全国站北京站
首页 > 资讯 > 学校 > 正文

让农歌从田头“飞”进校园

编辑:csm351
2011-11-09

  昨天,本报刊发了仪征市文联副主席张天宇5年来抢救百余首民歌的报道。他为何要费如此大力气做这件事情?抢救的过程中有什么故事?抢救下来的民歌有何价值?昨天,本报记者专访了这场“民歌保卫战”的主人公——张天宇。

  初 衷

  让仪征民歌传承下来

  1990年夏天,张天宇从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毕业,分配到仪征化纤工

  业联合公司职工艺术团工作。

  在仪化工作十余年,张天宇在日常工作、创作之余,时常会感到困惑、迷茫,直到2005年初,张天宇作为特殊人才被仪征地方文化部门引进。在这里,张天宇一下子拓宽了创作视野,仪征独特的民间文化元素,成为他创作的新源泉。

  问及这场“民歌保卫战”的初衷,张天宇坦言,事情要追溯到2006年。当时,他发现旧时仪征沿江一带农民栽秧劳作时即喜唱民歌,人称“胥浦农歌”。可是现在大多数人都已经不会再唱农歌,有老人们即使会唱也只记得一两句词,很少有人能唱全的。为此,他想到,将仪征民歌申报省级“非遗”项目,以更好地保护传承下来。

  行 动

  一家家问,一句句录

  由于申报省级“非遗”项目,专家的要求很高,要求有影响力、有分量的作品,于是,张天宇就开始了收集、整理民歌的漫漫之路。

  “一开始,真像大海捞针一样,不知道哪里有会唱歌的老人,就只能下去一家家地问,有时候一整天也找不到一条线索。”张天宇说道。他只好在乡间小道来回奔波,和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一起挨家挨户,展开“拉网式”的排查。

  收集民歌的日子里,张天宇的口袋里总装着一支录音笔,一听到村里谁会唱民歌,就立刻下去请他(她)当面来唱,即使只有一句两句也录下来,回去反复倾听、仔细揣摩。

  收集并写出歌谱再回到村里教农民们唱,这一过程往往要花好几个星期。但是看着一首首农歌被还原出来,又重新挂在村民们嘴边,张天宇感到非常欣慰。

  难 忘

  八旬老人一口气唱半小时

  回首五年的“寻歌之旅”,令张天宇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胥浦,听说有一位老大爷会很多民歌,他们就找到他,老大爷也很配合,但是,毕竟年岁已高,当时,就回忆了几首歌。但老人热心地说:“我再回忆回忆,一个月之后,再给你们提供一些。”谁料,等了一个月却没收到老大爷的消息,再来到他家,却发现老大爷已经过世了。这一刻,张天宇更是感到一种紧迫性。

  这期间,张天宇也一直被村民的朴实热情感动着。有一位当时已经八十多岁的臧大爷,得知他们的来意后,从田里放下农活,来不及放平卷起的裤脚,一口气唱了半小时,共唱了好几首民歌。原来,臧大爷年轻时喜欢参与当地的文艺活动,也喜欢唱歌,当时,尽管年过八旬,可唱农歌时,仿佛又回到了自己年轻时充满激情的岁月……

  成 果

  仪征民歌入选省级“非遗”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这份坚持,仪征民歌终于如愿被江苏省政府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张天宇还努力将自己抢救而来的成果,在校园推广。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在广泛调查、多次座谈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扬州民歌进课堂”等议案,并与相关学校对接,特别是在小学课间开辟民歌名曲赏析活动,每周选择一首中国民歌或世界名曲,向学生介绍欣赏的特点。

  看着历时5年“保卫民歌”的“战果”,而今,张天宇欣喜之余又开始筹划并实施今后的工作:“我们要将仪征民歌冲刺国家级‘非遗’项目,同时,我们也要将仪征民歌打造成一个仪征品牌,不仅要将这些仪征民歌在校园、农户传唱,使每人都能唱出几首仪征民歌,繁荣农村文化,让仪征民歌焕发新的生命力,使仪征民歌可以普及、提高并一代代地传承下去,还要提炼、汲取仪征民歌的精华,特别是在仪征的两个重要节日——茶文化艺术节、中国芍药节中亮相,扩大仪征民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此外,我们还要在仪征市博物馆展示民歌……”

  

关键词

中音联智库

共享基金

中音联化蝶商学院

邻居儿童音乐学院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 示范区楼盘申请方式
  • 核心示范区学区房的服务政策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好房子
  • 中音联认证

    中音联指数

    社区指导师事务所

    中音联博览会

    CSMES Forum Mor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