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北京站
首页 > 资讯 > 省际 > 正文

中国现代音乐学界的“惠州三杰”

编辑:csm351
2018-04-30来源:惠州日报


▲著名歌唱家王昆(左)为病中的陈紫梳头。罗章才 摄



▲陈紫(前排左一),1981年在惠州祖屋的二厅前,与惠州、香港、广州的兄弟合影。 罗章才 提供



▲陈紫堂侄陈宏建(右)向记者介绍其祖屋。



▲青主 林慧文 提供



▲滨江公园的青主铜像。



  ▲林慧文(右)去中央音乐学院看望廖辅叔时合影。林慧文 提供



▲金带街附近朱紫巷50号,这是廖氏家族清代期间主要居住地,原本格局为 “九井十八厅”,如今除了大门仍有昔日影子外,里面已成一栋栋楼房,至今仍有廖氏后人在此居住。
 
        最近,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彭丽媛教授撰写的《我和喜儿》刷爆了朋友圈。文中记录,彭丽媛饰演的喜儿被歌剧《白毛女》原创贺敬之、陈紫等高度评价“是《白毛女》诞生以来最好的喜儿之一,可以称为第三代喜儿的代表。”
        而被誉为中国歌剧界泰斗的陈紫,就是惠州市惠城区金带街人。
        在此之前几天的清明节,记者收到音乐专业出身的油画家罗章才老师微信,他发来一篇怀念他的良师益友一一“中国歌剧泰斗”陈紫的文章(详见A4版)。文中附有两张照片:一张是罗章才与陈紫的合影;另一张是罗章才拍摄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王昆为病中的陈紫梳理头发的照片。记者将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后,引发惠州文艺界人士热议。
        中国现代文艺第一次成熟期是上世纪30年代,诗歌、小说、戏剧、绘画、音乐等在这一时期绽放了初次的娇艳,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文艺家。惠州籍的就有三个中国现代音乐学界的重量级人物,而且集中在金带街不出一里地的范围,真乃奇迹!
        廖氏兄弟青主和廖辅叔,许多人知道,而陈紫惠州人知之不多。为此,记者到图书馆及网上搜集资料的同时,走访了我市多位文史专家及文艺界人士罗章才、林慧文、黄澄钦、何志成等老师及廖氏族人廖永钦等,他们向记者讲述了三人鲜为人知的故事,还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照片。

1、陈紫:中国新歌剧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
        地处珠三角的惠州,是一座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丽城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城中星罗棋布着九街十八巷,金带街位于东江西岸,建于明代洪武二十二年(1389),明清时期,这里是名门望族的居住地,是一条文人荟萃、文化兴盛的街巷。
        陈氏祖居位于金带街东出口处。陈紫1919年出生于此,他中学时代参加过“一二·九”学生运动,1938年入抗日军政大学,次年转入延安鲁艺学习作曲,后任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
        陈紫的创作以音乐——— 戏剧体裁为主,对发展中国新歌剧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作品有 《白毛女》、《刘胡兰》、《窦娥冤》、《韦拔群》等十余部大型歌剧音乐。
        彭丽媛在 《我和喜儿》一文中写道:“《白毛女》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已家喻户晓,特别是以王昆、郭兰英等老一辈艺术家为代表的演唱和表演早已深入人心。”1985年,经过近半个月排练、合乐、彩排,终于在歌剧《白毛女》首演40周年之际,彭丽媛主演的歌剧《白毛女》上演了。她在文中写道:时任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著名剧作家、词作家乔羽先生曾对她说:“我与原创贺敬之、陈紫等见面,他们也一致认为,你是《白毛女》诞生以来最好的喜儿之一,可以称为第三代喜儿的代表。”1945年初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的歌剧《白毛女》,是诗、歌、舞三者融合的民族新歌剧,在音乐界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和影响,是民族新歌剧的奠基之作,贺敬之、丁毅、陈紫、刘炽等作曲。
        陈紫博学多才,文学、书法、舞蹈、绘画、摄影都广泛涉猎。陈紫在延安鲁艺音乐系师从冼星海学习作曲期间,先后创作了歌剧《复仇》,秧歌剧《两个胡子》、《收割》、《永安屯翻身》等。他在歌剧民族化的道路上进行了初步的多方面的探索。以《刘胡兰》、《春雷》、《窦娥冤》为代表的作品,标志着他创作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歌剧的探索获得了成功。歌剧《刘胡兰》中的《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脍炙人口,流传甚广,已成为中国歌剧的经典唱段。从 《矿工的女儿》到《春风送暧》,他又开始新的跋涉和探索。用他的话说他想“再攀登一座新的高峰”,这就是探索中国歌剧音乐的戏剧化、交响化。
        陈紫的创作风格,更是影响着后继音乐家得以薪火相传。
        旅加中国作曲家黄安伦是他的学生。黄安伦的作品在海内外多项比赛中被列为必奏或决赛曲目,《人民音乐》把他的《岳飞》定位为现代中国歌剧“当之无愧的代表作”。他曾参与《白毛女》、《刘胡兰》、《韦拔群》的创作,他的个人简介中称,特别是师从作曲家陈紫学习民间乐及歌剧作曲,对他的创作风格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2017年,作曲家曲艺宁在《沈阳音乐学院》上发表《陈紫及其歌剧代表作品研究》一文称:以期帮助人们对这位沉寂多年的歌剧界泰斗有更加全面清晰的认知。
        与陈紫交往甚笃的家乡人罗章才是一位学音乐专业出身的油画家,他当年在北京从事艺术工作时,多次去探望陈紫。他向记者提供了1956年中国第一个春晚的视频,第一首歌就是郭兰英演唱的歌剧 《刘胡兰》的选段 《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这首歌延安时期是王昆演唱的,所以王昆对陈紫的感情很深,陈紫生病期间,王昆常去探望。有一次,王昆去探望陈紫的时候,正巧碰上罗章才也去探望陈紫。王昆很细心很体贴地帮病中的陈紫梳理头发,罗章才灵机一动拍下了这张经典照片。陈紫1999年去世,弥留之际在医院,也是王昆陪着他。
        罗章才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陈紫去世后,中国歌剧舞剧院在《陈紫同志生平及歌剧艺术》中称他为“中国新歌剧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在中国歌剧史上留下了多彩的一页。”
        记者联系上陈紫在深圳工作的堂侄陈宏业,他介绍说,当年桥西公社(后改为区委),就是借他们的祖屋做办公用地的,从1965年借到1978年左右。此屋于1985年与市人防办合作拆建成一栋五层楼,现由其族人居住。记者在金带街找到此屋,在窄逼的小巷中,这栋楼门口停着摩托车,门檐上电线纵横穿梭。住楼上的陈紫另一位堂侄陈宏建下来接记者,他告诉我们,陈紫祖屋原为三进四合院布局,前门小,后门大,原门挂“翰林第”。紧挨右边这座是陈紫旁亲陈定华的祖屋,还保持原有的格局,此屋原先门挂“将军府”。他说,他家祖上是武官,我家是文官。

2、青主:中国现代音乐的先驱人物之一
  提起“惠州廖氏兄弟”,那可是中国音乐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兄弟俩经历相近,但两人的人生乐章各有起伏,专业成就各有千秋。兄长青主是中国现代音乐的先驱人物之一,弟弟廖辅叔是中国现代音乐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廖家于惠州桥东立基,桥西光耀,秀水修宅,金带建祠。金带街附近朱紫巷(秀水湖)50号,是廖氏家族清代期间主要居住地,廖氏兄弟出生于此。原本格局为“九井十八厅”,如今除了大门仍有昔日影子外,里面已成一栋栋楼房。在廖氏族人廖永钦印象中,虽然廖家老宅在日军入侵惠州期间遭遇轰炸、焚烧,但族人不断重修,格局几乎没有太大变化,他的童年就是在老宅里度过的。这个家族在惠州历经400余年,诗书传家,孝悌传道,成为惠州近代名门望族,一门出两进士、家族有三举人、两位音乐家。
  青主原名廖尚果,又名黎青主等,既是诗人,又是作曲家和音乐美学家。1893年出生,1959年病故于上海,终年66岁。青主的父亲廖计百是一个受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青主自幼受教于父亲。辛亥革命时,曾参加潮州战役。青主在德国留学期间除学习法律之外,还同时学习钢琴和作曲理论。
  据《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记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我国新型音乐创作的发展也正式开始起步,最先在音乐创作上做广泛试探的代表性作曲家,是萧友梅和赵元任,而最早在这方面做出贡献的是青主。上世纪三十年代与黄自一起的学院派音乐家中,影响较大的有:青主、应尚能、马思聪等。而贺绿汀、刘雪庵等,则是在乐坛崭露头角的学生。
  二十世纪初始,西方音乐大面积传入中国,并对中国音乐的发展和性格塑造产生了重大影响。青主提出“音乐是上界的语言”的著名观点,是对艺术本质境界的一种见解……学界认为:青主作为我国近代引入西方表现主义音乐美学思想第一人的重要地位是无法被取代的。
  青主在音乐美学理论和艺术歌曲创作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担任国立音专季刊《乐艺》和校刊《音》主编的时期。在音乐美学领域最重要的两本著作为《乐话》和《音乐通论》,它向国人介绍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西方音乐美学基础理论,虽然他的理论在音乐界有争议,但在创作层面却使学界折服。当与青主同时代的大多数音乐家还处于在外国曲谱上填词的“学堂乐歌”阶段时,青主已经为我国的诗词创作歌曲了,代表作 《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入选 “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大江东去》是中国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青主在创作上借用了西方的作曲技法,把苏轼的词意用音乐的表现手法进行了艺术的创作,使作品既具有淳朴、宽广的气息,又富有舒展、潇洒的格调,还有幻想式的浪漫主义意味,成为流传最广,久唱不衰的经典。
  200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南方日报》发表特稿《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先锋青主》(详见《南方日报》2008年6月4日A9版)一文,才为青主的创作及理论正名。李岚清在文中指出“青主采用西方作曲方法为中国古典诗词谱曲,在当时是一种创新,他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开创了新境界。”
  2010年9月,酝酿已久的“纪念音乐美学家、作曲家青主诞辰117周年学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青主学术研讨会”和“青主作品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
  青主的家乡人为纪念他,2008年11月,由惠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 “青主诞辰115周年、廖辅叔诞辰100周年纪念会”在北京举行。2011年在惠州城区下埔滨江公园立起一座青主铜铸塑像。2016“青主杯”惠州市原创歌曲作品音乐会登陆市文化艺术中心。
  我市知名文史专家林慧文用了15年时间,撰写了反映青主传奇一生的长篇历史人物传记小说《大江东去》,这本书2015年由《羊城晚报》出版社出版。我市知名画家黄澄钦向记者提供了《民国艺术》一书,这本2005年由团结出版社出版的书刊登了 《青主的音乐理论》一文,图文并茂地介绍了青主的艺术活动及艺术成就。黄老说起一件事:“中国现代音乐之父”萧友梅是青主的好朋友,青主父亲逝世,萧友梅用音符为其作挽联,别出心裁。

3、廖辅叔:中国现代音乐学学科奠基人之一
  廖辅叔是青主三弟,比青主小14岁,是我国著名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和诗词学家、翻译家。在中国音乐界,廖辅叔和青主被称为“惠州廖氏两兄弟”。
  廖辅叔幼时读古文、习经史,年少时被父亲送到广州读书。青主回国后,引导他学习德文和音乐。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廖辅叔携笔从戎,赴广东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写下大量以抗战为主题的歌曲。
  廖辅叔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授时,参与苏联歌曲的译配及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创建工作。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音乐史》以及翻译席勒的《阴谋与爱情》、《西洋音乐发展史纲》等篇。其中《阴谋与爱情》成为我国经典译作之一,而《中国古代音乐史》是中国音乐教学大纲的必修课,是研究中国音乐史的经典之作。
  廖辅叔晚年翻译的《瓦格纳论音乐》一书,是对音乐艺术领域的卓越贡献。2001年,他被中国文联、中国音协联合授予终身荣誉勋章“金钟奖”。
  廖氏族人廖永钦介绍,廖辅叔热爱自己的家乡,一有机会就向人介绍惠州西湖的风景名胜,讲自己是喝西湖水长大的。他曾专门撰写了一篇题为《记惠州西湖朝云墓》的文章,刊于香港的《文丛》上,还积极为《惠城文史资料》撰稿。撰写了《青主事略》、《惠州晚清两位诗人——— 江逢辰李绮青》等极有价值的文章。他给《惠城文史资料》编辑写信说:《惠城文史资料》的发刊,使我这个远离而且久别家乡的天涯游子,可以借此重温儿时的旧梦。
  廖永钦先后给他寄去了 《惠州文物志》、《惠州方言志》、《惠州古城的传统习俗》等。如发现书中有错漏、或用词不贴切,他都会及进行补正,并补上未曾采集到的民间歌谣。一个离乡几十载的人,居然还记得惠州流传的民间歌谣,以其说他的记忆力令人惊叹,不如说他的家乡情结令人佩服。
  廖辅叔深受本土文化人的爱戴,黄澄钦、林慧文、廖永钦等都曾到北京探望过他。2007年廖辅叔百年诞辰,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等单位联合举办纪念活动,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廖辅叔纪念文集》征稿时,林慧文因对廖辅叔生平有相当的研究,也收到征稿函撰,写了纪念文章。他还向记者展示了2002年廖辅叔去世时,中央音乐学院发给他的《讣告》,讣文中称廖辅叔是“中国音乐学学科奠基人之一”。
  廖辅叔曾为黄澄钦的 《画说惠州西湖》作序,他在序中说:曾与几位大音乐家畅谈家乡山水,相约以后一定要到各人家乡,但终成憾事。
  黄老向我展示了他收藏的中央音乐学院编辑的活页本《廖辅叔题赠暨诗词手迹选》。他说廖辅叔那一代艺术家很严谨,廖铺叔为“秦咢生书屋”写一联刻木,坊间传是他作,后来他通过某渠道澄清此事,只是他书。黄老还保存与廖辅叔往来信件,时有符号性的精彩只言片语。有次黄老买了霉香与不霉香二种马鲛咸鱼,取中间最好一段寄给廖辅叔,他收到后高兴地说:“马鲛咸鱼蒸猪肉是家乡最为叹世界的名菜”。他这样说是惠州有一儿歌;“长牛仔,长牛奴,餐餐食饭捧香炉,马鲛咸鱼你冇份,臭风咸菜一蒲盧”。这就是一个艺术家深深的家乡情怀。
本版文/图(除署名外) 本报记者刘明霞 陈可可

关键词

中音联智库

共享基金

中音联化蝶商学院

邻居儿童音乐学院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 示范区楼盘申请方式
  • 核心示范区学区房的服务政策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好房子
  • 中音联认证

    中音联指数

    社区指导师事务所

    中音联博览会

    CSMES Forum Mor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