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北京站
首页 > 资讯 > 省际 > 正文

台湾信息:台湾岛内特色民族技艺

编辑:csm351
2013-08-27

 一、南管戏与南管乐

  广义的“南管”指中国南方语系的音乐。但在今天台湾所保存的南管戏,即专指闽南语系中最古老的戏种——“梨园戏”。主要流行于泉州、厦门一带,后来传到台湾及闽南华侨较多的南洋各地,有近500年的历史。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贴、外七行,故又称为七子班,或七色、七脚戏。由成人扮演者叫做大梨园,童伶扮演者叫做小梨园。基本曲调为南管音乐,宛转悠扬,曲牌名称也多与南北曲相同,因此被认定是宋、元南戏的遗音。伴奏所用乐器,可分弦、管及打击乐三部分。

南管乐

  南管乐,又称五音、南音、弦管、郎君乐,其内容分为:(1)指——是可唱的套曲,在歌词边附有琵琶指法谱。但如今只供演奏而不唱,现存套曲48套。(2)曲——属散曲的歌曲,附有南管工尺谱,现存数目超过千首。演唱方式采用上四管(即洞萧、二弦、三弦、琵琶),歌者居中,执节(拍板)保留汉代“相和歌”的遗风。(3)谱——器乐的清奏部分,现存16套。演奏方式被认为保留了唐代“大曲”的遗风。

  二、北管戏与北管乐

  北管戏与北管乐是指中国北方语系的戏剧,又称“子弟戏”(因多为农村子弟的业余戏团而得名),也称“乱弹戏”(来自乾隆时的“花部”腔调)。其唱腔基本上是“板腔体”,唱词多采七字或十字句型,但有新旧两派之分:“福禄”(或福路)为旧派,保存了梆子腔的系统,主奏乐器为壳仔弦(椰胡)。“西皮”为新派,为皮黄腔系统,主奏乐器为吊鬼子(京胡)。

北管乐

 一、南管戏与南管乐

  广义的“南管”指中国南方语系的音乐。但在今天台湾所保存的南管戏,即专指闽南语系中最古老的戏种——“梨园戏”。主要流行于泉州、厦门一带,后来传到台湾及闽南华侨较多的南洋各地,有近500年的历史。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贴、外七行,故又称为七子班,或七色、七脚戏。由成人扮演者叫做大梨园,童伶扮演者叫做小梨园。基本曲调为南管音乐,宛转悠扬,曲牌名称也多与南北曲相同,因此被认定是宋、元南戏的遗音。伴奏所用乐器,可分弦、管及打击乐三部分。

南管乐

  南管乐,又称五音、南音、弦管、郎君乐,其内容分为:(1)指——是可唱的套曲,在歌词边附有琵琶指法谱。但如今只供演奏而不唱,现存套曲48套。(2)曲——属散曲的歌曲,附有南管工尺谱,现存数目超过千首。演唱方式采用上四管(即洞萧、二弦、三弦、琵琶),歌者居中,执节(拍板)保留汉代“相和歌”的遗风。(3)谱——器乐的清奏部分,现存16套。演奏方式被认为保留了唐代“大曲”的遗风。

  二、北管戏与北管乐

  北管戏与北管乐是指中国北方语系的戏剧,又称“子弟戏”(因多为农村子弟的业余戏团而得名),也称“乱弹戏”(来自乾隆时的“花部”腔调)。其唱腔基本上是“板腔体”,唱词多采七字或十字句型,但有新旧两派之分:“福禄”(或福路)为旧派,保存了梆子腔的系统,主奏乐器为壳仔弦(椰胡)。“西皮”为新派,为皮黄腔系统,主奏乐器为吊鬼子(京胡)。

北管乐

  三、山地民歌

  从民间音乐学的角度来看台湾山胞的民歌,是一大宝库,不但在人类歌唱的历史上,提供了具体的例证,而且还发展出令人惊异的复声或和声合唱技巧。

高山民歌

  四、福佬系民歌

  演唱方式属于单音的曲调唱法。因产生地区的不同,各有代表作,如西部平原的“草蟆弄鸡公”、兰阴平原的“丢丢铜仔”与恒春地区的“思想起”。

  五、客家系民歌

  指由广东与嘉庆州为主的汉族移民民歌。客家住民多分布于桃园、新竹、苗栗与高雄屏东的丘陵地区,通常以山歌或采茶歌,与福佬系的小调相比美。

  六、皮影戏

  皮影戏的产生约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于台湾流传也有两百年,发祥地为高雄县,盛行于清初,俗称“皮猴戏”。演出时间多为夜晚,舞台高约丈余,前台张挂白布为幕,后置灯光,把皮影投射在布幕上。皮雕人像高约一尺到一尺半左右,是用兽皮揉成半透明状,再雕刻人形、上色,涂上桐油,以增加其透明度,然后磨平而成。头部可调换、影人精雕细琢,人像本身就是一种工艺品。剧团的组成很精干,有主演、助演、歌唱者各一人,乐师约4人。

皮影戏

  七、布袋戏

  布袋戏也称掌中戏,同样是从福建传入。由主演者舞弄木偶,作戏剧化表演、舞台如一佛龛,称为“彩楼”,为了装运上的方便可以分解。传统式的舞台,高约5尺,深约1尺,戏偶则高约1尺,观赏范围大概为台前的20尺之内。后来,又进行了改革,木偶比传统布袋戏木偶大了三倍。据传,布袋戏有3个派别:(1)南管调——泉州移民传授,重文戏,高雅。(2)北管调——漳州移民传授,重武戏,神奇。(3)潮调——潮州移民传授,唱腔高扬,戏路与南管相同。

布袋戏

  八、悬丝傀儡戏

  悬丝傀儡戏据说产生于西汉,到了宋代,技艺发展到高峰,影响所及还扩大到后代在舞台上由人所扮演的戏剧,其举手投足,不无关系。此剧种传到台湾后,分为两派:(1)北派以宜兰为中心,很少越过新竹以南。演出时间多为神庙落成、开庄祭土、七月普渡、或在灾祸发生之后的敬天谢神。(2)南派以台南为中心,很少越过嘉义以北。演出时间,除农历正月初九的“天公生”及民间的结婚或酬神外,很少是为娱乐而表演。木偶长约一尺七寸。一个完整的戏班,应备有72个头,36个身子,代表72地煞,36天罡,寓包含宇宙所有精灵之意。有4个戏箱,两个装木偶,两个装乐器及工具,空箱可权充坐椅。“前舞台”占四分之一,是表演区,“后舞台”为工作区。演出人员也分前后场,前场至少要有2至3人,负责搬演。演员皆为家庭成员。最重要的仪式,是主持“出煞”;后场主要的任务是配乐,约4至5人,大多非家庭成员。这种戏禁忌颇多,充满神秘色彩。

悬丝傀儡戏

  九、宋江阵

  宋江阵原为国术的团体表演,配以锣鼓伴奏,后来因地方治安情况不好,乡镇多有自卫组织,地方土绅乃延师训练子,配以108人,一喻36天罡与72地煞。现在已缩小至36人为一团,在迎神赛会上表演。

宋江阵

  十、工艺

  台湾的工艺种类繁多,不胜枚举,其特性为:(1)以实用为目标,在纯朴中表现了美。(2)或为无名工匠之作,当时不被认定为专门的学问,但却是丰富经验与精巧技术的产物。(3)造形单纯,但不单调。(4)是手工艺品,但同一项目的产量并不少。(5)能反映自然环境与时代背景。

红珊瑚工艺品

  三、山地民歌

  从民间音乐学的角度来看台湾山胞的民歌,是一大宝库,不但在人类歌唱的历史上,提供了具体的例证,而且还发展出令人惊异的复声或和声合唱技巧。

高山民歌

  四、福佬系民歌

  演唱方式属于单音的曲调唱法。因产生地区的不同,各有代表作,如西部平原的“草蟆弄鸡公”、兰阴平原的“丢丢铜仔”与恒春地区的“思想起”。

  五、客家系民歌

  指由广东与嘉庆州为主的汉族移民民歌。客家住民多分布于桃园、新竹、苗栗与高雄屏东的丘陵地区,通常以山歌或采茶歌,与福佬系的小调相比美。

  六、皮影戏

  皮影戏的产生约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于台湾流传也有两百年,发祥地为高雄县,盛行于清初,俗称“皮猴戏”。演出时间多为夜晚,舞台高约丈余,前台张挂白布为幕,后置灯光,把皮影投射在布幕上。皮雕人像高约一尺到一尺半左右,是用兽皮揉成半透明状,再雕刻人形、上色,涂上桐油,以增加其透明度,然后磨平而成。头部可调换、影人精雕细琢,人像本身就是一种工艺品。剧团的组成很精干,有主演、助演、歌唱者各一人,乐师约4人。

皮影戏

  七、布袋戏

  布袋戏也称掌中戏,同样是从福建传入。由主演者舞弄木偶,作戏剧化表演、舞台如一佛龛,称为“彩楼”,为了装运上的方便可以分解。传统式的舞台,高约5尺,深约1尺,戏偶则高约1尺,观赏范围大概为台前的20尺之内。后来,又进行了改革,木偶比传统布袋戏木偶大了三倍。据传,布袋戏有3个派别:(1)南管调——泉州移民传授,重文戏,高雅。(2)北管调——漳州移民传授,重武戏,神奇。(3)潮调——潮州移民传授,唱腔高扬,戏路与南管相同。

布袋戏

关键词

中音联智库

共享基金

中音联化蝶商学院

邻居儿童音乐学院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 示范区楼盘申请方式
  • 核心示范区学区房的服务政策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好房子
  • 中音联认证

    中音联指数

    社区指导师事务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