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北京站

四维·三链·双向——构建民族艺术教育新模式

编辑:csm351
2021-11-24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秀厢小学是一所“城中村”小学,位于广西南宁市城乡接合部。建校至今已有近70年历史。目前,全校有1200多名学生,由壮族、汉族、苗族、瑶族、布依族、仫佬族等19个民族构成。学生主要来自城市边缘和农村地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城中村”儿童占在校学生总数的93.6%。
  为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从2012年起,学校探索了凸显“石榴籽精神”的“四维·三链·双向”民族艺术教育教学模式,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构建四维贯通的民族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创新三链联动的民族艺术教育教学方式,建立双向传递的民族艺术教育帮扶机制,大大提升了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广度、深度和实效。
  四维贯通,构建民族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一是“主题+主线”,实现美育与德育贯通。边疆民族地区铸牢青少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维护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学校多民族学生构成的实际情况,我们重塑艺术教育的课程目标,充分挖掘艺术课程承载的德育功能,坚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这一主题,围绕民族艺术教育这一主线,建设了民族音乐类、民族美术类、民族舞蹈类、民族戏剧类、民族艺体类等课程板块。通过课程学习,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各民族艺术之美,还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各民族文化,共同构筑起了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
  二是“必修+选修”,实现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贯通。学校在开齐、上好艺术教育国家必修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对民族艺术文化进行梳理,开发形成了具有广西地域特色的民族艺术教育校本选修课程,共计五大课程板块、25门选修课程,形成了“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相结合的民族艺术教育课程群。同时,学校将每周四定为民族艺术教育课程学习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相关课程,“必修+选修”的民族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三是“普及+提高”,实现艺术教育量的扩大与质的发展相贯通。为改变艺术教育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的实际困境,学校累计开发“刘三姐歌谣”“壮族织锦技艺”“壮乡民间绘画”等25门以广西11个少数民族为主的艺术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普及性艺术教育,开设了民族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微课堂,学校的每一位学生至少掌握3种以上的民族艺术技艺。同时,针对具有艺术特长和兴趣的学生,学校开发了“壮族三声部民歌”“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舞蹈”等艺术提高班课程,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对民族艺术教育的需求,一批民族艺术的好苗子开始崭露头角。
  四是“传承+交融”,实现传承民族艺术与培育民族情感贯通。学校将“壮族打扁担”“侗族大歌”“壮族织锦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课程,促进非遗活态传承。在促进民族艺术传承的过程中,学校构建了各民族学生相互嵌入式的共赏共学共乐的学习环境,各民族学生混合编班,混合编入艺术社团、兴趣小组、艺术工作坊等,各民族学生玩在一起、学在一起、成长在一起,在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中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
  三链联动,创新民族艺术教育教学方式
  一是校内与校外教学链联动,丰富课堂类型,创新民族艺术教育教学方式。学校建设了教学课堂、实践课堂、活动课堂相结合的民族艺术教育教学课堂,教学课堂侧重讲中学、讲中悟,实践课堂侧重做中学、做中悟,活动课堂侧重乐中学、乐中悟。同时,学校创新“非遗活态传承”教学方法,将“非遗”引入课堂,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打扁担”的代表性传承人进入舞蹈课堂,进行“打扁担套路、扁担舞技巧”示范教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织锦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进入美术课堂,给学生讲解壮锦图案花纹、色彩搭配等,传授织锦技艺。此外,学校设立放学后的“五点半课堂”,开设“民艺”自主课程超市,进一步丰富“城中村”小学民族艺术教育教学新方式。
  二是线上与线下教学链联动,实施混合式教学,将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结合,将统一学习时间与碎片化时间结合,拓展“城中村”小学民族艺术教育的教学时空。如学校借助自治区教育厅“双师”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短视频“微课”平台、“云服务”平台等共享优质民族艺术教育资源,丰富了学校民族艺术教育教学课程;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建立“空中微课堂”,向学生推送民族艺术教育知识、民族艺术教育微课,实现学生随时、随地、自主、自由学习。特别是2020年的春季学期,面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学校新颖的民族艺术教育教学模式收效显著。
  在线下教学中,学校积极整合各方资源,与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共建共享民族艺术教育传习基地,包括“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舞蹈传习基地”“南宁市民族文化进校园示范基地”“壮锦织艺坊艺术教育实践基地”等。这些基地的建立为学生搭建了了解和学习民族艺术文化的新高地。例如,广西艺术学院在学校建立的“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舞蹈传习基地”,积极开展广西少数民族舞蹈项目“猴鼓舞”“铜鼓舞”学习,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广西特有的民族文化,带动家人、社区居民一起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艺术展演、教学和传承的重要平台。
  三是民族艺术与民族体育教学链联动,扩大学生参与艺术活动面。学校积极开展民族艺术与民族体育有机结合的群体性艺术体育活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目前群体性艺术体育活动已成为学校民族艺术教育的亮点,每天的“体艺大课堂”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抛绣球、对山歌、织壮锦、跳竹竿等活动;每周的“自主课程超市”开设侗族大歌、织锦技艺、绣球舞等灵活多样的民族艺术教学活动,供学生选择学习。
  学校不断创新民族艺术教育的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民族艺术教育。如,每年农历“三月三”,通过开展“壮乡歌圩”“山歌对唱”等活动,用山歌歌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年学校举办多民族学生共同参与、多民族艺术融合的“民族舞蹈展演和民族体育运动会”,丰富学生精神生活,以民族团结精神引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提高民族情怀和审美能力,进而自觉地接受和发扬民族优秀艺术文化。
  学校积极拓展民族艺术展演和交流活动,成立“小刘三姐”合唱团、“呗侬”舞蹈队、“壮娃”擂鼓队等,积极参加民族艺术展演,增进民族艺术交流。如,学校“呗侬”舞蹈队表演的原创壮族舞蹈《绣球圆缘》荣登2020年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庆祝“六一儿童节”文艺晚会展播;原创京族舞蹈《星河谣》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少儿文艺晚会展演;“壮娃”擂鼓队表演的“猴鼓舞”受邀参加“中国—东盟舞蹈教育论坛”展演,为促进中国—东盟舞蹈传承与创新,推动中国—东盟舞蹈艺术教育的合作与发展作出贡献。
  双向传递,建立民族艺术教育帮扶机制
  一方面,高校和艺术组织“组队帮扶”秀厢小学发展提升。比如,南宁师范大学帮助学校培训艺术教育教师,指导教师开展艺术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广西艺术学院在学校建立“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舞蹈传习基地”,帮助学校提升艺术教育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广西舞蹈家协会的艺术家走进学校,开展专题艺术教学、艺术师资培训等。通过“大手拉小手”的组队帮扶模式,解决了学校艺术教育师资短缺的问题,艺术教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校的民族艺术教育课程不仅开齐开足,而且还成为了优质课程。
  另一方面,学校接受帮扶发展提升后不忘初心,开展“小手握小手”的“传递式帮扶”,帮助民族地区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针对民族地区农村薄弱小学美术师资短缺的问题,学校以农村小学美术学科为切入点开展艺术教育帮扶,通过“互联网+艺术教育”将本校优质艺术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薄弱学校。学校共计录制了134节优质美术课,同步传送到广西百色、钦州等7市、33县区乡镇中心小学,所辖3127所农村小学、教学点均使用了该教学资源,累计受益学生约18万人。通过专题讲座、跟岗学习、送教下乡等方式,培训农村小学艺术教师共计1309人次。
  通过持续实践“四维·三链·双向”,凸显“石榴籽”精神,创新民族艺术教育教学模式,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全校师生的民族情感、民族团结进步精神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观念也有了质的飞跃。从2016年起,原先名不见经传的秀厢小学一跃成为南宁市基础教育的窗口学校、示范学校,不仅如此,学校成果的辐射和推广,还在区内外形成了基础教育民族艺术教育改革的“秀厢效应”。
  (作者宁永红,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秀厢小学校长)(《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1年第11期)
 

 



关键词

中音联智库

共享基金

中音联化蝶商学院

邻居儿童音乐学院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 示范区楼盘申请方式
  • 核心示范区学区房的服务政策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好房子
  • 中音联认证

    中音联指数

    社区指导师事务所

    中音联博览会

    CSMES Forum Mor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