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北京站

以音育德 以乐化人——论新时代高中音乐教学中德育践行的着力点

编辑:csm351
2021-08-01来源:学军中学
  杭州学军中学海创园学校陈荣辉(高级教师)
  【摘要】新时代为德育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为音乐教育发挥德育功能指明了方向。音乐在起源、特征、功能等方面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亟待音乐教育者挖掘并付诸教学实践中。立足教材、寻求融合、拓展课外等途径有利于创设音乐德育情境、增强音乐艺术感染力,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从而真正实现“以音育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是为人处世之基础,德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关键一环。从春秋战国时期到当代,在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德育思想一直对后世影响深远。其内涵以思想道德的内化与提升为基础,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深化。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对德育提出了新要求,丰富了音乐的德育价值。如何实现音乐德育的守正与创新?本文将围绕音乐德育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方面展开,以期从音乐教学的视角为当前的德育建设提供一定的内生动力。
  一、新时代的德育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体而言,“立德”是指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涵盖国家、社会、个人等不同层面;“树人”是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既要“落实”,还要“融入”并“贯彻”。换言之,新时代,德育应体现在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
  对于高中音乐教育而言,新时代赋予德育的新要求是压力,更是动力。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高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其德育价值的发挥依然任重道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尽管当前的普通高中音乐教材已引入红歌、群众歌曲、民族音乐等,为德育提供了较为扎实的教学内容基础,但由于诸多因素,学生无法深入领会教材所涉歌曲蕴含的“德”之内涵,即教材体系中的德育元素并未得到充分落实。新时代的德育新要求为高中音乐教学践行德育指明了落实方向,可结合音乐本身的德育价值推进具体实施。
  二、音乐艺术的德育价值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旋律、乐音之美是人的德育和智育的重要手段,是心灵高尚和精神纯洁的源泉。”音乐的德育价值体现在其来源、特征、功能等方面。
  首先,作为大众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以社会生活为源头活水。那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并非凭空产生,而是艺术家从自己的所历所感取材创作而成。例如《黄河大合唱》,正源于词曲作者在抗战时期的亲身经历。像这样的歌曲承载着那个时代人们的思考与感触,指引着当代人拼搏奋进,具有较强的德育意义。
  其次,音乐具有抒情性、审美性、互动性等艺术特性,具有陶冶情感、鼓舞斗志、净化心灵等独特功能。这些特性与功能赋予音乐以德育价值。优秀的音乐作品以丰富的表现形式由表及里地描绘真善美,带给人们多层次的情感体验,引发人们对作品主题的理解与思考,从而真正实现“声入人心”。这些由音乐作品引发的情感体验将内化为听众个人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为个人发展注入正能量。这一德育作用在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尤为凸显。
  最后,音乐与文学、戏剧、舞蹈等其他艺术门类紧密联系,多元艺术共同构成了现代美育的重要内容,助力新时代青少年全面发展。正如美学家朱光潜所言:“美感教育的功用就在怡情养性,所以是德育的基础功夫。”《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加强各学科有机融合,整合美育资源”的新要求,为当前音乐教育的德育践行指明了创新方向、提供了更多的探索思路。
  三、高中音乐教学的德育践行路径初探
  (一)立足教材内容巧讲中国故事
  目前,民族音乐、爱国歌曲等具有较强德育功能的音乐元素已体现于教材体系中。比如在普通高中音乐教材中,“新音乐初放”单元设置了“学堂乐歌”“人民音乐家”两个章节。但其历史背景与当前这个时代相距较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寻找与学生生活更加贴近的切入口。笔者认为,教材中传唱度至今依然很高的《送别》正是这个切入口。
  在课堂上,笔者首先播放了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中关于《送别》的片段。这一片段中,情景剧演绎、歌手重现经典等环节为我们呈现了《送别》的创作背景及文化特色。《送别》以中国诗词为词,西洋音乐为曲。这一“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色不仅表现了中国诗词的写意性与抒情性,还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基本教学任务结束后,笔者引导学生通过查阅相关书籍、网络资料等形式,进一步思考“中西合璧在当时何以可能”。同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介绍了所属章节的历史背景,并鼓励学生完善补充,让他们成为讲故事的人。这样的课堂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全面深入地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自豪感与民族认同感油然而生,音乐的德育功能也得以深化。
  (二)探索学科融合巧用“音乐+”模式
  音乐、语文、历史三者的互通融合为发挥音乐的德育功能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以“音乐+语文”为例,歌曲《忆秦娥·娄山关》以生动的诗歌语言描绘了一幅冬日行军图,气势豪迈的歌词将革命精神描绘得淋漓尽致,音乐曲调的加入更加突显了诗歌的旋律感与悲壮美。“音乐+语文”将音乐鉴赏与诗词理解相结合,既锻炼了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更在鉴赏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让课堂“燃”起来。除了“音乐+语文”“音乐+历史”的跨学科探索,“音乐+舞蹈”“音乐+戏剧”的碰撞也对强化音乐的德育功能大有裨益。相较于单一的音乐作品,多元艺术带来的感染力更能振奋人心、淬炼思想。
  (三)策划音乐活动巧设“第二课堂”
  音乐德育功能的发挥不能仅仅局限于音乐课堂,还应落实到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在校园内,笔者参与策划组织了各类校园音乐活动,以指导校合唱团、民乐团、音乐晚会等形式,开拓音乐教育的“第二课堂”,扩大德育的辐射面。在和睦交心的师生互动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笔者认为这一盛事为音乐德育“第二课堂”的有效拓展提供了鲜活主题。师生同唱红色经典歌曲,编排党史音乐舞台剧,鼓励学生创作原创歌曲……这些主题活动能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厚植爱国爱党情怀,激发学生学党史、跟党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音乐的德育力量潜移默化地扎根学生心底,内化为学生成长成才、报效祖国的驱动力。
  结语
  新时代音乐教育的德育践行是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守正在于把握音乐本身的德育价值、德育的基本规律、教材体系的基本内容。创新在于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的心理变化,在实践中探索具有较高可行性的音乐德育路径。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守正的必然要求。守正创新的真正实现需要教育者肩负使命,心系学生,磨炼本领。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我们应立足本职工作,切实思考学科与德育的关系,发挥“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的作用,让教育之花结出累累硕果。



关键词

中音联智库

共享基金

中音联化蝶商学院

邻居儿童音乐学院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 示范区楼盘申请方式
  • 核心示范区学区房的服务政策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好房子
  • 中音联认证

    中音联指数

    社区指导师事务所

    中音联博览会

    CSMES Forum Mor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