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北京站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正文

芳华落去 弦韵依稀

编辑:csm351
2014-02-20

安徽会馆戏楼一角 本报记者 喻非卿 摄

正乙祠戏楼(由正乙祠提供)

阳平会馆外立面本报记者 喻非卿 摄

..

安徽会馆戏楼一角 本报记者 喻非卿 摄

正乙祠戏楼(由正乙祠提供)

阳平会馆外立面本报记者 喻非卿 摄

..

湖广会馆戏楼本报记者 喻非卿 摄


2月9日,北京市西城区政府透露,京城四大民间戏楼之一的安徽会馆大戏楼今年将向社会开放。此消息一出,便引起公众对京城四座民间戏楼的广泛关注。据记者了解,其他三座分别为阳平会馆戏楼、浙商会馆正乙祠戏楼和湖广会馆戏楼。它们历经百年沧桑,一度被迫改作他用,甚至面临消失的危险。而今,随着安徽会馆大戏楼的对外开放,四大民间戏楼又将重新回到公众的视野中。

淹没在大杂院间的安徽会馆戏楼

北起八角琉璃井、南至后孙公园胡同、东达厂甸、西与泉郡会馆为邻,占地9000多平方米,坐拥219间房屋,这就是曾经冠绝京城的“京师第一会馆”——安徽会馆。资料显示,它原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孙承泽所建私宅后孙公园,1871年,清末洋务派大臣李鸿章在其原址修建成安徽会馆。而隐藏其间的大戏楼更是几代人难以磨灭的集体记忆:清初戏曲名作、洪升的《长生殿》曾经在此上演;1994年播出的讲述老北京天桥艺人悲欢离合的电视剧《天桥梦》在此拍摄。

然而,百年之后,安徽会馆已难觅旧时面貌,大戏楼更是“养在深闺”,常人难见。2月10日,记者行走在后孙公园胡同,却不见标示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安徽会馆的宅子。在此生活了60多年的刘大妈告诉记者,门牌3号、25号、27号就是安徽会馆,25号院、27号院为会馆的中院、东院。“院内的屋子除了戏楼,其他都被居民占用着。目前会馆内有居民约120户。”刘大妈说。

随后,记者来到门口蹲着两只已经遭毁损的石狮子的25号院,当年气宇轩昂的朱红大门已经破败不堪,只剩下左侧半扇门,右半扇则被改造成民房南墙。根据资料记载,“中院为五进院落,第一进为“文聚堂”,共五开间,左右厢房各三间;第二进为“中厅罩棚”,有正楼五间,东西套耳房一间;第三进“斯文在兹”,即神楼,供奉着闵子、朱子神像;第四进为“碧玲珑馆”及戏楼;第五进则是后院大花园,园中置有假山、亭阁、廊榭等。走进院子,记者看到中院原有的格局已全然不在,所到之处都是被自建房屋隔成的仅能一人通过的小巷子,以及见缝插针在晾衣线上晾晒的衣服。

在旧时格局同样已不存的27号院,透过一间低矮的自建房屋顶,可以看见一座朱红色的古建筑。27号院内居民王大爷向记者表示,这就是会馆内的戏楼。“现在只有从会馆的后门进去才能看到戏楼全貌,但是后门一直锁着,进不去。戏楼去年好像一直在修缮,但是至今还未对外开放。”王大爷说。

提起安徽会馆戏楼,其中的很多故事让王大爷记忆犹新。“过去每次开群众大会,戏楼就能派上用场,主持会议的人站在戏台上发言,我们就坐在戏台底下的凳子上听。上世纪50年代,戏楼还被用作食堂,之后,椿树整流器厂还占用过一段时间,整流器厂搬出后就一直空着。”王大爷回忆道。

“戏楼修缮后空置了,我们看着浪费,想利用起来。”近日,负责该处的椿树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修缮一新的安徽会馆大戏楼今年将向社会开放。它将作为梨园文化传播基地,展示国粹京剧的发展,举办京剧票友大赛等。

仍在传承戏剧的正乙祠戏楼

“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2月14日下午,在被誉为“中国戏楼活化石”的银号会馆正乙祠戏楼舞台上,一位演员在为晚上的演出吊嗓子。这座京城现存的唯一一座整体木质结构的古戏楼,目前仍在延续着它的功能——每周末晚上都演出戏剧。

正乙祠在明代曾是一座寺院,清康熙初年由浙江在京的银号商人集资,在这里建立祠堂馆舍,供奉财神赵公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这里又进行了扩建,并加盖了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戏楼。上世纪30年代,谭鑫培、梅兰芳、王瑶卿等名角儿,都曾在这里登台,见证了正乙祠最辉煌的岁月。此后半个多世纪,正乙祠先后做过仓库、兵营,开过煤铺,也做过学校。1954年戏楼被改为招待所,厅堂变成食堂,戏台被砌起来,开了几个卖饭窗口,后台变成了厨房。

目前我们看到的戏楼是1994年一位王姓浙江企业家投入大量财力修复后的面貌。之后,虽然正乙祠续上了中断60多年的戏弦,但戏锣只敲了三年就因入不敷出再次关张。2005年北京市文化局正式接管正乙祠。2010年由海航集团旗下新华雅集国际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接手经营。

在正乙祠戏楼,记者看到,戏楼高三层,戏台三面开放,戏台顶部有绘着金龙图案的木雕花罩,侧面有架空木梯通向二层楼座。两层舞台之间开有方形孔道,设有吊钩,演出神怪戏时用来制造特效。看池中心为马蹄型,约百平方米,大约可以容纳200名观众。

与一般的古戏楼相比,记者注意到,正乙祠戏楼多了一条由戏台延伸到观众席的通道。正乙祠运营总监韩夏向记者解释,此通道叫“花道”,为几年前所加,这样演员可以走到观众中间来演出,使得观众席也变成舞台的一部分。“加建‘花道’,并没有改变文物的本体,不会对文物造成损害。”他说。

韩夏介绍,现在正乙祠戏楼每周末晚上都会请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等专业剧团的演员演出。不同的戏目票价不同,比如《梅兰芳华》的票价在380元至880元之间。上座率一般在五成左右,观众多为老年人。“考虑到文物的社会属性,在没有演出的时候也会接待部分参观团体,来了解中国的戏曲文化,但是一般不对外开放。”韩夏说。

对于经营状况,韩夏坦言并不乐观。“演员来此演出的费用,古建筑维护、保养的费用,每年都会花费很多。经营正乙祠,海航集团每年都会亏损500万元至600万元。也有一些公司愿意出资来此拍片子等,但是由于可能会损伤古建筑,我们都一律拒绝。”韩夏说,接手经营正乙祠,是因为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坚持以这样的方式经营正乙祠,也是为将原汁原味的戏剧文化传承下去。

变身“刘老根大舞台”的阳平会馆戏楼

在网上搜索北京阳平会馆,显示的地址为前门外小江胡同。2月15日,记者到前门附近探访,多方寻觅不见小江胡同。前门外冰窖厂胡同的居民张先生告诉记者,近几年,随着前门大街的改造、前门东路的拓宽等,一些胡同被截成两段,不再相连,一些胡同被改了名字,还有一些胡同直接被拆掉了。“小江胡同紧靠着珠市口东大街,就是刘老根大舞台所在地。几年前开始拆迁,胡同两边的房屋快拆没了。胡同名称的标识牌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没有了。”张先生说。

随后,记者来到“小江胡同”,与装修一新、人来人往的刘老根大舞台比起来,更吸人眼球的是胡同两侧蓝色、灰色的围挡,围挡内是满地碎砖或者已经拆了一半的房屋。“拆完之后都要建那样的建筑。”工地的保安指着前门大街上的一片片仿古建筑对记者说。

“刘老根大舞台就是以前的阳平会馆,在2002年以前一直被同仁堂药店占着,2002年被政府置换产权,2009年就变成刘老根大舞台了。想去看看戏楼?那得先买票。”张先生向记者表示。

果然,记者欲进入其内,被工作人员阻挡,并告知晚上7:30之后凭票进入。记者查看票价表,一张票380元至980元,包厢3840元至8960元。该工作人员表示,刘老根大舞台确实是阳平会馆,现在商业运作,不对外开放。

“阳平会馆戏楼内部富丽堂皇,非常漂亮。”对于会馆内的戏楼,戏迷张先生记忆深刻,“戏楼看台分两层,二楼正对戏台,是卷棚顶前轩式的官厢,两侧是可以放桌凳的看台。看台护栏有雕花栏板和望柱,四角有供人上下的楼梯。戏台分上下3层,上面有通口,下面有坑道,能设置机关布景。戏楼两侧的墙壁上还绘有壁画,非常精美。”

1935年山西中路梆子第一次进京,女艺人丁果仙带着她的戏班不去别处,直接到了阳平会馆戏楼开戏,并一炮走红。之后,盖天红的唐风剧社到北京,在阳平会馆的演出也是场场爆满。那时候,北京喜欢听戏的人,一说起中路梆子,都会说:“到阳平会馆,那儿的中路梆子最地道。”80年之后,在这座北京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民间戏楼上,开始演出手绢满台飞的东北“二人转”。

置身北京戏曲博物馆内的湖广会馆戏楼

“咔嚓,咔嚓,咔嚓”,2月14日下午,在原宣武区虎坊路3号湖广会馆戏楼的舞台上,一批媒体记者对着各种扮相的京剧演员拍照,这是某相机品牌与湖广会馆合作的媒体试拍会。“北京戏曲博物馆目前是一家国有企业,需要自负盈亏。这是我们盈利的一种方式,当然合作的范围必须符合这个舞台的定位。”北京戏曲博物馆主任王学伟向记者表示。北京戏曲博物馆,也就是以前的湖广会馆,它在1997年9月6日作为北京市的第一百座博物馆宣布成立。

湖广会馆始建于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重修,其内主要建筑有乡贤祠、文昌阁、宝善堂、楚畹堂、风雨怀人馆、戏楼等。湖广会馆戏楼为道光十年重修时增建,位于该馆正院之前,为两湖同乡集会、公宴之地。民国以后,谭鑫培、余叔岩、梅兰芳等多位名伶皆曾在此演出。孙中山、毛泽东也曾在此留下足迹。

湖广会馆戏楼装修典雅,富丽堂皇。记者看到,戏楼的舞台幕布为黄色金丝缎绣制的五彩龙凤戏珠、牡丹等如意吉祥图案,极具特色。戏台上方为“霓裳同咏”匾,抱柱楹联长一丈多,上联为“魏阙共朝宗气象万千宛在洞庭云梦”,下联为“康衢偕舞蹈宫商一片依然白雪阳春”。戏楼分上下两层,能容纳约300人。二层由包厢式看楼环拱,共设12个包厢。看池及包厢中均设置仿古硬木家具,供贵宾在这里品茗赏戏。

据王学伟介绍,湖广会馆戏楼每天晚上都会演出京剧、相声等。京剧票价为180元至680元;相声20元至200元。提及观众的上座率,王学伟表示,湖广会馆戏楼的京剧演出主要针对旅行团,旅行旺季,戏楼的上座率比较高,旅游淡季则相对低。

“北京戏曲博物馆还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戏曲学院继续教育部教学实践基地、戏曲艺术教育中心民族艺术传承基地等,平时戏楼还会开展讲座、免费接待学生参观,比如近期就针对外国留学生开展了‘了解北京、体验国粹’活动,包括半个小时的京剧讲座和一个小时的京剧演出。”王学伟说。

“在保护它们的同时,我们一直在致力于让它们‘活’起来,在现代生活里仍然能发挥作用。”走出北京戏曲博物馆,在静静矗立的古建筑门口电子屏幕上滚动显示的演出信息,让我们相信王学伟的这句话不是一句虚言。


湖广会馆戏楼本报记者 喻非卿 摄


2月9日,北京市西城区政府透露,京城四大民间戏楼之一的安徽会馆大戏楼今年将向社会开放。此消息一出,便引起公众对京城四座民间戏楼的广泛关注。据记者了解,其他三座分别为阳平会馆戏楼、浙商会馆正乙祠戏楼和湖广会馆戏楼。它们历经百年沧桑,一度被迫改作他用,甚至面临消失的危险。而今,随着安徽会馆大戏楼的对外开放,四大民间戏楼又将重新回到公众的视野中。

淹没在大杂院间的安徽会馆戏楼

北起八角琉璃井、南至后孙公园胡同、东达厂甸、西与泉郡会馆为邻,占地9000多平方米,坐拥219间房屋,这就是曾经冠绝京城的“京师第一会馆”——安徽会馆。资料显示,它原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孙承泽所建私宅后孙公园,1871年,清末洋务派大臣李鸿章在其原址修建成安徽会馆。而隐藏其间的大戏楼更是几代人难以磨灭的集体记忆:清初戏曲名作、洪升的《长生殿》曾经在此上演;1994年播出的讲述老北京天桥艺人悲欢离合的电视剧《天桥梦》在此拍摄。

然而,百年之后,安徽会馆已难觅旧时面貌,大戏楼更是“养在深闺”,常人难见。2月10日,记者行走在后孙公园胡同,却不见标示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安徽会馆的宅子。在此生活了60多年的刘大妈告诉记者,门牌3号、25号、27号就是安徽会馆,25号院、27号院为会馆的中院、东院。“院内的屋子除了戏楼,其他都被居民占用着。目前会馆内有居民约120户。”刘大妈说。

随后,记者来到门口蹲着两只已经遭毁损的石狮子的25号院,当年气宇轩昂的朱红大门已经破败不堪,只剩下左侧半扇门,右半扇则被改造成民房南墙。根据资料记载,“中院为五进院落,第一进为“文聚堂”,共五开间,左右厢房各三间;第二进为“中厅罩棚”,有正楼五间,东西套耳房一间;第三进“斯文在兹”,即神楼,供奉着闵子、朱子神像;第四进为“碧玲珑馆”及戏楼;第五进则是后院大花园,园中置有假山、亭阁、廊榭等。走进院子,记者看到中院原有的格局已全然不在,所到之处都是被自建房屋隔成的仅能一人通过的小巷子,以及见缝插针在晾衣线上晾晒的衣服。

在旧时格局同样已不存的27号院,透过一间低矮的自建房屋顶,可以看见一座朱红色的古建筑。27号院内居民王大爷向记者表示,这就是会馆内的戏楼。“现在只有从会馆的后门进去才能看到戏楼全貌,但是后门一直锁着,进不去。戏楼去年好像一直在修缮,但是至今还未对外开放。”王大爷说。

关键词

中音联智库

共享基金

中音联化蝶商学院

邻居儿童音乐学院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 示范区楼盘申请方式
  • 核心示范区学区房的服务政策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好房子
  • 中音联认证

    中音联指数

    社区指导师事务所

    •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立即关注
    • 移动端网站

      扫一扫手机访问
    • 中音联小程序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

      扫一扫立即关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