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北京站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正文

学林轶事 | 潜心研究音乐文化的真学者——费师逊的学术人生

编辑:csm351
2019-03-06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费师逊毕生心怀传统音乐的发展方向,他的理论阐述总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加上自身积累了道家、佛家的修习经验,并结合长期以来的民族民间音乐采风与科学实践而自成一家。他一生做学问极为重视实地考察、独立思考、文献考据与实践验证。


  费师逊是我国杰出的民族音乐研究专家。正如他生前的挚友、著名音乐学者乔建中先生所言:“师逊师长以他深厚的学养、严谨的学风、精深的思考和敏锐的观察,在中国传统音乐多个研究领域发表了极富见地的优秀文论,并在整体推进中国传统音乐学术研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岭南音乐文化研究、瑶族民间音乐研究的带头人,是同辈、晚辈最真诚的朋友和导师!”
  费师逊1934年5月出生于江苏海安虬湖镇,三岁时父亲过世,与担任小学教师的母亲渡过了童年时代。母亲以早年在幼儿师范学校就读的经历,向年幼的费师逊灌输过一些现代音乐与文化知识,之后,费师逊在虬湖镇母亲家族创办的“梦梅义塾”中又接受了一些艺术知识的熏陶。中学阶段,他先后就读江苏省立镇江中学、上海大同大学附中一院,因学习极为刻苦,成绩优异,读完高二便考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然而,入学不久,年轻而意气风发的费师逊不顾母亲的阻挠,暂停了复旦大学学业,执意参军抗美援朝,于1950年春进入大连海军学校政治部文工队工作,从事一些音乐创作。在此期间,其母亲过世,费师逊退役复员后,投靠于在北京的舅舅。此时,对音乐的强烈兴趣促使其努力自学音乐知识,并跟随张品峥学习钢琴。1955年秋,回到复旦大学继续完成学业,曾师从张世禄、吴文祺、赵景深、胡裕树诸位先生,不过他一直没有放弃对音乐的追求。在一次参加上海广播电台主办的歌曲创作比赛中,他凭借作品《大学生之歌》一举夺魁,这也引起了比赛评委之一的贺绿汀先生的关注,并鼓励其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后经上海教育局推荐,于1956年成为上海音乐学院首届民族音乐系理论专业学生,开始跟随沈知白、卫仲乐、龙榆生和于会泳等教授系统学习音乐理论、民间器乐、词学文化与作曲技术。在学期间,曾与同班同学赵佳梓、王振权、刘国杰等合作撰写了《中国古代音乐简史》,又与理论专业同学一起投入上海郊区开展田野采录记谱工作,其毕业论文写的便是《论上海郊区田野山歌的散板节奏》。1962年末,他毕业分配到了广东省民间音乐研究室(即今广东省当代文艺研究所)工作。
  初到广州,费师逊主要致力于少数民族音乐的收集、调查和研究,并于1964年完成了《中国民歌集成广东卷·少数民族分册(第四稿)》的撰写工作。但紧接而来的一系列“运动”中断了其研究进程,直到1972年才恢复专业研究,其成果也从此开始脱颖而出。
  首先,费师逊在粤东连县瑶族地区采风时,发现了过山瑶《拉发调》二声部模仿复调民歌;随后,由其执笔,并联合粤、桂、湘、滇、黔的瑶族研究者,撰写了《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的“瑶族音乐”条目;紧接着,撰写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一书中的“瑶族传统音乐”与“黎族传统音乐”等章节。80年代初,他参与了对广东音乐名艺人朱海、梁秋等人的采录活动,后整理出版了乐谱《广东音乐选集》2本,并运用道家的学术观点撰写了颇有见地的论文《论广东音乐的结构法则》。1984年,他深入广东、福建沿海的海港与山村,采集渔歌和畲族民歌,为研究疍家音乐文化与瑶畲民歌及其民族史做足充分准备。1986年初,他被聘为《人民音乐》编委。同年夏天,在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年会上提交了论文《论客家音乐与潮州音乐中的支架功能》。1987年,应《人民音乐》主编李西安之约,撰写了论文《民族音乐与文化流》。1988年,在上海师范大学举办的“中国文化源”学术研讨会和在香港中文大学25周年校庆期间举办的“民族音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先后发表了题为《简论“内向文化”与中国文化史上的三次大融合》《简论“内向文化”的几个音乐基本问题》等姊妹篇论文。1990年起,他开始申报、准备“瑶族音乐文化”、“南粤文化追根”等科研课题。1992年底,筹备音乐治疗的研究。1993年完成了《中国文化大观·中国音乐文化大观·粤音乐文化区》章节。1994年,以《从珠江地域民歌音调的比较中看古族遗音》为题参加了在福建师范大学举行的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年会。1994年,被广东省社科院聘为音乐学研究员。1995年,撰写论文《中国传统音乐在21世纪所扮演的角色》。1996年,远赴美国匹兹堡大学与夏威夷大学参加会议和讲学。之后,又有一系列论文成果发表:如《跳禾楼——远古稻作文化的遗存》(1996)、《德音论——儒家倡导音乐教化的依据》(1997)、《关于夏越文化体系音乐学研究的刍议》(1998)、《谈论老子德论》(1998)等。1999年他退休后,迎来其学术研究的黄金时期,多篇具有国内外影响的论文成果相继问世,如《论音乐源流史与音乐功能学研究的意义与展望》(1999)、《海上丝路音乐学研究觅踪——外来音律及其民族化问题》(2000)、《较量·扫荡·相长——中西音乐文化的回顾与展望》(2001)、《解释中国传统音乐功能性的三幅图表》(2003)。同时,他陆续被聘为星海音乐学院特聘教授、中国音乐金钟奖评审。
  晚年,他又着手广东汉乐和乐律学的研究,曾担任广东省广东汉乐学会艺术顾问,并多次参与广东汉乐的传承与研究工作,代表论文有《关于中国音乐史研究中文化与乐律学的分期问题》(2004)、《“广东汉乐”——儒表道里的养德音乐》(2007)、《关于中国音乐发展史中可作六个音乐文化分期的思考》(2010)、《关于“心中有数、耳中有度、手中有路”的阐述》(2012)等。
  总体而言,费师逊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音乐形态、岭南音乐、中国古代音乐史、宗教音乐、音乐文化学、音乐功能学、音调学、乐律学、音乐比较学等众多领域。论及贡献,费师逊是第一个发现完整的瑶族“拉发调”二声部模仿复调民歌的学者,正是其根据瑶族语言与崇拜文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瑶族支系群的组合分类,并进行了民族基本音调的提炼和辨别工作。他也是第一个提出音乐文化学理论观点的学者,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文化音乐学,即强调在不同文化的基础上研究它的音乐背景问题。而认为文化流基于种族流,但又不全等同于种族流,只有文化流才是人类特有的生活现象的观点也是他的想法,他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种族文化归纳为:中原—华夏文化流、巴濮—楚文化流、岭海—越文化流、草原—胡文化流、高原—羌藏文化流、丝绸之路—西域文化流,以及古东南亚与赤道海洋种族文化流和自元代开始传入的欧美文化流。不仅如此,他又提出中国音乐史六大文化时期的界定:分别为巫文化、雅文化、清文化、燕文化、俗文化和新文化;提出音乐功能的四大类型,即礼仪音乐、背景音乐、表达音乐和康乐音乐;还揭示出中西方文化区别的实质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内向实践的文化体系,是精神文明,而欧洲文化是外向实践的文化体系,是物质文明,这两种文化应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排斥。此外,他对五声音阶与五行五脏的关系、乐器八音与八卦五行的关系、十二音与阴阳的关系、节奏节拍与气息术数的关系、中国音乐曲体的结构法则与形态的关系等也都作过深入阐述。
  总之,费师逊毕生心怀传统音乐的发展方向,他的理论阐述总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加上自身积累了道家、佛家的修习经验,并结合长期以来的民族民间音乐采风与科学实践而自成一家。他一生做学问极为重视实地考察、独立思考、文献考据与实践验证。他善于观察事物中细微巧妙的关键,并恪守客观看待问题的原则。他不仅深入研读音乐专业与历史文化方面的典籍,也广泛涉猎民俗、古文、宗教、数学、物理、中医、生物等方面的内容。他善于贯穿古今、由此及彼;他头脑灵活,不古板守旧;他虽博览群书,但不偏信权威,敢于质疑;他为人真诚谦虚,关心晚辈成长;他安贫守道、知微守真。2012年1月13日,费师逊驾鹤西去,其学术精神与学术思想永远激励后学。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关键词

中音联智库

共享基金

中音联化蝶商学院

邻居儿童音乐学院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 示范区楼盘申请方式
  • 核心示范区学区房的服务政策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好房子
  • 中音联认证

    中音联指数

    社区指导师事务所

    中音联博览会

    CSMES Forum Mor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