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北京站
首页 > 资讯 > 产业 > 正文

华人梦想总经理田元:做音乐剧就是时间换空间

编辑:csm351
2018-07-15来源:猫扑

△《妈妈咪呀!》中文版音乐剧往季剧照
       7月5日,电影《妈妈咪呀》系列的续作,《妈妈咪呀2:再次出发!》连发了3支中字电视预告,宣告了梅姨Meryl Streep饰演的中老年Donna将再次回归!
       而就在3天前,在天桥艺术中心小剧场的舞台上,与《妈妈咪呀》有着深刻渊源的田元也宣布将带着《妈妈咪呀!》中文版音乐剧时隔四年重回舞台。2011年田元所在的亚洲联创打造了国内第一部全版权复制(Replica)的本土化的音乐剧《妈妈咪呀》。
       谈到第一次做《妈妈咪呀!》中文版的时候,田元至今还能回想到如履薄冰的感觉。“第一次拿到版权的时候我是有很大压力的,因为这个协议要求你一定要达到世界一流的品质。但当时国内并没有做一个中文版音乐剧的先例。”
       选角是田元当年最头疼的问题。为了招募符合要求的音乐剧演员,她的团队不仅先做了一次面向全社会的预选角活动,之后还同外方一起,在北上广三地开展选角,然而直到即将开始排练,有些角色依旧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
       去年7月份在与版权方签订了版权协议后,田元和她的团队便早早开始了演员招募的活动。根据田元透露,团队的计划是在今年5、6月份就要把演员定下来,从9月份就开始进入排练的准备阶段。直到采访当天,田元也坦言,虽然核心演员都已经找到,不过有几个群舞演员还没有最终确定下来。“尤其是超级替补这一块,还在找人。”

△三位主演
       虽然完全的阵容还没有最终确定,但经历了从2011年2013年,3次演出,3次选角的过程后田元显然有了更多经验。“这些年有了自己的演员库、合作伙伴库,知道从哪里能够找到人才。”
       今年带给她的挑战更多的是来自市场的变化。2017年国内音乐剧剧目数量快速增长,然而市场容量并未得到成正比的扩充,面对“僧多肉少”的现状,田元表示在音乐剧推广方面,自己和团队都有很多工作要做。而如何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保持自身的竞争力、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田元反复强调的是“产品”和“人才”。


△《妈妈咪呀!》中文版音乐剧往季剧照
       在田元看来,中文制作跟做原版巡演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对公司的要求也不一样,对人才的要求也不一样。“最终在一个市场中,对于一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有没有原创产品,音乐剧是靠时间换空间的,还是要看你的产品能不能成为一个经典产品。”而对于能否完成经典产品的核心在田元看来便是人才的打造。
       我一直在说整个产业,人才是核心,不做中文版,你根本就不会进入到人才培养的循环里去。尤其想要成为长跑型的选手,应该都要去做自己的产品。
       上一次《妈妈咪呀!》中文版音乐剧三年间,在全国走过了24个城市,巡演了408场,观演人数达到了60万人。此次,华人梦想与版权方也签订了至少20城320场及观众不少于40万的保底协议。


△华人梦想总经理田元
       以下为音乐财经与华人梦想总经理田元的专访内容:
       为什么今年选择再做《妈妈咪呀!》的中文版?
       田元:因为这是个好产品,我们在任何时候都需要能够影响观众的好产品。在整个欧美市场,《妈妈咪呀!》演了很多年,这个剧的德文版也在做,芬兰版也在做,包括韩国每隔一两年、两三年就会再做一次,毕竟好产品值得反复打磨、经常上演。


△《妈妈咪呀!》中文版音乐剧往季剧照
      你认为目前是国内音乐剧公司竞争和抢滩的关键节点吗?
      田元:所谓“抢滩”,抢的还是那些原版音乐剧的巡演版;真正在抢国外好产品的中文版、进行版权完全复制或者非完全复制的(公司)并不是特别多。现在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大家都在看好音乐剧市场;但要在一两年里就确定未来的市场格局,我认为为时过早。


△《妈妈咪呀!》中文版音乐剧往季剧照
       因为这牵涉很多因素,比如战略是否清晰、执行是否到位、资源和竞争力是否得到有效配置,也包括剧院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音乐剧之所以在中国没得到很快发展,实际上也跟剧院等硬件的专业程度有很大关系。
       那华人梦想在音乐剧领域的发展战略是什么呢?
       田元:第一,我们是内容制作公司,这可能是区别于国内大多数做原版巡演公司的最大不同。
       第二,在内容制作外,我们也在管理剧场,软件、硬件协同发展。音乐剧行业其实跟电影行业有类似的地方,除了要有做电影的公司之外,发行公司也好,还需要院线;因此,音乐剧的产业增长,也跟符合音乐剧硬件条件的剧场增长有关系。
       第三,紧扣人才培养的主要发展方向,做音乐剧行业的长跑者。
       你如何看待原版引进、中文版制作以及原创音乐剧这三块在国内的发展?华人梦想更侧重于哪个?
       田元:做中文制作、做原版巡演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对公司和人才的要求都不尽相同。虽然它们都属于音乐剧产业,但的确是两种“公司形态”。


△《妈妈咪呀!》中文版音乐剧往季剧照
       从产业的角度思考,就要求我们需要制作产品,而不仅仅是直接拿国外的巡演版本。只有打造产品,才能真正深入接触音乐剧产业的诸多重要问题,包括人才、制作、技术、市场推广乃至融资等各个方面。同时,音乐剧产业的核心在于人才,如果不做产品,也不会有机会构建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而这也是成为行业长跑者的必然要求。
做原版引进就不是“产品”吗?
       田元:它只能算是一个项目,无论是三周、十周、二十周还是三十周(的演出),顶多就是个项目。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还是在于原创产品及其影响力。音乐剧是靠时间换空间的,所以更需要衡量产品的持久度和经典性,同时这也是培养各类音乐剧专业人才团队的需要。
       你一直在强调人才的重要性,那音乐剧究竟该怎样培养人才?
       田元:这个行业的很多的人才,不论是创意团队、演员团队,还是技术团队、制作团队,很多都是来自《妈妈咪呀!》中文版和《猫》中文版这两个项目的人。好的项目是能从观念上改变他们对产业的看法,并让他们成为这个产业长期需求的人才。
       在国内,从演员角度来讲,他们很难会有这样长周期的演出,所以音乐剧对演员职业性的要求非常高,这体现在对演员体力上的要求、心理上的要求。音乐剧呼唤的是职业演员,这就是观念上很大的改变。


△《妈妈咪呀!》中文版音乐剧往季剧照
       总而言之,对于音乐剧人才的培养没有什么秘诀可言,这个产业就是要做,需要实践,而且是按照一定标准和原则去做。
       引进一部剧的流程是怎样的?直接找到版权方还是联系版权代理?
       田元:是有一些版权代理,可以一次性在他那里选择一两个项目一块谈,但是特别好的项目,尤其是那些票房超过10亿的产品,基本上都没有非完全复制的版本,这就需要直接去找版权方的制作公司谈。
       关于谈版权这件事,不一定是我一定要他们给我权利说我来做中文版,其实是我们和版权方共同来决策。其实任何版权方从他们自己的角度来说,都是非常积极,希望能够推动中国去制作中文版的。因为他们都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够有长期收益,再长的原版项目也就是能演几十场、几百场的规模,而不同的语言版本可能能在那个国家连演很多年。


△《妈妈咪呀!》中文版音乐剧往季剧照
       跟版权方的签约模式是怎样的?
       田元:如果是(原版)巡演的话很简单,就是看你对中国一线、二线甚至是三线市场有多大的把握,以周为单位,签一个演出场次。
       如果是要是做版权制作的话,基本上是不少于三年的协议,每年会有一定保底的数字,像今年《妈妈咪呀!》我们有一个不少于320场的概念。
       怎么衡量引进那部剧在中国区做中文版?
       田元:在国外的音乐剧市场,有很多好产品是没有非完全复制(授权)的,比如《妈妈咪呀!》在今年才刚刚开放了非完全复制版权,之前只能做完全复制。包括《剧院魅影》和《悲惨世界》这样很大的品牌(都没有非完全复制),因为版权方要保证它在全球各地的品质。


△《妈妈咪呀!》中文版音乐剧往季剧照
       其他的就有一些项目不错,可以允许有更多本地化的改编,这跟产品本身以及背后版权方对于这个产品的开发策略有很大关系。
       什么是非完全复制?国内的制作公司可以对剧目做何种程度上的调整?
       田元:比如我们去年做的《爱与谋杀的绅士指南》这个项目,它本来是一个美国人写的关于英国的故事,但我们感觉这会让国内观众产生隔膜,因为只有对英国的历史、文化包括阶级观念有所了解的人,才能更好地理解、欣赏剧情。所以我们就把它改编成了一个发生在特定年代的中国故事,用当代国人可以理解的方式,传达这部音乐剧的情节内核以及精神价值。这也是因为《爱与谋杀的绅士指南》这部剧的故事和音乐都非常好,让大家感觉值得为此做这些尝试。
       其实,之前我们以为版权方会拒绝这种本土化改编,但他们还是挺支持的,毕竟他们也希望自己的产品能让更多的中国人接受。不过,整体过程依然很严格,我们需要将改编好的中文剧本译成英文,让原版编剧审阅,确定这版改编也能体现他想表达的情感和看法。其次,音乐剧的创作方式是先有词曲、然后再用故事情节将其串连,所以在音乐方面留给我们的改动空间是非常小的,而且我们的改编也必须遵循音乐和剧目的既有整体结构。
       我们都知道目前国内的音乐剧市场还是集中在北上广,这几个城市具体来看有什么差别吗?
       田元:我倒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会有一些人说北京的市场难做,不过我们一直采用的是双城驱动的策略,如果在上海演四周,我们在北京也会演四周。但是有一些演出商做演出,在北京的演出场次可能是上海的三分之二,甚至是二分之一。
       但我们觉得北京是有这样的群体的,就是怎么挖掘的问题。上海相对来讲,它的市场比较商业化,也比较集中,所以我们的首演可能会放到上海,试验一下你的产品的推广策略,一些方法是不是对你的目标受众奏效。实话实说,我们现在主要还是在做一线城市,一些产品的品牌没有树立起来的话,去二三线会比较难。不过像《妈妈咪呀!》这样的品牌,我们会去到很多二三线城市。
       除了城市,场地对音乐剧落地的影响有多大?我听过一个说法,如果引进的音乐剧想在广州演,拿到广州大剧院的场地,胜率就提升了一半,如果拿不到还不如去深圳?
       田元:场地等硬件对于音乐剧来讲,确实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国家过去做的那种由大礼堂改造的剧场也好、从影院改造的剧场也好,对于音乐剧的上演来讲,存在很大的技术问题。不过最近几年,国内一二线、二三线城市的综合性剧场的建成,也为上演更多音乐剧取得了技术可能性。
       以北京为例,比如当年做《剧院魅影》,如果我们没有参与到天桥艺术中心整个硬件建设的话,我觉得《剧院魅影》始终来不了北京。因为实际上这部剧在2004年时就来过上海,同时项目方也在考察北京的场地条件,但就一直没有找到适合的剧场,所以音乐剧对剧场的要求的确是非常高的。
       在广州演出之所以会选择广州大剧院,是因为广州大剧院整个运营团队非常知道怎么去开发这个市场,可以跟做巡演的公司一起把市场做大。不过我觉得广州应该有更多的剧场,不应该只有广州大剧院这一个文化地标。
       2017年整个中国音乐剧市场迎来了相对来说一次小爆发,但是市场并承载不了这样的数量,这很有可能是今年音乐剧市场面临的窘境。你怎么看今年的情况?
       田元:中国有时候做事容易一窝蜂,2015年《剧院魅影》在中国的成功,票房达到1.2亿,广州和北京加在一起差不多有100多场,这让中国很多演出商都很兴奋,也让很多投资人看到了音乐剧产业的发展空间。
       但是这个市场不可能突然就会有很大的增长。在我看来,今年还会是这样的情况,但肯定比之前要更理性。行业将经历洗牌的阶段,留存一些有资源,有实力的公司。


△《妈妈咪呀!》中文版音乐剧往季剧照
       你觉得音乐剧的观众在最近两年有什么变化吗?
       田元:年轻化。年轻肯定是一个主流趋势。意味着我们这个产业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只是现在年轻人消费的方式非常多元化,不一定就会成为音乐剧主流的消费人群,所以依然需要不断培养新的受众。加上现在国内的媒体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都给我们的市场推广带来了很多压力。
       而且不同的产品都会有不同的受众。广义上音乐剧的确可以做一个画像:以年轻人为主、以都市白领为主、女性居多——这种大框架的确都可以画出来,但是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比如今年我们做的《长靴皇后》这个项目,它是百老汇正当红的音乐剧,但从国内受众的角度来讲,大家可能并不太知道这个品牌——总之肯定需要根据不同产品的细节性质,重新定位受众、划分圈层。
       我们都知道百老汇其实是一整套产业模式,你觉得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百老汇吗?中国究竟该学习些什么?
       田元:的确,我们都希望能够在中国建成百老汇。但百老汇更是一个体系,而这个体系里面最核心的部分是人才。我认为现在大家也都有“打造系统”的理念,但这个系统的核心也是人才,不仅是在前端的演员,也包括背后的制作团队、技术团队等等。
       其次,产业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比如设计、核算产品制作人跟剧院的分成比例,以便为维护好的剧场、制作好的产品提供支撑。现在很多外百老汇、外外百老汇的剧场,包括百老汇上的一些剧场,都变成了非营利组织,即剧场端与产品方绑定,而不是说剧场只关心自己的收益、观众爱来不来。所以我认为,这个体系是一定要建成的,但是内里的协同关系也很重要。
       第三,在国外,音乐剧之可以能跟电影相提并论,也在于它有一套非常成熟的音乐剧投资体系,而这些东西,现在都得在中国慢慢建立起来,所以一套成熟的金融投资体系对中国音乐剧的产业发展,也会起到非常重要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

中音联智库

共享基金

中音联化蝶商学院

邻居儿童音乐学院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 示范区楼盘申请方式
  • 核心示范区学区房的服务政策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好房子
  • 中音联认证

    中音联指数

    社区指导师事务所

    中音联博览会

    CSMES Forum Mor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