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北京站
首页 > 资讯 > 国际 > 正文

古典音乐是否迎来了亚洲世纪?

编辑:csm351
2020-01-16来源:百家号
  在绝大多数人眼里,古典音乐是标准的西方经典艺术。然而,自21世纪以来,亚洲国家已愈发成为了古典音乐最重要的新兴市场。本世纪初的那几年,当古典音乐在西方国家日渐丧失活力之时,许多业界人士开始将目光转向东方。
  2002年,库特·马祖尔率领伦敦爱乐乐团在亚洲巡演时表示:“古典音乐的未来更多地在亚洲,而不是别的地方。”10年后,洛林·马泽尔携英国爱乐乐团访华时干脆宣布:“古典音乐的未来在中国”。
  对于今日之古典音乐来说,亚洲,尤其是东亚各国,不仅有朝气蓬勃的市场,也是诞生一流音乐家的摇篮,而这无疑反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趋势。
  古典乐坛新面孔
  专注于亚洲文化的美国作家、评论家杰米·詹姆斯曾在《时代周刊》上发表了题为《一个音乐超级势力的崛起》的文章,其中这样写道:
  年轻的亚洲演奏家如今正在取代那些在欧洲和美国顶尖音乐学院求学的西方同行。因为他们拥有成熟的技艺,越来越多的亚洲器乐表演者作为独奏家在顶级音乐厅里崭露头角,并享受明星一般的待遇。
  的确,亚洲音乐家的上升势头在本世纪初已显露无疑,他们的崛起是全方位的:寒窗苦练的学子奔波于全球各大音乐比赛,技巧纯熟的演奏员成为世界主要乐团的声部首席,初露锋芒的年轻演奏家迅速占领唱片市场,具有偶像气质的天才明星很快成为媒体追捧的对象。
  2004年2月,乐评人丹尼斯·莱在法国著名古典音乐网站La Scena Musicale发表了《亚洲人在古典乐坛崛起》一文,首先介绍了亚洲人在古典乐坛的惊人表现:
  比如第64届蒙特利尔管弦乐大赛几乎成了亚裔选手的内战,在所有6个年龄段的比赛中,有4位冠军是亚裔加拿大人,其实包括1名华裔选手;此前,在多伦多吉瓦尼斯音乐节(童年时期的古尔德在该音乐节上弹奏了巴赫的《前奏曲与赋格》,首度引起公众注意)的钢琴和小提琴比赛上,冠军大部分被亚洲人收入囊中;而在同样久负盛名的加拿大赫尼兹国际钢琴比赛中,两名冠军得主都是华人。
  那些年里,全球主要国家的音乐比赛都少不了亚洲人的身影,尤其在北美,亚裔选手几乎呈垄断态势。在北美人眼里,亚裔人士通常在自然科学领域成就斐然,他们勤奋刻苦,纪律性强。他们在古典音乐领域突然爆发出的巨大潜力,着实颠覆了许多美国人对亚裔群体的传统印象。
  对于亚洲人在古典音乐领域的突飞猛进,多伦多交响乐团资深小提琴家、韩国人朴永大体会很深。在接受丹尼斯·莱采访时,朴永大谈到自己于上世纪60年代就读于加拿大皇家音乐学院时,“全校只有两名亚裔学生”。而到了2004年,作为专门培养青年演奏家的分支机构,学院里的格伦·古尔德学校就有18名亚洲学生,其中还不包括亚裔加拿大人。
  而在加拿大的各大管弦乐队中,亚裔音乐家也逐渐成为主力群体。朴永大同时也是多伦多青年交响乐团的小提琴教师,据他介绍,多伦多青年交响乐团弦乐组有一半以上的成员都是亚裔,其中韩裔占了大半。
  美国的情况和加拿大类似。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美国各大音乐院校和管弦乐团里,亚洲人和亚裔的数量开始激增。
  《华盛顿城市报》古典乐评人迈克尔·帕尔伯格在《亚洲人能拯救古典音乐吗?》一文中提到,尽管亚裔族群占美国总人口的比例仅超过4%,但美国所有管弦乐团的成员里却有7%是亚洲人或亚裔,在一些顶尖乐团中,这一数字竟达到了惊人的20%!茱莉亚音乐学院有五分之一的本科生和三分之一的博士生来自亚洲。
  在这个庞大的群体中,韩国人擅长弦乐器(尤其是小提琴)已成为西方人的共识。从老一代的郑京和,到红遍全球的张永宙(莎拉·张),再到特立独行的阿玛迪斯·利奥波德(原名韩斌),以及新生代人气小提琴家金本索里,韩国似乎从来不缺少小提琴明星。
  全球许多管弦乐团的弦乐组里也都少不了韩国人的身影,声部首席经常由韩裔演奏员担当。在全球各大小提琴比赛中,韩国人向来是领奖台上的常客,其在琴弦上表现出的天赋令人刮目相看。
  除此之外,中国人在钢琴领域的优异表现也引起了全球关注。过去,来自东欧的大师们几乎占据了古典钢琴界的半壁江山,而自本世纪初开始,郎朗和李云迪的出现,无疑为古典钢琴界带来了一股新的力量。
  他们两人后来取得的成就已无需多言。而当许多人还在讨论小众的古典音乐市场能否同时接纳两名来自中国的青年钢琴家时,更年轻的王羽佳又横空出世,并很快成为了全球各大音乐厅里最耀眼的独奏明星之一。
  而这些亚洲明星的崛起,恰好遇上互联网大潮和信息化时代,媒介环境的变化也在某种程度上助推了古典乐坛的更新换代。和难以接近的老一辈大师相比,他们在新的媒介环境里更像是大众明星,在中国,即使对古典音乐一无所知的人可能也会对郎朗的成长故事了如指掌……
  亚洲式音乐教育
  就像犹太小提琴家和东欧钢琴家在上个世纪统治古典乐坛一样,亚洲人正在开启属于他们的时代。所有人都在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亚洲人在古典乐坛的迅速崛起。
  流行的看法是:亚洲小孩比西方小孩更有自制力。韩国花腔女高音曹秀美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道:
  开发一种音乐才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当我8岁的时候,每天都要练习8个小时钢琴。我认为亚洲的小孩善于长时间待在一个地方,并专注地干一件别人期望他干的事情。在这方面,亚洲小孩的能力比西方小孩更强。
  曹秀美的这番话同样也反映出中国家庭培养琴童的经典模式。而在美国一所音乐学校的校长眼里,不是所有小孩都能做到每天坚持练琴8小时。实际上,这种差异背后反映出的更多是父母施加的作用。
  即便像丹尼斯·莱这样的西方乐评人也清楚地知道亚洲琴童家庭的共性,他在文章中谈到:
  为了使孩子能够在自己的掌控下成长,父母鼓励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音乐,因为音乐课学费高昂,所以它被认为是有文化的富裕家庭的特权。亚洲父母们很重视子女的音乐教育,他们会陪孩子上课,督促他们勤学苦练。
  这种情况在整个东亚都十分普遍,雄心勃勃的父母们喜欢把自己的孩子视为神童,把他们未实现的人生理想转嫁到孩子身上。尽管这种教育观念如今已不断遭到质疑和批评,但依然有许多亚洲家庭前仆后继地加入到这场制造神童的大潮中来。
  实际上,这种现象不只出现在亚洲,同样普遍存在于西方国家的亚裔家庭里。对此,丹尼斯·莱表示:“大部分亚裔父母并不在意这样的学习状态会让他们的孩子与非亚裔人群产生社交上的隔阂。他们对提高孩子的音乐素养显得既专一又严厉。”
  不过,亚洲式音乐教育引发的讨论远不止于此。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的教育理念可以说是亚洲式家庭的最佳蓝本。在当年红极一时的《虎妈的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中,蔡美儿详细记录了自己教育女儿的方法。
  蔡美儿
  蔡美儿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亚洲式音乐教育的普遍特征。这种方式在一些西方人看来也许显得过分苛刻了,不过,对于音乐这一对童子功要求极高的艺术形式来说,要想取得成就,强迫性训练其实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
  为了更生动地说明亚洲琴童家庭的教育理念,迈克尔·帕尔伯格在文章里特意提到了该书中一个“难忘的片段”:蔡美儿在女儿练习钢琴时威胁她说:“如果你下次依旧不能弹到完美的程度,我就把你所有的毛绒玩具都烧掉!”
  中国的许多琴童家庭,大概都有过这样的训练模式。而在更遥远的年代,这种教育理念其实已在日本盛行开来。
  夏威夷大学教授、钢琴家玛丽·吉原曾经回忆过她在战后的日本所受的教育。彼时,日本正迎来大工业生产时代,国民经济迅速复苏,居民收入日益增长,城市人口的居住面积很小。当这些因素混合在一起后,大量的立式钢琴开始进入城市家庭,并“变成了中产阶级身份的象征”。
  吉原从小就在父母的逼迫下苦练钢琴,她曾这样写道:“我从来没有问过自己为什么要学习音乐,或者自己是否喜欢弹钢琴。音乐不是我可以选择喜欢或者不喜欢的事物,它只是一个我必须学习的东西。”
  经过这种严苛的培养模式的洗礼,亚洲人在古典音乐领域的表现也愈发令人刮目相看。蔡美儿式的教育理念也引起了美国社会的激烈讨论,西方人也在重新审视亚洲式教育的利弊。但在音乐教育中,亚洲式理念已经被证明是卓有成效的。
  人们普遍认为,音乐是美好的事物,演奏音乐是一种优雅的行为。但事实上,在所有艺术中,音乐对身体机能的要求最高,因此需要从小便开始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
  “你必须足够努力,才能让自己看起来毫不费力。”这句流行语,用在音乐教育上最恰当不过。亚洲式的教育方法,其实已经清楚地表明了:在音乐的道路上,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曾被父母强迫学习过音乐的人,虽然绝大多数都没有成为职业音乐家,但成年后的他们恰好是古典音乐的主力消费人群。这个庞大的新兴观众群体,也支撑起了古典音乐的未来。


       关键词:音乐教育   钢琴  俩臺鋼琴  公益   中音联   邮轮游学才艺嘉年华   社会音乐教育机构扶持计划  音乐  乐器  中小学  少年儿童  音乐会  合唱

中国音乐教育网公益扶持部微信号:csm351、中国音乐教育网.樂助理微信号:csmes351

 

关键词

中音联智库

共享基金

中音联化蝶商学院

邻居儿童音乐学院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 示范区楼盘申请方式
  • 核心示范区学区房的服务政策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好房子
  • 中音联认证

    中音联指数

    社区指导师事务所

    中音联博览会

    CSMES Forum Mor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