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北京站
首页 > 资讯 > 省际 > 正文

香港音乐“前世今生”的抢救者

编辑:csm351
2018-02-12
  中新社记者 殷田静子
  “上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可以说是香港音乐的‘前世’。随着那代人逐渐老去,那段记忆也将随之消失”。
  作此感叹的人,是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香港音乐史学者周光蓁。为了抢救那段即将逝去的音乐回忆,他历经许久,以“口述历史”的形式邀访了10位音乐界的前辈,在查阅了上万条资料后,整理出了《香港音乐的前世今生——香港早期音乐发展历程(1930s-1950s)》一书,于近日在港出版。
  说起香港的音乐史,不能不提坐落于中环海滨的知名建筑——香港大会堂。自其落成之日起,众多蜚声国际的乐团及音乐家都曾在此献艺。
  周光蓁说,不少人以为,香港音乐文化都以大会堂1962年的开幕为起点,他们并不知道这其实是靠上世纪50年代前的民间力量推动而成的。诚如香港已故知名歌唱家费明仪曾说的——“我们从没有路走出了路”。
  “还没有香港大会堂前,五星级大酒店的天台花园、音乐社和戏院,都是举行音乐活动的场所。当时的政府奉行‘积极不干预’政策,对文化艺术发展采取消极态度,回避社会诉求。除驻军乐队和1951年成立的警察银乐队外,各演奏团体都是民办自资”。
  虽不曾生活在那个年代,但周光蓁谈起旧闻来如数家珍。他向记者解释,正是一群音乐爱好者的努力,为香港的音乐发展道路奠定了的基础,如培养观众群、提升音乐教育等软件建设,形成了社会对大会堂这类硬件设施的需求。
  周光蓁指出,与当时相比,特区政府如今十分重视文化艺术的发展,除了资助“九大艺团”之外,还举办不同活动以促进音乐发展。官方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8年度,特区政府在文化艺术方面的预算总开支超过42亿港元。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香港的音乐虽从单一发展到多元,但令他有些许遗憾的,是曾经“称霸”香港的粤剧,现在却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周光蓁介绍,上世纪30年代曾是粤剧的黄金年代,也是其“垄断”香港音乐的年代。太平、高陞、利舞台等戏院,都曾见证粤剧最光辉的时刻。直到上世纪40年代末,香港迎来一轮移民潮,接纳了为躲避战乱而南下的内地文化界人士,使得本地音乐多元起来。
  “那时南渡香江的不乏院校毕业的声乐、乐器工作者,还有教授、乐团首席、指挥等,以其音乐专业融入本地文化,为香港培养多方面音乐人才,短时间内就丰富了香港战后贫瘠的文化生态”。他介绍。
  但随着城市发展,具规模的粤剧戏院却逐渐消逝。周光蓁忆述:“原来剧院有桌子和椅子,大家可以喝茶聊天,很随意,现在完全不是这样了”。
  2009年,粤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香港首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也说明粤剧是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让周光蓁觉得欣慰的是,特区政府开始重视粤剧发展,如每年暑假举行的“中国戏曲节”,今年将落成的西九龙戏曲中心,都会推动粤剧的发展。
  “现在我们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矛盾,要清楚哪些该保留,哪些要创新,哪些需舍弃”。周光蓁说,时代巨轮在不停地滚动,每个时代都会有不同的产物。重要的是,至少这本书有文字和图片,将曾经的辉煌记录下来。
  谈及新书的初衷,周光蓁表示,这项音乐口述历史工程是在费明仪女士的倡议下出台的。自己犹记2016年12月30日,她在香港养和医院病床上留下的话——“这些历史是不可以没有的”。
  “我们按你的话,这些历史就在这儿。”周光蓁在书的序言中谨致。(完)

关键词

中音联智库

共享基金

中音联化蝶商学院

邻居儿童音乐学院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 示范区楼盘申请方式
  • 核心示范区学区房的服务政策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好房子
  • 中音联认证

    中音联指数

    社区指导师事务所

    中音联博览会

    CSMES Forum Mor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