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北京站
首页 > 资讯 > 评论 > 正文

中国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综述

编辑:csm351
2021-09-13来源:百家号

  一、关于课程的文化研究
  20世纪60年代,课程的文化研究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被运用在课程问题研究上。最幵始是个别文化人类学家将研究焦点集中于现代原始部落中的教育问题,如1963年哈特发现原始学校的青春期后的课程主要是用来把青年人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员。以后逐渐拓展到社会阶级、阶层、民族的教育问题以及学生文化、教材文化领域。
  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欧美等国的课程文化研究的趋势看,课程专家的兴趣已经从课程文化开发转向课程文化理解,即理解课程所符合的价值观,理解课程与课程实践的历史、现在与未来的关系,并把课程置于更广泛的社会、经济、文化、种族等背景上,联系个人深层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体验,寻求课程文化的主体存在。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课程的文化研究进入了我国学者的视野,肯定了课程文化研究的意义,将研究指向现实中的课程开发与建设。研究者整理了下列学者专家关于课程的文化研究的论述重点,以求能够归纳出课程的文化研究所包含的范围和内容。
  钟启泉教授在《学校知识与课程标准》、《研究性学习:“课程文化”的革命》等论文中倡导适应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建设新的课程文化。他认为“学校知识是从一定的历史背景的文化体系中,根据某种价值判断作出选择并赋予教育价值的”,课程可以界定为“教育价值的组织”,包括价值观、态度、技能、知识等的教育价值在社会中占一定的地位,维持着一定的社会关系;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知识被商品化,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与作业始终处于以他人为敌的竞争之中”;
  他认为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一个标尺就是关注“方法论知识”和“价值性知识”素质教育改革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他努力倡导一场以研究性学习实施为主题的课程文化革命气裴梯娜教授肯定了课程文化研究的积极意义,她认为“学校课程文化是指按照一定社会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她认为“对课程的文化学研究,既能拓展课程理论研究的视野,又能引导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开发与建设。”
  她主张“在我国多元一体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积极倡导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理念和课程新文化”气靳玉乐教授在《新课程改革的文化哲学探讨》等论文中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分析了课程建设的文化础,提出在新课程改革的历史条件下应致力子“构建一种合作、对话与探究的课程文化,实现课程文化模式的转型”气黄全教授也从文化哲学的视角切入,认为“特定的伦理意识结构是每一时代和民族赖以作出具体的课程价值判断的基础”,他认为现代课程文化中的伦理意识应包括“热爱学习,崇尚学习生命和形成学习自律”气郑金洲教授明确提出了课程文化的概念,认为课程文化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课程体现一定社会群体的文化;二是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
  他指出了课程作为文化本体的意义,揭示了课程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和文化形式的两个方面的文化特质这是课程文化研究的一种突破。他认为狭义的课程文化主要指教材文化,并对教材进行了文化分析,认为“课程是主流文化的体现者,通过教材的编制、出版、发行、审查和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选择;课程的主流文化特征就从根本上得到了保证”气黄忠敬博士在《课程文化释义:一种分析框架》、《知识权力控制——基础教育课程文化研究》等论文中认为,“课程文化既是一种用文化的眼光认识课程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也是一种具有实体内容和对象化的文化结构”,“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讲,课程文化就是课程对文化选择的问题”,从研究对象的角度来看,“课程是一种文化现象”。
  他认为“课程对文化的选择是指课程传承什么知识和如何传承,即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和如何选择知识”,他指出“实体化的课程文化是一种精神财富,既表现为课程意识、课程思想、课程价值等内隐的意识形态,也表现为课程制度、课程政策等外显的制度化形态”。他认为,“从本体论上看意识形态控制、课程管理的权力结构、课程内容的学科地位等反映了社会的权力结构,是价值负载的”,“有必要对课程进行批判与反思”,“从关系论上来看,课程体现着主流文化,存在着阶级阶层偏见、种族民族偏见和性别偏见,课程建设应该克服这些偏见,走向多元的课程文化”气吴永军博士从课程文化选择的角度,主张在一个社会中课程“既要考虑共同文化,又要考虑亚文化”,要坚持“双元文化观念”。
  郝德永博士在《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中从后现代的视角研究课程与文化的关系,观照课程与文化的互动。他认为,现代课程作为传承文化的工具品性致使“课程发展呈现出了清一色的文化驱控与锁定机制”气他对这种以传承文化为旨归的现代课程进行了彻底批判。他运用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和思维逻辑,将现代课程称为“苗式文化”和“单向度课程”,它的附庸于社会文化的品性使课程改革的实践陷入不断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
  他指出“课程面临着一场深刻的文化革命,那种旨在一劳永逸地传授某种文化的教育,那种完全受现实文化驱控与锁定的毫无批判与创新性的课程必将被超越。”他按照后现代理论否定真理性、普遍性等观点,他预言随着时代的变化,“昔日那种价值无涉的认同性课程无论是从逻辑上还是从现实性上都己不具备充分的合理依据”。在他看来,“后现代课程必将彻底摒弃现代性的工具意识与机制,以一种薪新的文化主体形态,融入未来的文化发展与建设中”。
  二、关于音乐教育的文化角度研究
  音乐教育工作者受到整个学术界文化研究范式的影响,也愈加重视其研究领域的文化问题。以下,研究者整理出各学者对音乐教育文化方向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研究
  多元文化观认为文化都是平等的,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比其它文化更优秀,因此不应该把自己的标准强加于其他文化。音乐教育中的多元文化观认为音乐的文化价值是平等的,主张世界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均值得学习,通过学习各种文化的音乐,实现对他者与自身文化的认识。许多学者从多元文化的角度研究中国音乐教育,从近十年中国自身以及外来文化因素入手,探求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意义。此外些学者将研究焦点集中在中外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论的对比与借鉴研究上。以下是各学者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问题论述重点。
  管建华在《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课程改革与文化》中提出中国音乐教育应在“全球多元文化和谐相处的新的生态文明价值的教育哲学基础”之上,构建音乐课程的立体三维建构,即建立“母语文化的音乐课程”、“多元文化为基础的世界音乐课程”,认为“音乐教育要充分理解其文化价值系统意义”。樊祖萌在《多元文化与21世纪的音乐教育改革》中认为“对中国音乐教育来说要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要处理好中国音乐与外国音乐、汉族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欧洲音乐与其他国家音乐这几对关系”。
  魏煌在《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中对文化与多元文化、多元音乐文化和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等概念入手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立足点与定位,认为应“扎根于中华音乐文化的土壤中,同时汲取世界上一切优秀音乐文化”,增进交流,取长补短。
  杨晓在《跨文化理解:认知“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三个视界——读〈世界音乐与多元文化经典译丛〉》中从整体上评述了“世界音乐与多元文化经典译丛”的三本译著,对我国音乐教育者理解和运用多元文化有所参照。田小书在《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中从历史脉络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美国学者特里斯沃在《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一基础与理论》一书中“试图提供当今全球、特别是美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图景,也包括世界各地的状况”。全书大致分为三部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它的历史发展以及对音乐教育的启示。
  (二)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开始,刊登在中国音乐类核心期刊中的相关论文数量愈来愈多,从中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提倡学习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同时也包含了对本土音乐文化的重视,倡导音乐教育中应特别加强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此外,一些学者也对中国音乐教育与中国音乐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关注中国音乐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机制问题,此类观点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念的衍深。以下研究者整理了各学者对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文化传承问题有代表性的观点。
  曰本学者柿木吾郎早在1989年就提出音乐教育作为文化教育的观点,他说“作为文化的音乐人们通常把音乐理解为艺术音乐教育也被看成是艺术教育。因而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培养音乐家是教育的一项专门任务。不过作者认为普通教育中,音乐教育还是作为文化教育来看待比较合适”。
  管建华认为“音乐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以及对环境作出的反应的各种体验,并代代相传,因此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正是维系中华民族过去、现在及未来音乐文化的纽带。”王耀华指出“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是增强民族信心,振奋民族精神的需要;是继承发展民族传统的需要顺应世界音乐教育发展趋势。”
  射嘉幸通过对中国历史上关于音乐民族化问题从历史角度进行透视,寻求当代“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新的意义,并认为“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应当“从国民教育幵始,成为大众的音乐教育”气薛艺兵对中国音乐环境中包括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中国现代民族音乐(中西结合)和西方体裁的各种音乐共存的多元音乐文化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母语”和“非母语”的差异,提出“以传统民族音乐为主,兼顾其他两种音乐文化的观点”。
  杜亚雄认为“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应该建立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上,而不是新音乐的基础上”。陈雅先认为音乐教育的价值意义在于“保存与传递音乐文化是音乐教育的基本职能;能有效借鉴、传播外来音乐文化使音乐文化发生变迁,促使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音乐教育具有整合与控制音乐文化,增强音乐文化凝聚力的功能”,文章认为音乐教育要将一切有利于音乐文化发展的东西都纳入到音乐教育中。
  李方元博士“通过对我国音乐知识和音乐教育中‘典范’与‘非典范’情形的讨论,从知识的‘边缘性’角度探讨当前主流‘音乐知识’中所含科学’、‘客观’、‘文化’等属性的实质,以及它们在音乐教育中的影响其中涉及到音乐知识的性质、地位、文化属性等问题。”
  (三)音乐教育与社会历史文化变迁的关系
  近年来音乐教育与社会历史文化变迁的关系问题也是研究的热点。修海林在《文化环境与音乐教育问题》中探讨了由文化环境的变迁引起的音乐教育体制改革问题以及中西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相关问题韩励国在《中国社会文化变革与音乐教育观念更新》中从中国古代传统的音乐教育价值取向幵始,对音乐教育观的历史进程进行梳理,他将历史进程分为七个部分,分别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观,奠定了以德为美的传统音乐教育价值观”、“西学东渐,催生了受西方国民教育思潮影响的中国音乐基础教育萌芽”、“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既激发了全民抗战热情,又推动了中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以俄为师,形成了以欧洲技术为中心的中国音乐教育格局”、“极左思潮笼罩时期,我国音乐教育受到政治干扰,使教育观念受到严重扭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与文化转型,确立了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观”。
  (四)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角度研究
  从文化哲学角度进行音乐教育研究的文章数量明显较少。研究者整理了各学者的有关论述重点。谢嘉幸《关于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一文中从文化意识、文化传承、文化发展以及文化策略几方面对当代音乐教育进行文化上的思考。他对“何谓音乐教育的文化传承”问题,指出“焦点集中在本世纪初西乐引入及传统音乐的断裂之上,而交响乐及钢琴正是这次西乐引入的直接结果。关于这一现象究竟算是西方文化的入侵,还是中国文化的主动吸收,这一现象的结果是导致中国音乐文化的消亡还是发展,理论界的争论至今并无结果”。
  谢先生认为“如果外来音乐文化都不能算是本民族的文化,那么中国自身音乐文化的源泉将所剩无几,因为历史上二胡、琵琶、扬琴都是外来的”。范晓峰《文化视角下的音乐教育观探析》一文从文化存在的三个方面即意识、行为、形态,对音乐教育的文化属性进行探索。
  他认为“音乐教育的实质应该是音乐文化主体意识、行为体验和不同形态三位一体的文化教育。若要解决中国音乐教育问题,首先要确立文化主体意识;培养文化体验的自觉行为传承优秀的文化形态建立自己的音乐文化教育体系。”管建华在《“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批评与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建构》一文中介绍了当今音乐教育实践哲学对审美音乐教育哲学的批判及其理论根据,使我们对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历史性局限有所认识。他认为国际音乐教育的哲学己经转向将“音乐作为文化”的音乐教育文化哲学基础上。
  管建华在《后哲学文化与音乐教育文化哲学》中阐述了美国著名哲学家罗蒂的后哲学文化观以及与音乐人类学的咅乐文化观和当今美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关系,说明了音乐教育哲学方向和美国社会后现代文化转型的一致性管建华在《音乐文化哲学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中指出“音乐教育哲学并非科学的领域,它是人文科学的领域或文化的领域,由于它的文化属性,因此,音乐教育哲学就有了音乐文化哲学的属性,或者说,有何种音乐文化哲学,便产生相应的音乐教育哲学。文化与社会、民族、历史的文化哲学紧密相关。”
  三、中国钢琴课程与教学的文化研究
  (一)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宏观研究
  此类研究主要以中国钢琴文化作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和历史的层面,对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特定文化现象进行研究。卞萌的《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一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钢琴文化理论的学术著作,它首次将中国钢琴文化作为一个有机的综合性整体,其中涵括了中外钢琴作品钢琴演奏、中国钢琴曲创作、钢琴专业教学、钢琴业余教学、以及中国钢琴文化理论等各个方面。
  冯效刚的博士论文《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综合运用历史学、文化学、音乐学、教育学等方法,以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活动及其相关人物为主线,对各个时段的历史事件进行梳理和总结,对这个时期的中国钢琴创作、表演、教育等方面的钢琴音乐文化进行多方位的历史性观照,分析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形态、基本特征、发展规律。华明玲《中国风格钢琴音乐导论》一书主要研究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创作和演奏,对中国钢琴艺术的历史和发展方向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王昌奎的著作《中国钢琴音乐文化》从音乐学、文化心理学、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的多学科视角,研究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现象,将中国作曲家与作品、钢琴专业教育、音乐文化思想作为全书主线,穿插西方音乐文化的对比研究,对中国钢琴音乐文化作出比较清晰的梳理和评价,提出“中和”、“阴柔”“神韵”是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取向的学术观点赵云的博士论文《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当代钢琴教育》基于“文化”、“人”、“教育”三者间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以文化的视角对当代中国钢琴教育以及在其基础上产生的当代钢琴文化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辨证思考。
  (二)关于中国民族钢琴音承教学的问题
  中国民族钢琴音乐,是吸收和运用西方钢琴音乐创作技法,基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而创作出的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钢琴教学屮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这种钢琴教育民族化的思想,对于我们传播中民族音乐文化以及跨文化音乐教育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研究者整理了各学者对于此问题的论述重点。
  李启慧《钢琴教学中逐步树立起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思想》一文针对钢琴教育中忽视中国钢琴作品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编写系统的中国风格的钢琴进阶练习曲,创作、出版更多的中国钢琴作品、按照中国人的音乐文化审美心理特征教导中国钢琴学生,在钢琴教学中体现中华音乐文化为母语的教育思想。”
  吴晓娜、陈永的《中国钢琴音乐教育中的“母语渗透”——由“中国钢琴学派”想到的》一文认为,“从历史文化的发展和中国当代的钢琴音乐文化状况而论,在新世纪建构和确立“中国钢琴学派”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在实施这一宏伟目标的进程中,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是在钢琴音乐教育中进行‘母语渗透’。”金挣的硕士论文《中国钢琴教育民族化问题论略》从民族化教育的角度来审视钢琴教育,分析和探讨了在如何在钢琴教育中加强中国钢琴民族化内容的学习问题气杨树的《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民族化进程和对钢琴教育民族化的思考》一文认为“影响钢琴教育民族化的原因在于启蒙教育的西化以及存在对钢琴作品‘民族化’认识和理解上的误区”气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代百生在《中国钢琴音乐与跨文化音乐教育》中认为“跨文化音乐教育是当今音乐教育全球化背景的一个趋势”,指出了人们对中国文化认识上的局限性,提出“借助钢琴这一个在一个世纪中已与中国相发展、融合的西方乐器,使其成为反映国人现代思维和审美取向的重要载体,成为中国音乐传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梁鲲在《中国钢琴作品在教学及舞台艺术实践中的本真演奏与文化认同》中指出“追求音乐作品的本真演奏,是在音乐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不断追问与丰富作品意蕴的历史过程,对于中国高等学校的音乐教育来说,在钢琴教学中,通过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让学生在此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更多地了解、认识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克服单一性西方音乐语言的束缚,拓宽视野,在建立自身文化身份认同的基础上把握中国作品体现出的文化精神,才能使学生通过此阶段的学习后,在二度创作中努力达到本真演奏要求的基础上,又具有演奏者个人的演奏特征。”
  (三)钢琴学习者人文素养的研究
  这类文章从钢琴教育文化理念出发,呼吁在钢琴教育中重视文化素质培养,并提出了一些分析与建议。以下是各学者关于加强钢琴学习者人文素养的研究论述重点。
  郭声键教授在其专著《音乐教育论》第三章“音乐教学的文化意蕴”中通过对傅聪等钢琴大师的成长启示,论述音乐艺术的文化本质。郭先生认为若要将表演提升到艺术的境界,更为重要的是表演者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全面广博的艺术素养气同样主题的文章还有陈再峰的硕士论文《做有文化底蕴的钢琴家傅聪的成长与成功给我们的启示》,作者认为傅聪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级的钢琴家,其根源于中外传统文化的“积淀”,又得益于现代社会生活的“磨练”。
  黄登辉在《钢琴学习中的文化冲突及其解决》中分析了当代中国城市的业余习琴少儿面临的中西音乐文化、以及大众音乐文化冲突的情况,强调“教育者要确保成长中的习琴者广纳不同音乐文化,避免文化冲突,以利他们理解音乐、表现咅乐”。谢南南在《走出钢琴教育误区,注入人文精神理念》中认为“‘钢琴热’在推动我社会艺术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功利主义、技术主义和西方主义的误区。这些误区远离了艺术和人文精神,是制约我国钢琴教育发展的瓶颈。为走出这些误区,就必须在指导思想、教育原则和策略上注入人文精神理念。”
  (四)关于钢琴演奏技术与文化的关系研究
  关于钢琴演奏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一直是钢琴教育者们关注的话题,将钢琴演奏技术放到文化的背景中观照它们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各学者关于钢琴演奏技术与文化的关系研究论述重点如下。
  杜思春、黄小平在《走出技术的误区一略论钢琴音乐文化训练》中针对钢琴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技术训练、轻音乐文化训练这一现状,从读谱、了解作曲家、把握作品背景等三个方面论证了重视钢琴音乐文化训练的重要性和方法,进而为更好地训练、学习和表现钢琴音乐提供一定的参考。朱玉江、李伟在《从“技术”转向“文化”—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刍议》一文中指出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中,“重技轻理”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提出“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必须从片面追求‘技术’的藩篱中走出来,在当今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文化观照中进行高师音乐课程的文化转向。”
  周晓梅在《音乐人类学视野中的高师钢琴教育》中指出“文化理解的钢琴教学是一种整体观的教学,就是从文化方面去引导学生理解和处理钢琴音乐作品,同时传授钢琴演奏技巧的演变的文化背景,从而可以遮蔽单纯传授钢琴演奏技巧带来的见物不见人’的弊端。”
  (五)关于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教学的研究
  我国最早关于钢琴课程教学的研究始于廖乃雄先生1979年的论文《试谈钢琴教学的几个基本环节》,是中国钢琴教学研究的开山之作,应诗真1990年的《钢琴教学法》是最早的钢琴教学理论著作,此后越来越多的音乐教育者对钢琴课程教学展开研究,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的钢琴教学法的著作:司徒壁春1999年的《钢琴教学法》、张建国2004年的《钢琴基础教学导读》、代百生的《师范钢琴教学法》、樊和心2006年的《钢琴教学论》、金英2007年的《‘钢琴基础教程’曲目的教学与演奏》、刘庆刚2007年的《杨峻钢琴教学艺术论》、黄大岗2007年的《周广仁教学艺术》等等。其中中国音乐学院樊和心2006年的《钢琴教学论》,是我国目前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研究钢琴教学规律全面而有理论深度且又实用的著作。
  关于儿童钢琴课程教学的相关著作有:李雯風《幼儿钢琴教学问答》从幼儿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以问答的形式对一些幼儿钢琴教学方面的问题做了具体的说明童道锦、孙明珠《少儿钢琴学习辅导》从儿童学习钢琴的心理出发,阐述了钢琴学习中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详细阐述了学习钢琴的正确练习方法、培养良好的练琴习惯、规范的演奏技巧等;魏廷格《钢琴学习指南——钢琴学习388问》以问答形式论述了作者关于钢琴演奏艺术的观点,全面回答了钢琴教学中的常见问题;李民、周海宏《儿童钢琴学习指南》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视角,系统分析了儿童学习钢琴过程中的技术训练和心里操作问题气但昭义《少儿钢琴学习辅导》分为“学前篇”、“入门篇”、“基础篇”三个部分来探究儿童学习钢琴的有关问题,对教师和家长辅导中的问题做了解答。
  此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音乐教育钢琴教学的迅猛发展,关于儿童钢琴音乐教学的研究也随之迅速增多,达一千多篇,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专题:儿童钢琴学习兴趣与动机研究;儿童钢琴教学方法;儿童钢琴教学模式及集体课的研究;儿童钢琴教学理念;钢琴教材教法的研究;钢琴考级的研究;国外儿童钢琴教育教学研究。
  (六)关于音乐课程及钢琴课程文化研究
  音乐课程文化是一种跨学科研究,此类研究明显减少,相关文献仅有10来篇。各学者关于音乐课程文化研究的论述重点如下。
  李方元博士在《现行民族音乐课程能给我们提供什么一一现行民族音乐课程批判》中以现行民族音乐课程为对象,从课程理论和文化学角度对该课程的学科性质、它在音乐学课程结构中的地位、课程自身的知识状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指出“现行民族音乐课程设计受西方音乐学学科理念的深刻影响,它实际上只是一种‘理论的真实’,而远离了‘文化的真实’。”
  金顺爱的博士论文《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民族性研究》从“关注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民族性入手,对音乐课程民族性理论内涵和依据进行分析;通过对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实施现状进行调查与实证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从比较研究的视角对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民族性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对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传承音乐民族性研究提出具体建议”。
  蔡觉民在《从音乐文化观阐释音乐课程个关于音乐教育哲学的问题》中通过有关音乐文化观念的介述,引申出对音乐课程的解释和理解,并结合当代有关课程理论观点和世纪音乐课程实践,提出音乐课程内容的三重结构包括“音乐基本要素层面”、“音乐文化结构层面”以及“大文化背景层面”。葛瑾的硕士论文《社会发展目标下初中音乐多元课程文化构建》认为课程是对文化的选择,作者对江苏初中音乐课程文化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分析,提出多元课程文化的建构模式。
  而以“钢琴课程文化”为主题的研究,可以说几乎是一个空白,目前为止只有篇相关论文,即林红的《试析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改革中的文化价值取向》,文章以师范院校学前教育钢琴课程为研究对象,提出“在追求钢琴演奏技能的同时,应该注重课程的文化价值取向,在课程的文化定位、教学大纲、教学过程、学生成绩评价等方面,还钢琴课程人文学科之属性,为幼儿园培养具有教学和研究能力的合格师资服务”。
  上述研究成果在研究内容上,相对集中紧贴教育改革的步伐,有影响力度,但是对教材教法、中国作品教学、基础教学的研究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在研究的方法上,较多采用经验总结法,实用可行,但是较少运用实证方法;在研究视角上,缺少研究国外儿童钢琴教学的对比研究。目前,从整体上来说,在钢琴课程研究领域从技术理性的视角去审视课程改革,单纯地分析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占多数,而从文化层面整体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提升和推进课程建设的研究则很缺乏。从文化学角度以及美学、哲学来进行的研究更少,学术深度有待加强。特别是对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的文化研究与跨学科研究,可以说是一片处女地,有待我们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深层次开发。

 

 

 

关键词

中音联智库

共享基金

中音联化蝶商学院

邻居儿童音乐学院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 示范区楼盘申请方式
  • 核心示范区学区房的服务政策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好房子
  • 中音联认证

    中音联指数

    社区指导师事务所

    中音联博览会

    CSMES Forum Mor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