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北京站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正文

陕西石峁遗址发现4000年前的口弦琴

编辑:csm351
2018-05-22来源:央广网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在先秦文献中,“簧”指的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口弦琴,这种簧片乐器历史久远,也是中国最小的民族乐器。5月21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位于陕西神木的石峁遗址又有新发现,一批4000年前的乐器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得以“重见天日”。其中包含骨制口弦琴、管哨和陶制球哨,带我们走进4000年前的音乐世界。


  据了解,骨制口弦琴均出土于石峁遗址皇城台东护墙北段上部的“弃置堆积”内,为皇城台使用期间由皇城台顶部弃置而来,经过2016至2017连续两年的发掘,石峁考古队在皇城台发现了数量巨大、品类丰富的各类遗物,包括陶器、骨器、石器、玉器等。特别是大量的骨器,代表了皇城台顶部可能存在的骨器制作作坊。在数以万计的各类骨器中,甄别出一批重要乐器——口弦琴。石峁遗址出土的骨制口弦琴制作规整,呈窄条状,中间有细薄弦片,一般长约8-9、宽逾1厘米,厚仅1-2毫米,初步统计不少于20件,与其共存的还有骨制管哨和陶制球哨。


  《诗经·君子阳阳》云:“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房”。现代文献记载, 口弦琴是中国最小的民族乐器,长约12至15厘米(或六至十公分),由琴库和琴簧两部分组成。演奏时,演奏者左手握琴库的根部,将琴簧部分置于口唇之间,右手食指抵住琴库尾部,同时用大拇指拨动琴簧,簧片震动后发出“嗡嗡”的声音。声音靠口腔、唇的开合,呼吸强弱来配合调节音量和音色。随着演奏者拨动的力度以及气流大小的不同,使音域、音量发生细微的变化,整个口腔也起到共鸣箱的作用,将“嗡嗡”的声音转换成“哇哇”的声音。流行于我国蒙古族、羌族、回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满族,以及云南部分少数民族中。国外的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北欧拉普人、北海道阿依努人等也擅用此类乐器。具有广泛的民族性,为世界上多个民族所使用,也保持着人类早期弦乐器的原型特质,最早用于祭祀、与天地自然沟通。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石峁遗址考古领队孙周勇介绍,中国早期乐器最为重要的发现当属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距今8000至9000年的骨笛,为早期管乐器。最新的测年数据显示,石峁遗址骨制口弦琴绝对年代距今约4000年,数量达二十余件,是目前国内所见年代最早、数量最多的弦乐器,考古背景明确,共存器物丰富,结构完整、特征明确,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发现。“现代口弦琴多使用金属制造,但很多民族如羌族是用竹片来制作,北方一些民族制作口弦琴使用的是动物的长骨,石峁遗址出土的这些就是典型的骨制琴。”
  据悉,石峁遗址出土的口弦琴、管哨和陶球哨也于5月21日当天在西安音乐学院艺术中心展出,展期15天。

关键词

中音联智库

共享基金

中音联化蝶商学院

邻居儿童音乐学院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 示范区楼盘申请方式
  • 核心示范区学区房的服务政策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好房子
  • 中音联认证

    中音联指数

    社区指导师事务所

    中音联博览会

    CSMES Forum Mor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