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北京站
首页 > 资讯 > 省际 > 正文

四川信息: 提高老成都童谣传唱度 孩子们更易学习传统文化

编辑:csm351
2014-06-20

  听 ,画出来的童谣

  特别报道

  童谣,烂漫无邪蕴真知

  名词解释

  童谣是为儿童作的短诗,强调格律和韵脚,通常以口头形式流传。许多童谣都是根据古代仪式中的惯用语逐渐加工流传而来,或是以较晚一些的历史事件为题材加工而成。大体说来,“童谣”是指传唱于儿童之口的、没有乐谱、音节和谐简短的歌谣。它的叫法很多,如清人杜文澜在《古谣谚·凡例》中,把“儿谣、女谣、小儿谣、婴儿谣”等都归入“童谣”一类。此外,其他古籍中还有称“孺子歌”、“童儿歌”、“儿童谣”、“孺歌”、“小儿语”、“女童谣”等的。名称虽不同,内容都是一样的。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立德从娃娃抓起,关系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长远大计,更关乎国家兴旺、民族振兴的圆梦之旅。

  童谣根植于我们生活的土壤,是反映生活体验、从心里流出来的诗,是心中纯洁无瑕的歌。童谣让我们浸润在诗化的人文精神中,成为儿童语言栖息的快乐家园、放飞想象的自由空间。

  当我们请作者画童谣的约稿邀请发出后,他们很踊跃,用慧眼发现并纪录了自己心中的童谣生活。成都的老中青几代人也通过自己的笔墨,画出孩提时代的童谣。

  跳绳

  花儿红,鸟儿叫,柳树底下把绳跳,单脚跳,双脚跳,脚步越跳越灵活,你也跳,他也跳,一个接着一个跳,挺起胸。向前瞧,脚儿轻轻别摔跤。

  这首童谣以游戏的形式锻炼了儿童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画家 王信聪 绘

  一分钱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面,叔叔拿着钱,对我把头点,我高兴的说了声,叔叔,再见!

  童谣是我们最初的文化启蒙,它伴随着人生最初的成长过程。对于儿童善良真诚品格的塑造,情感的熏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校大学生 王雨楠 绘

  泥融

  飞燕子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童谣自古有之,它以深入浅出的知识内涵、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与自然和谐的艺术魅力,传递出质朴而隽永的生命智慧。

  常六一父女俩 绘

  放风筝

  鹞儿放得高,回去吃年糕。鹞儿放得低,回去叫爹爹。

  这首童谣是小儿放风筝时唱的,旨在鼓励儿童从小要有竞争意识,在竞争中表现出精神与能力,激发儿童奋发向上的内驱力。

  常六一父女俩 绘

  数星星

  京京和清清,门前数星星。一二三四五,数也数不清。跺脚埋怨小星星,不该胡乱眨眼睛。

  数目、时间、日月星辰、四季变化……这些浅显的自然规律、生活常识,均是通过童谣自然流露出来的,对丰富儿童知识,增进儿童智慧大有裨益,可谓虽浅犹厚,虽俗但博。

  川音附小三年级一班 宋旭莹 绘

  一首好听的童谣,足以让人铭记一生。如同小名是童年家园的月亮一样,童谣,就是童年的月光。童谣贯穿了每个人的儿时记忆、成长历程和成熟的风貌。作为我们精神的母乳,童谣,其本真、纯粹的文学性和无邪的歌谣体照应了我们不沾世事的纯初感受,以及对这个世界最真诚的看法。

  在日益快节奏的当下社会,当文字和信息的传播已呈爆炸态势时,真正留存心间的童谣仍旧在从事着营养液的功能和作用。对我们日益忙碌的心,反哺、充盈和净化。

  什么是好的童谣?童谣的社会功能和特点是什么?如何从童谣中得到内心的快乐与童真的乐趣?成都商报记者连日来多方寻访众多专家、名人,为童谣纯真的时代底色,找到印证。

  资深文学编辑:童谣最基本的功能是语言学习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著名的资深文学编辑徐寒梅,对童谣的功能特点进行了解析。“童谣的创作兼有民间文学的一个特色,主要是口头文学、说唱文学的特点。童谣基本功能在于儿童初期对语言的学习,对于儿童认识东西的学习。”以此得出,童谣是分好几种类型的,一种是认知学习类型,二种是语言学习类型,还有一种是儿童情趣的发散。

  认知学习,最著名的是耳熟能详的一首经典童谣。“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跑起路来真叫快。”生动、直白,有韵律、好记———小朋友在表演的时候便于应用,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语言方面,小耗子上灯台的童谣很形象,它非常生动,里面加了许多动词。“小耗子,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叫妈妈、妈不来,叽里咕噜滚下来。”这首童谣强调格律和韵脚,通常以口头形式流传。

  还有一种非常有情趣、有意思,符合小孩的审美情趣的童谣。它用一种反常规的形式,引起孩子的兴趣。比如“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这个把认知变成一种反常规的,这个是在很多舞台上进行表演的,把小孩的情绪也灌输到了里边。

  “我以上举的童谣例子都很优秀。让孩子容易背诵,朗朗上口,不容易忘,脱口而出,有这个特点的童谣都是优秀的童谣。我认为童谣是孩子认识母语时非常好掌握的一种形式。后来加了一些道德、情操等。”徐寒梅又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类型的童谣如何影响传送者的善良、诚信等。比如“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拿着钱,对我把头点……”还有一首是“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徐寒梅回忆,这是《马兰花》剧里的词。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妹妹睡了留一个。”这里面能感受到的是团结友爱的精神。寓教于乐是童谣教育性的最高体现,大家也在童谣中得到善与美的熏陶。

  “应该说童谣是民间的,草根的艺术形式。它对语言有直接的影响,对人的认知有直接的影响,对人的修养也有一定的影响。”徐寒梅说,童谣对人的道德,文明的观念有积极影响。但是最本质的基础是语言的学习,要生动、形象、直白、简单、有趣。小孩那么小,太深奥反而不行。

  徐寒梅直言,童谣在近些年流传得不太多,是因为生活状态发生了变化。以前保留了更多原生态的东西,生活节奏也比较慢,环境没有那么现代化。现在各种文化进来后,童谣的创作还能不能保留它的本土性,这个她不敢确定。“因为童谣的创作是没有作者的。现在刻意的去创作就有些问题。它的问题就在于不够大众化,不够自然,有些刻意,不够草根,不够娱乐,所以小孩就不太感兴趣了。”

  “我们有一首歌《爱我你就抱抱我》还得了大奖,我觉得这个歌曲的立意不是站在儿童的角度,而是出于成人角度,和儿童的需求是有差距的。我们应该要以儿童本位的思维去创作。”

  徐寒梅称,现在的孩子有很多可以吸收的信息,就容易分散。童谣的作用好像就没有那么突出了。也不能说童谣的创作没有人做,而是它的传播渠道就散了。曾经,小朋友都在一起玩,就容易相互传播。一个孩子会,大家就都会了。而现在的孩子都在学钢琴、上补习班之类的,和其他孩子交流就少了。曾经的爷爷奶奶文化不多,但是口头有很多儿歌、童谣,现在的爷爷奶奶文化程度提高了,但口头语言上的童谣却少了。徐寒梅的困惑就在这点,一个文化现象如何能回归,能传承,这个是需要整个社会舆论关注的问题,而怎么回归和传承的形式是更值得研究的。比如童谣的创作也是脑力劳动,也有相应的传播渠道和对作者的回报。如果单一呼吁“回归”那是很难起到作用的。童谣的民间性,草根性让它容易传播。现在的孩子都喜欢看有影像的,那么童谣的形式可不可以依照这样的规律而改变,不要一味回到曾经的套路上。童谣需要得到认同,特别是孩子们的认同。

  少儿节目主持人鞠萍:应该推出“少儿好歌曲”

  央视著名的少儿节目主持人鞠萍对童谣的发展传播有自己的见解。鞠萍昨天告诉成都商报记者,童谣顾名思义就是儿童唱的歌谣,它可以是唱的或是说的。比如“小老鼠上灯台”,后来就有了曲调。童谣的概念是很大的,现如今小朋友唱的大多是动画片里边的歌曲。伴随着国产动画片的蓬勃发展,它的传播手段发生了变化。

  鞠萍回忆,在他们那一代小时候主要是靠听广播,“小喇叭”、“星星火炬”等,来来回回地播放少年广播合唱团的歌。再加上学校里有音乐课,学习的都是“50年代”、“60年代”、“70年代”传唱的歌曲。“比如《红星歌》是《闪闪的红星》电影里的插曲,它要不是通过广播,谁会看这么多遍电影而学会这首歌呢。”

  当年,鞠萍参加少年广播合唱团的演出,学校里有简谱的歌本,有教材,这样优良的传唱方式一直延续到“80年代”初,她记得1981年、1982年的时候还在少年广播合唱团,那个时候唱的是刘清老师写的《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鞠萍唱道:“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耀,老师的房间彻夜明亮”。还有李幼容老师写的《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从地到天,从天到地,万事万物多么神奇。”它是伴随电视栏目的播出,每个星期都唱。

  “有人会说,最近怎么没人创作啊?其实是有人创作,没有传播。比如谷建芬老师写的《新学堂歌》里,‘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多好的旋律啊!可是它只能作为CD走进校园,走进教材,以诗词进校园这样的方式进行传唱。”鞠萍说,现在《喜洋洋和灰太郎》的歌大家都一定会唱,“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沸羊羊”后半拍的节拍是非常流行和时尚的,但她至今背不下来这个词,小孩根本就不容易懂,它就不如“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朗朗上口。

  所以,鞠萍认为现在有很多人在创作,但是没有传播渠道。童谣也应该与时俱进,但网络并没有发布“儿童歌曲排行榜”,只有流行歌曲。“当年我们的《七巧板》全国收视率是36%,跟《新闻联播》是一样的,因为它在《新闻联播》前面。现在有3.6%就不错了。”

  鞠萍提议,“少儿频道”应该有个“少儿好歌曲”这样的活动或栏目。现在推出很多唱歌的小孩,虽然非常出彩,但唱的都是成年人的歌曲。比如她很喜欢的一个孩子,唱《你是我的夜》唱得很好,但是她理解这个内容吗?

  著名作曲家谷建芬:为孩子们创作《新学堂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优美的童声合唱,唱出了农民劳作的辛苦。这也是“童谣”的基础样式之一。作为2014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北京儿童阅读周活动之一,5月27日,当代著名女作曲家谷建芬携其华语原创音乐绘本《新学堂歌》出席。

  《新学堂歌》是谷建芬晚年献给儿童的一份礼物。谷建芬说,自己退休后,决定为优秀的古诗词谱曲,让古诗词歌曲成为孩子们的“新学堂歌”。从2004年至今,她创作了四十多首“新学堂歌”。已经出版的音乐绘本《新学堂歌》(两卷),收入了《春晓》《悯农》《游子吟》《静夜思》《暮江吟》等古典诗词谱成的歌,以及《增广贤文》《声律启蒙》等部分内容铺成的“新学堂歌”,两张CD共收入28首作品,另有刊登曲谱的赏析手册,以及古典意味浓郁的绘本。“这些年来,我推掉了很多社会活动,以及为歌星写歌的邀请,一心扑在了‘新学堂歌’的创作上。”谷建芬说,“在文化资源的分配上,孩子们是弱势群体。中国那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可是他们连唱的歌都没有。”她表示,《新学堂歌》的第三卷正在制作之中。这样的童谣,既新颖时尚,又脱胎于传统,是焕发了时代特色的传统童谣,旋律优美、朗朗上口,配合国学经典的诗词,让人印象深刻,受益颇多,不单孩子们得到了经典的滋润,就连家长们也得到了熏陶。童谣,是我们精神的母乳,谷建芬的《新学堂歌》,也许是童谣的新希望。

  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系主任安冰冰昨天对成都商报记者说,谷建芬老师的做法对传统文化的推广是很有意义的。把传统教育融入到艺术教育当中很值得提倡。“童谣可以让孩子们学习到中华传统文化,可以改编舞蹈、音乐剧等艺术形式,这样可以让孩子们不那么枯燥的学习古诗词、文字等等。诗词配上旋律后更容易让孩子们接受。用歌曲表现会比单一的文字更有意义。当下受国外文化的冲击,我们的中小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薄弱。提高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下的童谣的传唱程度,对现在来讲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可以让我们的孩子们更容易在充满趣味的氛围里学习我们传统的中华文化。”

  本组稿件由成都商报记者 谢礼恒 陈谋 实习生 张涵采写

  童谣小知识

  童谣历史悠久,最早始于《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列子》中记载的《康衢童谣》,据说是我国传说中的圣人尧时的童谣。

  综观中国古代童谣的历史,可以发现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在明代以前,所有的童谣几乎都是政治童谣,它们与儿童的生活简直不相干;从明代开始,在继续发展政治性童谣的同时,产生了一批真正反映儿童生活的童谣,或者说,这时才有人有意识地开始创作和收集真正意义上的童谣。

  他们的视野扩大到了前所未及的许多领域,加上当时印刷业的兴盛,童谣的创作或收集也就有了较好的成绩。现存我国最早的儿歌专集是明代吕坤于1593年编成的《演小儿语》,此后,这方面的专集才逐渐多了起来。

关键词

中音联智库

共享基金

中音联化蝶商学院

邻居儿童音乐学院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 示范区楼盘申请方式
  • 核心示范区学区房的服务政策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好房子
  • 中音联认证

    中音联指数

    社区指导师事务所

    中音联博览会

    CSMES Forum Mor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