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北京站
首页 > 资讯 > 学校 > 正文

让孩子们会唱本民族的歌

编辑:csm351
2022-10-14来源:音乐周报

  近日,广西南宁市第十四中学音乐教师肖艳莉带领教研团队推出的项目课题《基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中学音乐特色课程十五年探索与实践》,进入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阶段。
  该项目针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民族音乐文化素养不高、民族音乐传承与意识不强的问题,自2006年10月起进行改革与实践。项目课题成果获2021年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并被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音乐课标修订专家王安国评价为“已达到全国中学艺术教育的领先水平”。
  将难题变成项目课题
  “教学中遇到的难处、困惑,把它变成项目课题。”这是肖艳莉及其团队成员做这个项目研究的初衷。广西壮族自治区有12个世居少数民族,拥有特点鲜明、数量丰富,以民歌为代表的少数民族音乐与文化。但近年由于民歌传唱传承的载体和力度不足,同时互联网带来流行音乐文化的影响,肖艳莉和团队其他老师在中学日常音乐教学中发现,许多广西学生已不会唱家乡的民歌,不了解家乡的民族文化,甚至有的少数民族学生已不会说家乡的民族语言。作为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他们敏锐感知到这是一个不小的问题——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学生对民族音乐有距离感、对民族文化传承不足,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短板。老师们在日常教学教研交流中达成共识:加强民族艺术文化的教育与渗透迫在眉睫。
  经过多次认真讨论,老师们意识到这是一个需要长时间、多方位努力才能改变的难题。既然是难题,就把它做成课题项目,用做教研的方式方法去攻克它、解决它。2006年10月,肖艳莉带领艺术教育团队的老师成立相关课题项目组,基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目的对中学音乐特色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实践,一方面重视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创新意识,另一方面注重音乐与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进一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课题项目着手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学生民族音乐素养不高、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音乐课程中本土民族文化资源缺少的问题,传统音乐课堂“重技能、轻文化”的教学评价问题。
  挖掘本土音乐文化
  在该项目十几年的实践摸索中,肖艳莉及团队教师所在项目组构建了“文化浸润+技能传承+实践创新”三个模块特色课程体系,在丰富广西民族音乐文化教学资源基础上,搭建民族音乐文化校内外协同育人平台,创设“学-练-演-赛”教学模式,完善注重文化评价的教学评价体系,在广西中学音乐教学领域引起强烈反响。对本土音乐文化的深入挖掘、整理、活用,成为团队的重要经验。其中,2020年6月成立的魅力壮歌特色艺教工作室,是项目进行过程中的出色范例。
  魅力壮歌特色艺教工作室以壮族民歌的壮语演唱教学为切入点,通过对民族地区中学生的民歌音乐素养调研,研究适合基础教育阶段的壮族民歌作品,力求对民族地区中学音乐课程进行更多开发,进而优化教学。
  肖艳莉介绍,工作室先通过成员老师的走访、调研,实地了解南宁市中学生对壮族民歌的学习情况,收集数据。之后,他们对广西壮族民歌资源进行采集、分析,整理和分类现有的广西壮族民歌资源。工作室成员们通过田野调查和其他考察方式,收集整理优秀壮族民歌,同时查阅《壮族民歌100首》《那坡壮歌》等相关书籍和文字资料,对壮族民歌的流行程度、曲目、数量、来源等进行调研。通过调研,他们总结和甄别出适合基础教育阶段的壮族民歌作品,对其进行重点分析。在以上工作基础上,肖艳莉组织编辑了中小学校本教材《魅力壮歌》(2020年3月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并在南宁市多所中小学推广。2020年12月至今,肖艳莉还多次组织工作室成员参加南宁市的各种音乐教师技能大练兵活动,老师们以赛促练,将学到的有关壮族民歌专业技能转化为课堂教学的能力。
  经过一年实践探究后,工作室开始将壮歌文化延伸到多所学校的日常音乐教学。南宁市第十四中学建政校区借助壮族“三月三”传统节日的契机,特别增设“壮族音乐”的专题教学,把《音乐故事——刘三姐》《走进壮族民歌》等内容带进音乐课堂,让学生了解壮族文化、学习壮语歌曲,填补校本课程在本民族音乐教学中的空缺。通过常规音乐课堂的推广,壮歌的教与学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辐射面越来越广。南宁市第四中学开展“壮歌壮舞进校园”活动,学生通过学唱壮族民歌和学跳壮族舞蹈来了解壮族音乐的风格体裁、语言特点,在学唱、学跳过程中感受壮族人民勤劳热情和热爱家乡的深厚情感。南宁第三中学初中部青秀校区,基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中学音乐特色课程开展研究与实践,以“学-练-演-赛”的民族音乐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关注与兴趣。
  成果覆盖
  课堂、师资、教材
  从2004年开始探索相关问题,至2006年10月实践改革,再到2022年8月项目结项,《基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中学音乐特色课程十五年探索与实践》不仅解决了课题设立之初希冀解决的问题,还为如何在中学音乐教学阶段开展具有民族音乐特色课程拓展了一条有效的创新之路。
  肖艳莉所在的广西南宁市第十四中学,项目教学成果已覆盖全校,每学期受益学生超过600人。全校学生民族音乐素养得到极大提升,学生们积极投入到广西民歌、民乐学习中,会演唱一首以上少数民族民歌的学生人数高达98%。学校成立国内首支京族独弦琴乐队,师生先后打造《过桥风吹》《水母鸡》《蝉之歌》等一批经典民族艺术节目参与国内外展演、交流,并在各类各级民族艺术比赛中屡获奖项。
  自成果确立以来,项目课题组结合教学实际编写、出版教材《魅力壮歌》《壮美广西》《壮族三声部民歌》《广西民间乐器》《音乐舞蹈采风调查方法》等7部,师生共同研发的音乐教具独弦琴(孔雀型A)、可调弦及转调的竹筒琴、便携式律琴获国家专利。项目实施期间成立的“魅力壮歌特色艺教工作室”先后培育了两批次共25名教师,“空中课堂”辐射广西14个城市的中学音乐教师,教学成果先后辅助广西多名音乐教师获各类教育人才称号,培养了一批民族音乐技能扎实、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教学意识强的优秀师资。
  音乐教育专家王安国对这个由基层老师发起并完成的项目成果给与高度评价。他认为项目具有如下优点:“成果依托课题,通过音乐教育传承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非常强烈;成果以课题群的方式推进,这个课题群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内涵、不同的分项目,这些项目涵盖广西优秀民族音乐资源的搜集、整理、教学,以及实施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组教师秉持的‘学-练-演-赛’四个字研究理念,与2021年教育部体卫艺教司负责人提出的六个字‘教会、常练、勤练、常展’观念是一样的;课题组的核心是形成了一个以肖艳莉老师为牵头人的魅力壮歌特色艺教工作室,发挥了培育老师的作用;课题采用校内外联动、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方式整体推进。”
  肖艳莉与团队老师回顾项目组坚持研究实践取得的成果的同时,也对项目进行了反思,发现项目课题仍存在薄弱部分。如“广西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课程资源和教学理念并没有在基础教育教师群体中形成共识,部分学校民族音乐文化重视程度还不够,因此在对学生的引导力度上较欠缺。这也将成为她和团队老师未来进行下一步研究实践的新方向。

关键词

中音联智库

共享基金

中音联化蝶商学院

邻居儿童音乐学院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 示范区楼盘申请方式
  • 核心示范区学区房的服务政策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好房子
  • 中音联认证

    中音联指数

    社区指导师事务所

    中音联博览会

    CSMES Forum Mor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