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北京站

电子科技是如何改变音乐的?

编辑:csm351
2022-06-25来源:星外星音乐号

  电子科技改变人类——这句话从来不是一句空话。无论是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审美爱好,21世纪的人们跟100年前已经完全大相径庭,这种变化的剧烈程度甚至超过了此前发展了数千年的人类文明。
  而对于音乐而言,电子科技带来的改变,也不仅仅是传播上更加便利了这么简单——无论是在录制、分享、聆听,还是在创作、演奏、分析,甚至人们面对音乐的思维和心态都已经在潜移默化中与以往大相径庭。
  这种变化折射到日常的生活和音乐市场当中,就显得眼花缭乱又急功近利,于是不少人怀疑——现代的音乐人,是不是真的没有曾经的创作者那样才华横溢了?是不是再也不会有那种引发全民效应的经典爆款金曲了?
  我们今天,就试图从技术的角度来探讨一些这个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
  ——被录音技术打破的欣赏藩篱
  我们都知道,在录音技术发展之前,音乐欣赏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尤其是编写复杂精深、器乐编制宏大的古典音乐,与平民基本上无缘的——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庙堂之音与世俗歌唱始终隔着巨大的藩篱,而绝大多数的艺术资源都掌握在非富即贵的少数人手中。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将音乐妥善地保存下来更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也正是因此,人们发明出来了记谱和谱曲技术,而能够学习乐器、以音乐为生,更是极其稀有的资源。保存音乐对于贵族尚且如此艰难,民间仅凭人们口口相传的曲调更是如此,虽然会有不少音乐家会从民间采撷优秀的曲调加以记录,但是绝大多数还是在历史长河之中湮灭了。
  爱迪生发明的第一台留声机图源网络
  留声机的发明改变了这一切——当音乐能够被记录下来的时候,那堵隔离在绝大多数人和音乐当中的高墙就崩塌了。你不再需要正襟危坐、付出高昂的价格才能在音乐厅中欣赏音乐,而是可以轻巧地将它带到任何地方。随着唱片机和碟片的价格变得越来越低廉,后来,又伴随着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任何人都可以付出极低的成本欣赏自己自己所喜欢的音乐了。无论是古典、蓝调、民歌、爵士,都可以刻在一张几寸见方的小小唱片中,甚至后来更是被压缩到手掌大小的磁带机、CD机中。
  由此,音乐第一次走下神坛,走向大众——连带着音乐的创作、演绎、出版、售卖、现场表演、宣传,逐渐变成一条越来越繁荣、越来越成熟的商业链条,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市场。
  这些年黑胶唱机等传统设备的回潮也象征了人们对旧时光的怀念
  穿越地理以及时间跨度
  ——被互联网技术改变的音乐生态
  虽然听起来让人意外,其实,现代人们熟悉的音乐市场的诞生也不过是一百多年而已。
  而在进入20世纪末之前的几十年里,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技术发展,录音效果越来越完美,音乐的载体也越来越轻便,不过总的来说,音乐市场是有其固定的发展和销售模式,并且没有较大的变化。歌手会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唱片公司签约(自己的创作、演出或者经由公司进行培训包装)——进行巡演、商业宣传扩大影响——录制并发行唱片——获得良好的市场收益以获得下一张唱片的商业支持。

  互联网的诞生改变了这一切。以前,人们习惯了从电视、杂志等媒体获得唱片讯息,然后从通过音像店购买出版发行的唱片,这样一来,唱片的盈利、销售状况都直接反馈回了唱片公司,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虽然当时也有翻录盗版的情况让唱片公司头痛不已,却不足以颠覆整个行业的状况。
  一方面互联网的诞生让人们收获唱片讯息的方式变得更加便利快捷,另一方面也直接打破了歌手—唱片公司—音像店—听众的产业链。歌手可以直接将自己的作品发布到网络上,而听众也可以自行直接将音乐当作文件下载或分享。音乐的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便利,但是对于这个行业产业链上的其他人来说,却是前所未有的危机。
  1999年Metallica控告Napster侵犯著作权
  首当其冲受到冲击的是音像店。自从MP3等数码产品问世以来,实体音像店逐渐衰微并且再难振作。毕竟,唱片再方便也不如一个数码随身听一样可以随心情下载更换其中的歌曲,尤其是智能手机和流媒体兴起之后,连下载和专用的设备都省了。
  其次是唱片公司。数码音源的诞生,尤其是经过压缩之后体积大大减小的MP3的流行让盗版变得前所未有的方便,几兆的存储空间就可以保存一首歌,几分钟就可以下载完成,而且还是完全免费的——至今为止,都没有一个完美的办法阻止盗版音乐文件的传播。从1995年开始,直到整个90年代后期,尤其是Winamp的发布和Napster的点对点音乐共享服务的广泛开展,给唱片公司带来了重创,毕竟你再怎么包装精美的唱片也没有免费的香。这些软件和服务让任何用户都可以随意地播放、制作、共享MP3文件,于是迅速席卷全球。而这也带来了当年世纪之交最著名的一场围绕着版权的战争。
  时至今日,我们熟知的许多大平台仍然存在着盗版泛滥的现象,严重影响着音乐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对于音乐人来说,互联网的诞生带来的影响是喜忧参半的。一方面,它让人们的信息传播变得更加便捷,让全球各地的人都有机会听到你的歌。此前,由于唱片公司对传播渠道的垄断式占领,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财力和权力,将音乐强制地传播给听众们。而大多数音乐人,受到地域的限制,仅凭自己的影响力只能覆盖极小的范围,而听众们也只能被动的接受宣传而极少有选择的空间。现在,人们多了自己选择的通道。尤其对那些原本难以为继的小众音乐人来说,无疑是一次机会。于是,诞生了第一批网络音乐人。
  QQ音乐网络歌曲榜图源QQ音乐
  网络歌手放弃了曾经主流的音乐传播渠道,转而寻觅另类的发展渠道。不过这也成为网络歌手备受争议的地方,同时也是版权和抄袭争议的重灾区……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思维让人们免费接受音乐资源的机会大大增加,大大冲击了原本以售卖唱片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从业者们。虽然听众仿佛变多了——乐迷在网上搜歌听歌,在网站新闻了解潮流资讯,但他们的收入却并没能增加,甚至变少了。以前人们会通过唱片公司的宣传,比如主打歌曲、文案宣传后去主动购买,获得新音乐。而现在,听众们可以直接听到自己感兴趣的单曲,那么对曾经的“专辑”的概念也就不再那么注重了——毕竟专辑的制作成本更高,而维持宣传热度的效果也比不上隔三岔五出一首单曲来得划算。
  最后是听众。当然,对于听众而言,互联网带来的主要是便捷实惠——毕竟不会有人想要拒绝海量可选择的音乐资源(而且它们获取得来非常低廉)。不过,过于便利的资源获取的反面就是不愿意珍惜,也不会再像此前一样将一首歌反反复复的听了。短平快成为现代人们的消费观念,对于音乐也是一样——这样的影响无疑是长远的。换个角度来说,出于这样的反馈效果,音乐人们也会更倾向于迎合市场制作简单又浅显的音乐作品。当然,更直观的是人们的消费习惯——免费惯坏了太多的人,无论是曾经成熟的海外音乐市场还是先天不足的中国音乐市场,人们早已对音乐失去了敬畏之心。尤其是新千年之后的一些人的主流观点中,音乐仿佛先天就应该是免费的。
  洗脑营销或者智能算法
  ——主动还是被动选择的欣赏习惯
  正如我们前文所说,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大众能听到什么音乐,其实是受到唱片公司、媒体传播渠道所支配的。他们通过大量的广播、电视、街头广告,重复投放着想让人们接受的音乐和影片,从而在你的头脑中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象。
  唱片公司的主要架构和工作内容图源BILIBILI 音乐制作人李昊霖
  虽然整个购买过程看起来好像是你自己的选择,货架上的音乐风格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但是无论是货架上的推荐摆放位置,还是从电视媒体上接收的信息,都会在潜意识中影响到你。那些被唱片公司认为有走红潜力、销量出色的音乐人会占据各大宣传窗口的主要位置。
  不过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总有更加主动的音乐人和听众设法去挑战权威。独立厂牌就是这场挑战中所诞生的非常重要而伟大的角色——我们此前已经介绍过很多类似的厂牌,它们会帮助那些不受大型唱片公司所关注的小众音乐提供录制、出版音乐的场所和条件,并试图在音乐市场中寻找伯乐,分一杯羹。

  这种尝试有很多成功的先例,那些被大型公司无视掉的优秀的音乐人,在独立厂牌、在想要获得新鲜声音的听众们、在诸多努力之下,成功开辟了自己的天地。耐人寻味的是,在成功斩获了自己的第一桶金之后,这些黑马乐队或音乐人很快就能收获到来到主流唱片公司的橄榄枝了——他们证实了自己的潜力和变现能力。而另一方面,大多数并没能获得青睐的音乐人和独立厂牌们的命运就没这么幸运了——它们要么在多年的苦苦支撑之下难以为继,纷纷倒闭;要么被主流公司收购后,在保持独立个性和随波逐流之间反复挣扎。不过,这些小厂牌至今仍然是我们搜寻小众却优秀音乐的一个重要渠道。
  我们用了很长的篇幅来介绍传统的音乐营销方式,不外是为了跟今天做对比——在互联网诞生之后,唱片公司曾经傲慢却有效的营销方式就没那么管用了——毕竟,我们现在有了海量的、任我们聆听选择的资源,以及快捷而直接的网络资讯。我们可以在各种论坛、共享软件里收获更多来自跟我们一样的普通人的听觉体验。在社交媒体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只要你想,就可以轻易地获得任何音乐资源。在这种形势下,唱片公司对传播渠道的控制力大大被削弱了。
  于是,曾经被动的、被灌输的选择方式变成了更加主动、选择范围更丰富的音乐接受习惯。其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现在很难再出现像以前那样占据统治地位的巨星了——毕竟选择太多,方向太多,市场也变得越来越细分。
  每个人都会有属于每个人独特的个性推荐页面
  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智能算法了。如果你经常使用流媒体软件的话,应该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当你喜欢某一个特定的音乐风格,软件就会更多地给你推荐类似风格的作品。你听Hip-Hop,就会收获到一大堆各种说唱风格的推荐,而假如你点赞了一首爵士乐,接下来你会听到一大堆的爵士。我记得我第一次收获这种音乐体验是在十几年前的豆瓣电台,并且以调教出一个完全符合自己的欣赏习惯和爱好的电台为乐。这种智能算法甚至减少了你去搜索的麻烦,也有利于你发现更多陌生却优秀的乐队。同时,它也让每个人对于音乐的体验差别变得更大。
  自然泛音或人工谐波
  ——被电子设备改变的音乐创作方式
  我们前面说了很多电子科技对于音乐行业的影响,不过最本质的影响还一直没有提到,那就是对人们创作习惯的改变。虽然很多偏向传统的人对电子音乐至今抱以相当多的警惕和偏见,不过总的来说,我认为电子技术对音乐创造的助益还是居多的。
  1897年的电传簧风琴图源Lifesea
  在电子设备发明之前的音乐创作,很简单,就是作曲家谱曲、然后由人们演奏出来。而最初,电子设备的运用也仅仅是扩大声音或者留下声音,让人们听得更方便而已。
  我们以前曾经介绍过,世界上出现的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乐器——电传簧风琴以及第一件拥有自己独特音色的电子乐器,特雷门琴。由此,人们领略到了电子设备也能发出自己声音,并且开始尝试探索将其融合进传统意义的音乐中。
  二十世纪初,电子琴诞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电箱吉他诞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大型电子合成器诞生。从这时开始,电子乐才算真正的走上历史舞台。除了采用纯粹的电子噪声营造声音氛围之外,电子振荡器可以为精确地控制电子声音的任何细节,包括频率、音色、音高、混合声响的时值,等等。电子音色与原声乐器产生的、无法人为控制的自然泛音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完全可控的——无论是单一的正弦波还是多个声音的合成都可以做到精确到一丝不差。而这也是很多人对电子音色难以产生好感的原因——它太精确、太一丝不苟了,仿佛毫无感情可言。

  详细的电子音乐发展史我们今天就先不说了。在数十年的迅猛发展之后,电子音乐已经发展到了让人完全难以想象的境界,音乐的创作也变得前所未有的轻易——一个软件就可以模拟无数声音,替代所有的乐器;一台电脑就可以实现从谱曲到编曲到混音的全部过程。甚至现在已经发展出了可以作曲的人工智能。在音乐走下神坛的同时,创作音乐也变得平民化,进而出现了一大批卧室音乐人。——当然,必要的乐理基础和音乐审美还是有必须的,但是完成一首歌,已经不再显得那么遥不可及。
  爆发还是毁灭
  ——音乐的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的?
  其实我很难下结论音乐未来的样子——毕竟2000年的人类也很难相信2022年世界居然被一个病毒折腾地天翻地覆。而在1970年代的哆啦A梦的故事里21世纪已经有了时光机。说不定下一个全球巨星已经在酝酿之中,说不定接下来真的会出现全人类都在创作音乐的胜景。
  网络时代只是削弱了这些多媒体巨头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却没办法完全消灭。营销,洗脑依旧无处不在,在你浏览的每一个网页,刷过的每一个小视频里,它们仍然在设法影响你(当然,这不是我们今天的主要话题)。而反抗和开拓也始终无处不在,在你曾经在街边买下的珍贵的打口磁带中,在你每一条真情实感的音乐分析中,在每一位伟大的音乐人试图开创的新潮流当中。人类从未停止创作或攀登,也从未停止思考。也许这是一个不会再有引领者的时代,而更可能,这是一个人人都可能当得上引领者的时代。
 

关键词

中音联智库

共享基金

中音联化蝶商学院

邻居儿童音乐学院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 示范区楼盘申请方式
  • 核心示范区学区房的服务政策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好房子
  • 中音联认证

    中音联指数

    社区指导师事务所

    中音联博览会

    CSMES Forum Mor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