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走进国际电子音乐联合会的电子音乐世界(二)

编辑:csmes
2018-10-26来源: 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
分享:
 
【蓝色波动】- 国际电子音乐联合会专场音乐会
 
时间:2018年10月26日(周五)19:30—20:40
地点: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
 
国际电子音乐联合会 - 英国分会(BEAN)
■《Traces of Play》-四声道幻听电子音乐(2017/11'10"/ 中国首演) 
作曲:安布罗斯·塞登
       这部作品的灵感来自于我和儿子在他幼年时玩过的各种游戏,使用玩具和一些日常用品。儿子所参与的各种游戏以及由此 产生的结果和过程深深的吸引了我。 在做相同的事情中探索新的可能性 / 潜力,回归到熟悉,或再尝试一次,然后继续寻 找下一个有趣的活动。我想在我的音乐探索中采纳我儿子的游戏精神 ; 追求一些思路的发展,同时让其他思路不被发展, 对可能的回归持开放态度,但不一定受其约束。因此,源音频的转换通常涉及我自己在 Supercollider 里内置的简单系统中 的即兴创作,它调解和调节了我的音乐演奏的本质。许多源音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我希望支撑声音世界的物理声音 的痕迹仍然是有形的。音乐是围绕着少量的常事构成的 - 既有特定的声音材料 / 环境,也有过度于它们之间的本质 – 随 着此作品的展开,希望这些事件能帮助作品的结构积累印象。这部作品的初步工作是在斯德哥尔摩的电子音乐工作室(EMS) 进行的,我非常感谢 EMS 的每个人在我居住期间对我提供的帮助和支持。
 
国际电子音乐联合会 - 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分会(UNT)
■《感质》-幻听电子音乐(2017/9'39"/ 中国首演) 
作曲:帕纳约缇斯·可可瑞斯
       作品《感质》在 CEMI 工作室(北德克萨斯大学实验音乐和多媒体艺术中心)制作完成。这部作品意在探讨从直觉到感觉的 音乐体验。从物理层面,我们的感觉器官可以感知到声音、触觉以及视觉,其中以对声音刺激做出的反应最甚。这种深层 次的联系将听众与声音、空间相关联达成了一个多维的体验。声音中所蕴含的运动和含义正是声音的本身而并不是简单的 相关联或因果的关系。在《感质》中,我并没有把音乐的记忆作为一系列的实例,而是把它当作感官的一个集群。声音本身的体验不是连续的,它绕过过去和未来,使得时间变成了一个永恒的统一的整体。在这样的意识状态下,时间感得以消融。由音箱所带来的空气分子的运动、现实空间的反射以及听众,这些都是声音。
 
■《外壳》-幻听电子音乐(2017/12'04"/ 中国首演) 
作曲:托马斯·扎克
       作品《外壳》是对解剖、分类和再重组的研究。这部作品使用来自伊本·西那、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和弗朗西斯·培根的关于解剖学的古代文献作为研究其结构特征的声音材料的动力。破碎的物体在帮助下重建,并最终得以新生。
 
■《蓝色波动》-幻听电子音乐(2009/9'25"/ 中国首演) 
作曲:乔恩·尼尔森
       无论是由空气、流体、摩擦或者是撞击,任何声音都需要一定程度的波动来触发。当乐器反应于这种不稳定的波动时, 它的物理属性使得其在无序的波动中获得有序的反馈,使声音变成具有周期的音调。通过使用声音的采样材料和声 音的物理模型,这部作品致力于超现实的声音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真实与想象并存。这部作品是由布尔吉斯国际 电子音乐中心委约创作,并在他们位于布尔吉斯的工作室中完成。同时本作也得到了来自北德克萨斯大学的大力支 持和研究基金。
 
国际电子音乐联合会 - 俄罗斯分会(CEAMMC)
■《S_S_S》-为打击乐、电子音乐、舞蹈与视频而作(2018/10'44"/ 世界首演)
 作曲:伊戈尔·凯法利迪
视频:安德鲁·奎因
舞蹈:索菲·叶谷(法国)
       这部作品是为打击乐、电子音乐、舞蹈与视频而作,采用多种持续音拼贴并带有变化的手法,呈现出萨拉班德舞的特征。 该视频融合了各种不同风格的蒙太奇。在这个新版本中,作曲与安德鲁·奎因制作的视频部分是分不开的。
 
■《sy_nap_sis》-为萨克斯与电子音乐而作(2018/9'40"/ 中国首演) 
作曲:尼古拉·波波夫
萨克斯:张泽浩(中国)
       这部作品是为萨克斯和电子音乐而作,标题来源于古希腊的词汇,意味着以简洁的形式进行阐述,没有详细的论证,也没有对一个完整主题或一个知识领域进行详细的理论推理。该作品主要通过真实乐器与电子音乐结合呈现。
 
【一行之隔】- 国际电子音乐联合会专场音乐会
 
时间:2018年10月26日(周五)20:50—22:00
地点: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
 
国际电子音乐联合会 - 墨西哥分会(CMMAS)
■《原始迷宫》-为电子音乐与视觉影像而作(2015/7'02"/ 中国首演) 
作曲:托纳利·纳卡穆拉
       我们被置于一个后记忆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话语提出了一种基于人类历史的与其理性与社会建构相关的过时性叙述,由自然人类和社会结构创造的原始迷宫。
 
■《一行之隔》-八声道幻听电子音乐(2017/11'00"/ 中国首演) 
作曲:罗德里戈·西加尔
       《一行之隔》是一部探索材料、空间和来源之间连线的多声道作品。最初创作于 CMMAS。 该作品于 2017 年由 GRM 委约创作,并得到墨西哥 SNCA 的资助。
 
■《Baile》-为低音单簧管与电子音乐而作(2002/9'05"/ 中国首演) 
作曲:弗朗西斯科·卡拉桑托
低音单簧管:王李栋(中国)
       《Baile》是一个假装融入到电子音乐语言里的作品,像石头一样的声音特性。低音单簧管使用 Max/MSP 实时处理,同 时融合了上述乐器所拥有的巨大音色和表达感染力的可能性,这个乐器可以发出让人意想不到的声音。这件作品获得了 Antorchas 基金会的支持,这部作品还获得了由国家艺术基金会(Fondo Nacional de las Artes)授予的 2004 年 Juan Carlos Paz 奖。
 
国际电子音乐联合会 - 伊朗分会(Spectro Centre for New Music Iran)
■《随机舞蹈音乐》-幻听电子音乐(2018/6'44"/ 中国首演) 
作曲:伊丁·萨米米·莫法汉姆
       一个对舞蹈没有任何感觉的当代作曲家第一次但是不最后一次创作舞蹈音乐的尝试。
 
■《没见过》-幻听电子音乐(2018/3'36"/ 中国首演) 
作曲:西亚瓦什·贾法利
       与 Deja vu(见过)相反,Jamais vu 是一种当你遇到同样的人,或一次又一次的访问同一个地方,但每次都感觉是第 一次的感觉。每个人都似乎是一个陌生人,每件事情都是那么的陌生。而这种感觉,则正是作曲家想要在本部作品中 所重塑的。
 
■《Robot Radif》-幻听电子音乐(2006/3'15"/ 中国首演) 
作曲:阿塔·埃卜特卡尔
       该作品是波斯电子音乐专辑《昨日和今日 1966-2006》的其中一首曲目。 此专辑是对伊朗第一个电子音乐作曲家 Alireza Mashayekhi 的致敬。
 
■《我是自由的》-为萨克斯、钢琴与视频而作的实时电子音乐(2017/18'02"/ 中国首演) 
表演:SpectroDuo 二重奏
萨克斯 / 电子音乐:伊丁·萨米米·莫法汉姆
钢琴 / 电子音乐:马尔蒂娜·克塞卡
       《我是自由的》是一个基于自由即兴创作的项目,作品素材采用波斯语模态音乐塑造现代音乐。声音通过扬声器产生 的噪音与萨克斯的声音自由结合,转换 - 粗糙以及释放 ! 整场演出的音色都伴随着视频故障的操作,让观众越来越接 近东方的氛围。
 
国际电子音乐联合会 - 波兰分会(PSeME)
■《Insektarion》-八声道幻听电子音乐(2016/8'18"/ 中国首演) 
作曲:莉迪亚·泽林斯卡
       《Insektarion》是一部关于波兰最大的城市弗罗茨瓦夫的作品。我的“弗罗茨瓦夫”并不是描述这个城 市的听觉,而更像是精神层面对于这座城市的心理素描。这部作品重建了弗罗茨瓦夫在不同情况下的气 氛、声音标志和符号。同时为了完成这部作品,作者是用了来自自己和弗罗茨瓦夫大学实验室录制的声 音素材。
 
■《电子小孤儿》-幻听电子音乐(2016/9'08''/ 中国首演) 
作曲:爱德华·斯里奇
       《电子小孤儿》为纪念波兰着名作曲家和我的朋友 Eugeniusz Rudnik 而作,他是波兰和国外电子音乐领 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音乐主要是用经典的模拟信号技术(如磁带切割,反转,滤波器等)产生的。
       在我的作品中,尽管使用了现代技术,包括使用最近的 iOS 软件,我试图来演绎这种早期 电子音乐时代的独特氛围。独立分离的音频文件,例如一段磁带,从各种材料中取出的“孤儿” 是这首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事情变得更有趣,波兰语中的 środki,意思是指在发 音上非常接近孤儿(orphans)这个词 - 在波兰语中的 sierotki。我认为我的朋友 Rudnik 会因此巧合而开心。
 
■《弯曲》-幻听电子音乐(2018/6'19"/ 中国首演)
 作曲:彼得·贝德纳尔齐
       作品《弯曲》的标题是指通过软件错误打破虚拟现实的现象。更具体地说,作为副作用,一些看似无意义的行为通常可以让我们窥探到一些从前从未被发现的空间。同时本作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是探索工业声音以及食用声音处理技术来制造一种噪音 (glichy sound) 的印象。作曲的另外一个重要元素也是声音在空间中的运动和分布,这同时也使得 观众可以更加容易地感知作品,加强了作品的叙述性。
 
■《Mi ritrovai per una selva oscura》-为长笛与电子音乐而作(2018/9'40"/ 中国首演) 
作曲:达利乌斯·马祖洛夫斯基
长笛:郭君珊(中国)
       此曲是在 2018 年 2 月为 Giovanni Trovalusci 而创作。电子音乐也是 2018 年 2 月在 De eM Studio 录制。该作品中使 用的所有声音都是经过处理,转换和变化的长笛音频。此外,一些相位声码器算法用于分析长笛声音,并用加法合 成而创作很有空间感的铺底。一些额外的实时声音处理也用于表演。这部作品其实是一部可用于各种形式的即兴表 演和实验的作品 -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音符时值,位置和持续时间是固定的,并有很大的空间对演奏法进行实验。 所以,这是一种不同形式的即兴创作 - 用自由形式的曲式和演奏法进行表演。曲谱主要用作于建议,并不需要完全 服从。曲名 Mi ritrovai per una selva oscura 是从 Dante Alighieri 的 the Divine Comedy 中取出的第二节经文(确 切地说,来自 Inferno)。对我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私人的经文,无数次我在生命里感受到的,就像这些文字所表达的 一样。当然是在诗歌意义上的 ......
 

 
想了解更多信息请关注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微信公众号
 

 
请关注电子音乐学会微信公众号
 

 
请关注音乐科技杂志MusicTechnology微信公众号
 
请关注北京文化基金微信公众号
 
返回首页,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图片进入中国音乐教育CSMES核心示范区学位房申购平台

关键词

中音联智库

共享基金

中音联化蝶商学院

邻居儿童音乐学院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 示范区楼盘申请方式
  • 核心示范区学区房的服务政策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好房子
  • 中音联认证

    中音联指数

    社区指导师事务所

    中音联博览会

    Music Education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