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北京站

现代教学丨探索“儿童大学”创新之路

编辑:csm351
2018-06-17来源:搜狐教育

【摘 要】本文在借鉴德国儿童大学以及学校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实际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大学资源,建立了小学与大学在校本课程、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合作机制,构建了“五大学院”,从而推进了“儿童大学”拓展型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探索中国特色“儿童大学”创新之路。
【关键词】中国特色“儿童大学” 校本课程建设
        我校前身是上海工商外国语附属小学临港分校,2015年更名为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第一小学。我校坐落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滴水湖畔,毗邻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电机学院和上海建桥学院四所高校。2015年10月,我校大队委员会在向学生收集提案的过程中,收到了一份关于创办“儿童大学”的设想。随后,我校学生在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教室里聆听了《船舶知识小探究》的讲座,主讲人是商船学院副教授席永涛,这也是我校创办“儿童大学”的第一次体验活动。
        创办“儿童大学”两年多来,我校围绕办学理念,依据学校育人目标,充分挖掘大学资源,结合学校实际,有效利用区域资源,建立了小学与大学在校本课程、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合作机制,从而推进了“儿童大学”拓展型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探索中国特色“儿童大学”创新之路。
一“儿童大学”理念
        我校的“儿童大学”理念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以小学作为“儿童大学”的办学主体;二是让大学教授、大学生来学校参与课程的设计、开发和实施。我校积极践行“一切为了儿童发展”的办学理念,整合临港区域资源,初步构建“提高学习知识的乐趣”的“儿童大学”的“童乐”课程体系,唤醒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更希望通过“儿童大学”各专业课程的知识探索提早引发学生内在的职业理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就业做好铺垫。同时,我校还努力塑造“明礼健康、智慧快乐、崇尚科学、敢于追求”的学校风貌。
(一)总目标
        我校充分挖掘、整合各大学的有效资源,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让小学教师与大学教授、大学生合作设计并开发一套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拓展型课程体系,构建了“五大学院”,进而让学生在真实性、趣味性的参与中获得真实的体验,深化对世界的认知,让学生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积极思考、自主实践,实现德行、习惯、思想、审美、技能的自主、自然、和谐成长。
(二)分目标
        我校依托上海海事大学建立了“儿童军事学院”,开发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日常礼仪规范、国家海洋军事、航海等课程,接受初步的军训,领会规则、纪律等行为规范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了解高校海事前沿科学技术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合作、创新意识。
        我校依托上海海洋大学建立了“海洋文化学院”,开发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海洋生命起源、海洋鱼类生物、海洋环境知识等课程,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保护地球环境从小做起的道理,理解生命,珍爱生命。通过实践探究,培养学生海纳百川的海洋精神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我校依托上海电机学院建立了“科技创新学院”,开发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机器人、电机知识等课程,让学生了解和学会玩各种小机器人,参与科技节,在参与游戏中拓展兴趣。我校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形成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气,促进小学科技教育的深入开展,整体提升素质教育的实施水平。
        我校依托上海建桥学院建立了“审美鉴赏学院”,开发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艺术类课程,以美育人,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心情。通过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体验,培养小学生对艺术欣赏的习惯,让学生学会玩,了解自己喜欢的活动项目,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
        我校依托其他大学资源建立了“神奇魔法学院”,开发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学科拓展型课程,让学生能够了解未知的世界,有机会了解课堂外的全新的、以职业启蒙教育为主要方向的教学领域,扩大知识面,初步帮小学生在脑海中构建未来职业规划,增强其学习动力。
二课程建设与教学设计
(一)整合资源,建构课程体系
        一是挖掘资源。我校周边2千米内有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电机学院和上海建桥学院四所高校,各所高校都有着鲜明的办学特点和特色专业学院,如上海海事大学的商船学院、上海海洋大学的生命科学学院、上海电机学院的电气学院和上海建桥学院的珠宝学院。
        二是巧用资源。我校积极向学生家长、教科院领导以及周边大学领导层取经,在这些过程中我们慢慢感悟到,知识的体系按其内在逻辑大体上可以分为理工和人文两大类。我校背靠临港新城,积极采取以理工知识为主,文理兼顾的方式进行课程设计,比如像《向南极进发》《向深海进发》等校本教材,据我们搜索调查,在整个中国大陆根本就没有先例可循,都是我校自己整合资源,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通过点滴积累的方式最终成功地予以呈现。
        三是建立“五大学院”。“儿童大学”的课程在充分利用大学资源的基础上,根据本校学生特点,构建了“五大学院”的课程体系,即“儿童军事学院”“海洋文化学院”“科技创新学院”“审美鉴赏学院”“神奇魔法学院”。我校按照学生各年龄层次对课程进一步筛选和划分,从而做到阶梯排序、循序渐进。
(二)课题引领,推进课程实施研究
        2016年6月,我校“开发‘儿童大学’拓展型课程的研究与实践”课程被确立为2016年浦东新区重点课题。我校以拓展型课程开发为载体,探索中国特色“儿童大学”新模式。
        一是“儿童大学”拓展型校本教材由大学教授与小学教师合作开发。利用高校现有的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前沿性的知识资源,分成三个步骤进行开发:首先,大学教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无偿提供给我校作为“儿童大学”开发拓展型课程的第一手资料;其次,由大学教授与小学教师根据我校学生年龄特征、课程标准等要求,部署校本拓展型课程的具体方案,安排课程基本内容、实施年级、授课教师配置等,形成校本课程内容的初稿;最后,由小学教师根据小学生年龄、心理等要素,进一步修改成小学生使用的校本教材模式,大学教授把好课程知识的科学关,大学校长、相关专家等参与完成我校“儿童大学”拓展型校本教材。
        二是“儿童大学”拓展型校本课程由大学教授与小学教师合作实施,主要分成三个层面分步推进:1.以兴趣组尝试性实施,由我校“儿童大学”工作室与大学教授合作拟订符合国家课程标准和教育方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课程内容,由大学教授、大学生与我校教师进行备课,由大学教师尝试性地为部分学生上课,了解课程内容是否符合本阶段学生的情况,确定基本课程内容;2.在班级层面系统实施,在尝试性实施中形成校本教材初稿,由大学教授、大学生和小学教师合理安排组合型上课团队,专业性强的知识内容由大学教授、大学生利用大学资源实验室、报告厅等进行上课,其他课程内容由我校安排拓展型课程、快乐30分钟、半日快乐活动日等进行安排落实;3.成熟型课程由我校“儿童大学”工作室聘请大学教授等成为“荣誉教授”,系统安排课程实施。
(三)设计“学习单”,探索课程评价机制
        根据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下发的《基于课程标准评价指南》,我校要求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年龄特征,探索“儿童大学”拓展型课程的评价机制,合理设计评价目标、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我校探索采用等第制和评语相结合的学习单形式,综合反映学生“儿童大学”拓展型课程学业发展状况;注重评价结果对学生的促进作用。在评价研究过程中,我校教师围绕评价展开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
1.评价目标
         我校“儿童大学”课程始终坚持让学生学得自然、学得轻松、学得乐在其中。我校致力于让学生成为学习知识的真正主人,让他们参与评价,参与管理,从而构建了“五个快乐学习单”——《“儿童大学”评价手册蓝本》,让学生在自己学习知识的学院中,种下探索、创造的种子。
2.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课堂(活动等)表现,如课堂纪律、课堂举手发言次数、课堂表演;家庭学习任务、作业,如寻找资料、观察次数、观察记录、探究问题、日记等,注重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
3.评价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一本《“儿童大学”评价手册蓝本》。学生一开始会得到五个学院的课程表,通过各个内容的评价,合格或表现良好即能得到一张“学习积分卡”,10张“学习积分卡”即能换得学院“小博士帽”一顶,由教师盖在“学院”里。到学期结束时,由教师来进行总结性评价,收获五顶“小博士帽”即可获得“儿童大学小院士”称号。评价设计意在简单、操作性强,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强。

三中国特色“儿童大学”的创新意义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校“儿童大学”已成为学生们学习知识的快乐园地,更成为他们播种梦想的幸福乐园。
(一)寻找中国特色“儿童大学”的创新之处
        第一,与德国图宾根大学不同之处在于我校坚持以小学作为“儿童大学”的办学主体,充分利用大学园区教育资源优势,系统开发“儿童大学”的课程体系,并将其作为我校拓展型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有利于我校拓展型课程体系的丰富与完善,而且有利于“儿童大学”教育模式的多样化探索和深化。
        第二,与我国现阶段社会机构所创办的“儿童大学”不同之处:我校“儿童大学”是非盈利性授课模式,对学生零收费,“儿童大学”客座教授零课时费;课程设置也并非在寒暑假进行,这与我国目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团体所组织的“儿童大学”完全不同。
        第三,与目前中小学校“校本课程”的区别在于:校本课程以学校为本位,是由学校确定的课程,与国家和地方课程相对应。郑金洲博士在《走向校本》中将校本课程的特征解释为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而我校“儿童大学”的活动场所在高校,任课教师为高校教师,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
(二)明晰“儿童大学”的创新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
        我校“儿童大学”拓展型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涉及面非常广,包括科技、艺术以及传统文化领域,这些都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小学生可以走出校园,走进大学校园,体验感受大学文化,学习社会前沿的知识。不同于以往的科普、德育活动,我校“儿童大学”以德国“儿童大学”办学模式为参考,以“提高学习知识的乐趣”为理念,不仅着眼于唤醒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激发其探索创新精神,发展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更希望通过“儿童大学”各专业课程的知识教授提早引发学生内心的职业理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就业做好铺垫。
        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基础教育阶段引入职业启蒙教育,对于学生未来发展、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国家全面发展都有着积极意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职业启蒙教育的发展,如美国、日本等,而我国的职业启蒙教育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理论指导和可参照的操作范式。鉴于此,我校在“儿童大学”活动中的职业导向引导就显得更加有意义。
2.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我校“儿童大学”区别于欧洲“儿童大学”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我们始终是以小学为主导,以大学为辅助。要想实现如上目标,就必须有一支与“儿童大学”教学任务和教学效果基本匹配的教师队伍。“儿童大学”课程开发需要大学教师与小学教师的共同参与、探究和合作。例如:我校“儿童大学”下设五个二级学院,全校教师人人参与,如上海海事大学倪项根、席永涛等大学教授牵头《向南极进发》项目,我校教师与大学教授一起实践与研究。同样,在大学教授带领下,我校教师先后开发了《机器人》《小乐高》等校本教材并编制了《小学生职业规划手册》。另外,我校帆板帆船的项目成功申报为浦东新区的传统体育项目。
3.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意义
        高校的三大功能是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在不影响高校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的情况下,通过“大中小衔接”教学模式运作,高校可以更好地与中小学拉近距离,与中小学生分享教育资源,让他们心中的“象牙塔”由抽象变得更为形象,也让中小学生尽早了解高校的特色课程,知道大学生活并非遥不可及。

参考文献:
[1] 梁晓.德国“儿童大学”为什么能成气候[J].上海教育,2010(3).
[2] 乌尔里希·杨森,乌拉·施托伊尔纳格尔.儿童大学系列[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 叶黎红,陈涛.德国“儿童大学”教育理论与实践[J].浦东教育研究,2016(10).
(作者系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第一小学 叶黎红)
(本文刊载于《现代教学》2018年4A刊)

关键词

中音联智库

共享基金

中音联化蝶商学院

邻居儿童音乐学院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 示范区楼盘申请方式
  • 核心示范区学区房的服务政策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好房子
  • 中音联认证

    中音联指数

    社区指导师事务所

    中音联博览会

    CSMES Forum Mor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