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北京站

值得探索的现代艺术之路

编辑:csm351
2019-01-21来源:人大社大家好书

主题:质疑与赞美

  帕特里克·弗兰克的《艺术形式》是美国高校普遍使用的艺术类教材。该书从1998年初版至今不断重版,与时俱进,最新的第11版新增了26%的图片,全书总共165幅图片,近一半是当代作品,换句话说,这些作品是在世的艺术家所创作或是创作于新千年。反映了作者的写作宗旨,“这些当代的作品充满了参与度、广泛性、惊喜和思维涌动”,因此,他的视角和立足点始终与当下的艺术观念紧密相连。
  为什么要学习艺术?作者说:“我们创造了艺术,艺术成就了我们;我们创造了艺术作品,反过来,我们也受到了艺术作品的影响。”“作为人类沟通交流的独特形式,当我们把艺术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去体验、理解、欣赏的时候,艺术便会传递出艺术丰富人生的理念。”
  印象主义就是典型例子。印象主义引领了20世纪的艺术风潮,在今天受到大众的喜爱和崇拜,被赞颂为“光是色的乐章,色是光的史诗”。但在这个画派诞生之初的1870年代,它却遭到几乎所有人的鄙视。评论家和大众都认为,这些作品潦草无比,只能给人一点印象,甚至不是完成品。从那时起,现代艺术一而再地见证了这种先谴责然后表示兴趣最后纷纷赞美的惯常做法。在探索中摇晃定位,在疑虑中选择方向,这是现代艺术的主题。
  艺术欣赏很大程度上依靠直觉,但这种感知力是需要培养的。比如,毕加索绘于1907年的《亚威农少女》。这幅画展示了一些形状怪异的女体。模特儿是毕加索当时结交的一些妓女。她们所暗含的价值观也是非主流的。观者可能感觉不适,而非喜爱和愉悦。但是,一旦知道《亚威农少女》开创了立体主义的先河,人们就愿意做主动的探究,从而发现那些刚开始时被忽视的东西。


巴勃罗·毕加索,《亚威农少女》(1907),巴黎。布面油画。

  现代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内在的创造性冲动的满足,艺术家们不断打破传统、习惯、技艺和框架,为的是探寻固定的形式之外能否产生新的发现,它必然带有先锋性的实验性质。他们的行为引发的质疑,不仅在于作品本身,更在于原本置身其中的世界的错乱。现代艺术促使我们认识到自古希腊以来人们一直在追索的思想——我们所经历的现实,变与不变,到底是怎样的状况?
  这样的思考,造成了现代艺术的尴尬,但其后又成为破解这种尴尬的关键。
  形式:综合与拆解
  艺术评论类书籍的基本职责,应当做到“抓大不放小”。抓大,意味着必须要有对艺术理念整体轨迹的把握;不放小,就是要有对艺术作品具体的描述和分析。这两点,本书都做得很好。全书大体呈现总起、分述、总结的格局,165幅图片,话中有画、画中有话,通过综合与拆解的方式,讲述每一时期的代表艺术家及其作品,或者用作品和艺术家作为切口剖析当时的艺术动向。
  作者关注每件作品的美学因素。比如,亨利·马蒂斯的《巨大的斜卧裸体》(1935年,布面油画)。马蒂斯在4个月里拍了24张照片,记录了他创作的详细过程。作者比较分析了其中的三张照片,考察其线条、形状、架构、布局、留白比例、人体姿态等,评判画家在使用表现手法时的技巧能力,这个分析过程突出了一个理念——设计。艺术家如何组织视觉元素来创造既有意义又有趣的形态呢?作者说,虽然好设计没有绝对的法则,但设计有七条关键的原则。这七条原则没有在正文列出,而是在课后题中要求学生通过实例来思考。最后答案揭晓,分别是:非对称平衡、导向力、焦点、版式、图案、尺度和对称平衡。


亨利·马蒂斯,《巨大的斜卧裸体》(1935).布面油画。

  作为教材,每一章开头都有“请思考”,罗列本章的关键问题,章节末尾则布置“回顾思考”作业,它们对引领学生进入学习内容,发挥主观能动性,无疑是大有帮助的。
  作者关注每件作品的创作背景。对于现代艺术,时间和地点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1917年,杜尚将一只签有“R.Mutt”的小便器送到了展览会。小便器被命名为《泉》。这是艺术品?如果剥离了时间和地点,它肯定不是。但当它处在特定的情境之下,它表达的是杜尚在艺术家/艺术品/公众关系上的大胆颠覆。艺术家仅仅是选择了,而且是随意地选择了对象;作品因创造性投入过少而必须面对“何谓艺术品”的衡量;公众面对的则是一个文化价值被粉碎亟待重建的迷茫困境。杜尚以达达无意义的风格撼动了艺术体制。


杜尚,《泉》

  这种对艺术施加哲学压力、制造概念迷宫的手法,后来成为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核心观念。当代艺术是对自身文化的戏仿,它有时走得太远了,使得艺术品更多作为符号系统而存在。这种符号系统,如果脱离开对背景的了解,作品本身很有可能会让人无从捉摸。幸好本书作者借助完备周密的分析,及时传达了有助于理解作品的重要知识。最有效的分析正是如作者一样,首先建立起一个综合的思路去看待事物——引导并影响观者作考察和解释的一套兴趣体系和思维方式,然后在拆解的过程中融合作品得以产生的脉络背景。
  内容:精神与物质
  本书分作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视觉体验的语言”和第二部分“艺术的媒介”分主题描述以不同的媒介和形式作为视觉表达手段的艺术概念和实践体验。其余部分则以线性叙述的方式回顾艺术史的发展脉络。第三部分“艺术作为文化遗产”,作者梳理了前现代时期,欧洲、亚洲、伊斯兰世界以及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的艺术概况,此后关注的重心重新回到“现代世界”和“后现代世界”。
  从19世纪中期的现实主义发端,迅速涌现:印象主义,后印象派,野兽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美国的现代精神,意大利的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拉丁美洲的现代主义,有机抽象,纽约画派,波普艺术,极少主义艺术,早期女性主义,后现代建筑,公共艺术、话题艺术、街头艺术……万花筒般的千变万化的世界。由各种主义拼贴而成。这种纷繁杂乱的现象,说明人们内心的巨大混乱。艺术是现实的投射。
  以波普艺术为例。1956年,英国画家理查德·汉密尔顿的招贴画《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涵盖了大众媒体的各种元素,他把波普艺术的特点归纳为:普及的(为大众设计的)、短暂的(短期方案)、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产的、年轻的(对象是青年),浮华的、性感的、有噱头、有魅力、有影响。随后美国盛行波普艺术。安迪·沃霍尔成为这一流派最鲜明、最具争议的典型代表。他大胆尝试凸版印刷、橡皮或木料拓印、金箔技术、照片投影等各种复制技法。作者分析了沃霍尔的两幅作品:《玛丽莲双联画》(1962),以不断重复的大众形象提醒我们商业环境中的普遍性和持久性;《种族暴动》(1964),嘲讽了大众媒体对新闻热点事件的包装。


理查德·汉密尔顿,《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1956)。拼贴画。


安迪·沃霍尔,《玛丽莲双联画》(1962)。合成聚合物油画和布面丝网印刷。


安迪·沃霍尔,《种族暴动》(1964)。在彩纸上用聚合物颜料临摹,并用丝网印刷。

  本书囊括的各种艺术形式,无论是一幅画、一件雕塑、一张照片、一部电影、一种工艺品、一座建筑物或者是装置与环境艺术、表演行为、事件展示、观念与集合,等等,都是艺术家理念的外在表现,一切的可能都来自内部。这就是为何艺术活动总是沿着生命自身的轨迹,持续不断,绵延不绝。

关键词

中音联智库

共享基金

中音联化蝶商学院

邻居儿童音乐学院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 示范区楼盘申请方式
  • 核心示范区学区房的服务政策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好房子
  • 中音联认证

    中音联指数

    社区指导师事务所

    中音联博览会

    CSMES Forum Mor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