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北京站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正文

这里培养了近千名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回到家乡,留在上海,或走向世界

编辑:csm351
2020-06-13来源:上观新闻
  1963年,上海音乐学院藏族学生才旦卓玛在校园广播里听到一首歌,当即被深深打动,那是作曲家朱践耳创作的《唱支山歌给党听》。在当年的“上海之春”舞台上,才旦卓玛演唱了这首歌,经由电台录制和播放,风靡大江南北,才旦卓玛这个藏族名字由此家喻户晓。
  迄今,上海音乐学院已培养近千名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大多数人像才旦卓玛一样回到故乡,成为各民族地区高校和艺术团体的骨干力量,包括苗族歌手阿旺、壮族歌手石寿坚、哈尼族歌手阿朴、蒙古族作曲家莫尔吉胡、藏族作曲家格桑达吉等。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建议,希望为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音乐人才的教育争取更多机会,拓展更多专业,同时增加硕士和博士的培养,让更多有才华的少数民族学生学成后,更好地服务地方文化建设。
  次仁央宗:追随才旦卓玛的脚步
  次仁央宗第一次出远门,是19岁的夏天,路上花了三天三夜。她从家乡西藏山南坐车去拉萨,从拉萨坐飞机到成都,住了一夜,再从成都坐火车到上海。那是2002年,上海音乐学院史上第三次招收成规模的“西藏班”。第一次是1956年,那一届学生里走出了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玛。
  次仁央宗
  “我小时候就在收音机里听才旦卓玛老师的歌,特别向往,从没想过能成为她的校友。”央宗说。央宗从小爱唱歌,总是一边放牧,一边对着大山、对着圣湖羊卓雍措唱歌。上音入学考试初试,她唱了一首才旦卓玛唱过的《翻身农奴把歌唱》。
  来上海之前,次仁央宗和姐姐一家在布达拉宫前合影
  在上音的第一节钢琴课,央宗第一次见到了这件乐器。乐理课,那些陌生拗口的音乐术语让她第一次产生了挫败感。再加上,第一次离家这么远,西藏班的孩子们夜夜想家,难以入睡。
  幸运的是,央宗和她西藏班的同学们,在上海找到了另一个家。方琼老师把企业家赞助她举办音乐会的100万元捐出,全部用来帮助有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张碧华老师不仅带他们逛了东方明珠、世纪公园,还给每个人买了一台复读机,鼓励他们好好学英语。
  央宗的专业老师是刘芳瑛。为了教好这个腼腆的藏族姑娘,刘芳瑛请曾支援西藏20年的常留柱教授教自己用藏语唱藏歌。刘芳瑛希望,在教授央宗科学发声方法的同时,保留她的民族特色和质朴风格。“我以前想怎么唱就怎么唱,系统学习后,才知道怎么科学发声,怎么在歌声里表达情感。”央宗说。
  当年,才旦卓玛的恩师王品素就曾一个字一个字跟才旦学藏语。王品素引导才旦卓玛学习不同民族的民歌,甚至是西方的花腔女高音。
  和才旦卓玛一样,毕业后的央宗回到了家乡。她成为西藏自治区歌舞团的演员,每年随团到各县各乡演出100多场,唱给父老乡亲听。2013年,她参加第15届青歌赛,获得民族组第四名,李谷一评价说:“多少年没有听到如此地道、天籁般的歌声了,你是真正的藏族歌后。”
  次仁央宗和才旦卓玛
  扎根故乡的次仁央宗得到了才旦卓玛的支持。才旦卓玛曾说,在央宗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2016年,央宗从西藏大学艺术学院声乐表演研究生毕业,把更多精力放在传承藏族传统民歌上。如今,央宗正跟着一位80多岁的民间艺人,学习藏族传统歌舞“朗玛堆谐”。“传承人都已经老去,该我们接力了,尽可能多地收集文字、音频、视频资料,进行创造性转化,把西藏文化的瑰宝传承下去”。
  杨学进:彝家阿妹走向世界
  在上海音乐学院培养的近千名少数民族音乐人才中,有人回到家乡服务地方文化建设,也有人留在上海,走向世界舞台。曾登上央视春晚的彝族歌唱家杨学进,已扎根上海30多年。
  彝家阿妹杨学进
  杨学进的彝族名字叫阿依信,从小在艺校学习云南花灯。1984年,18岁的她从云南考入上音,当年声歌系只招5个人,她是唯一一个少数民族学生。1987年,杨学进获得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声乐比赛“金凤奖”,两年后留校任教。这些年,她教过不少来自傣族、傈僳族、白族、彝族、纳西族的学生。
  从学生到老师,杨学进在上音最大的体会是“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她记得当年上民歌课,黄白教授每次教云南民歌都会让她上台唱,这让初来乍到、缺乏自信的她得到至关重要的鼓励。“我们会先研习不同民族的音乐,然后为不同的孩子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甚至会把他们从故乡带来的歌编进教材里。毕竟,那是他们的文化、他们流淌在血液里的东西,要保留他们的特点、优点。”
  在上音,除了导师胡靖舫,杨学进还曾跟周小燕学习美声。学生时代的杨学进有一次要去北方城市参加比赛,胡靖舫掏钱给她买了大衣。2006年,崭露头角的杨学进即将登台巴黎香榭丽舍大剧院举办独唱音乐会,周小燕每周给她上一到两次“小课”,希望这位彝族阿妹能唱响欧洲。
  杨学进将上海老歌唱到悉尼
  2014年上海音乐学院少数民族联合会成立以来,作为副会长之一的杨学进带领少数民族师生在上海举办了一系列少数民族音乐会和文化讲座。2018年,杨学进成功申请国家艺术基金“少数民族声乐表演人才培养项目”。次年暑假,全国各地30多位少数民族学员来到上海。教师们倾囊相授,从声乐表演、音乐理论、舞台实践等方面,为少数民族青年声乐人才提供全方位训练。项目结束时,来自19个少数民族的青年歌者,在上音歌剧院举行了一场音乐会。
  杨学进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少数民族生活的土地孕育出他们极富特色的唱腔韵律,对于声乐创作来说异常珍贵。我们希望能把那些原生态韵律保留下来,也让城市里的观众听见那些来自山野的声音。”
  阿克力江:这里总是充满机遇
  21岁的阿克力江是维吾尔族人,去年被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录取。基本乐理差、普通话水平差等问题在他这一代少数民族学生身上,已经不再普遍了。出生在新疆和田的阿克力江从小学习音乐,会弹钢琴、吉他、还会新疆手鼓等民族乐器。在宿舍,各民族学生之间,也是共性大于特性,阿克力江的室友有汉族、哈萨克族,他们之间总有聊不完的共同语言。
  在少数民族辅导员艾力开木·艾尔肯的帮助下,阿克力江很快适应了上海的生活。声乐考试,阿克力江想唱维语歌,专业老师非常支持。钢琴考试,他希望能弹民族风格的作品,作曲系的学长特别创作了中西融合的《新疆圆舞曲》,让他尽情发挥。“这里总是充满机遇,只要你有想法,总有人支持你,帮助你。”阿克力江说。
  阿克力江和学长学姐们在音乐会后台
  去年,身高183cm的他还在军训时被选入国旗班,成了上音第一个少数民族擎旗手。“第一次穿着制服,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扛在肩上,走着正步去国旗台升旗,感觉自己特别帅,也特别自豪。”阿克力江笑着说。去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他所在的上音国旗班在“上海杯”大学生国旗班升国旗展示竞赛中获得三等奖。随后,他们又在北京第六届“青春旗帜——向祖国致敬”全国学校升旗手交流评比中荣获三等奖。
  阿克力江在上海音乐学院国旗班
  疫情中,阿克力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沪鄂同心、守望相助”云辅导,为湖北和上海医护人员子女免费上远程钢琴课。从3月至今,每周一次,雷打不动。“在上音,我得到了很多帮助,希望能用自己学到的本领,做出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阿克力江在上海献血
  阿克力江的未来,留在上海还是回到故乡,仍是未知数,但无论去哪里,他身上都将留下上海的印记。“上海给我国际化的视野,在这里我接触到了古典音乐、当代音乐、流行音乐,不同音乐类型都给我很大的启发。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维吾尔族民族音乐有许多珍宝,希望能和不同类型的音乐,碰撞出美丽的火花。”


       关键词:中国音乐教育  中国音乐教育网  音乐教育  音乐  中小学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投资  音乐投资  中音联投资  琴行 音乐培训  钢琴  中国音乐教育网天鹅口琴  中国音乐教育网奇美乐器  中国音乐教育网洛舍钢琴  中国音乐教育网吟飞双排键  中音联邮箱csmes@126.com

 

关键词

中音联智库

共享基金

中音联化蝶商学院

邻居儿童音乐学院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 示范区楼盘申请方式
  • 核心示范区学区房的服务政策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好房子
  • 中音联认证

    中音联指数

    社区指导师事务所

    中音联博览会

    CSMES Forum Mor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