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北京站
首页 > 资讯 > 头条 > 正文

民族传统合唱从田间地头走向专业舞台

编辑:csm351
2021-09-03来源:音乐周报

  因近期国内多城市新冠肺炎疫情反弹,原定于8月10日在国家大剧院八月合唱节举行的“魅之回响——远古与大地”多民族童声合唱音乐会,8月18日、19日举行的“印象山歌”原生态合唱音乐会延期举行,令北京听众遗憾中又再次期待。
  今年八月合唱节突出“多民族、原生态”的特点。作曲家、坡芽歌书合唱团艺术总监刘晓耕表示,少数民族合唱能够通过多民族合唱团、通过国家大剧院八月合唱节的平台走到大剧院的舞台,为更多的现代观众所知,这是一件让人欣喜和充满期待的事情。
  抓住民族母语的基因
  由坡芽歌书合唱团(壮族)、黎平县侗族大歌艺术团、黎平县黄岗侗族大歌队、五彩云霞彝歌队(彝族)、木火乐团(怒族、傈僳族)5支原生态合唱团带来的“印象山歌”原生态合唱音乐会,由序章和“情诉”“酒狂”“野趣”“乐作”,共四个篇章组成,巧妙地将西南不同少数民族的情歌、酒歌、山歌、叙事歌、劳作歌、节庆歌等编排为一个整体。其中既有代代相传的原生态多声部音乐,又有经过整理、改编、加工的当代新民谣合唱作品。
  在刘晓耕看来,民族传统合唱是“地上长出来的声音”,要守住传统文化的根,就要找到民族母语的基因,这个基因是每个民族代代相传下来的标识系统,由独特的“音腔”构成。比如,藏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造就他们高亢嘹亮的歌声,傣族、壮族等生活在水边的民族,唱腔清甜柔美、唱法轻柔是其原生态特点。只有抓住每个民族母语的“基因”,才能为进一步收集、创编甚至创作少数民族多声部合唱作品寻找到方向。
  以“坡芽歌书”为例,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惟一用图画文字记录民歌文献,以原始的图画文字将壮族民歌记录于土布上,流传在云南省富宁县壮族地区的民歌集。其由81个图画文字构成,笔法简洁、形象,每一个图画代表一首歌,歌集记录了一对青年男女从相遇到相识、相知、相恋并相约白头偕老的情感历程。每首皆独立成篇,以壮语北部方言演唱,男女相对,一唱一和;句式多为五言,每首四句或数十句不等,以首尾韵、腰尾韵和尾韵为主要押韵方式,韵律严密和谐;运用流传于右江流域壮族地区的“分打捞”“分标”“分呃哎”“分戈麻”等壮族山歌小调形式,曲调抒情优美。这些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音腔”,就是其特有的音乐基因。
  深入田间地头
  刘晓耕(左二)在在云南采访哈尼老艺人
  为了找到更多“长在地里”的优美声音,刘晓耕和团队一直奔忙在采风路上。
  他第一次进行采风是1980年,那时候没有专业采访机,只能用纸和笔来记录,后来随着条件改善,可以用盒式磁带机录音。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飞速发展,大量劳动力从乡村流入城市,许多民间老艺人一个一个离去却很难找到接班人,刘晓耕突然觉得自己要开始“抢时间”,尽可能地把那些将要逝去的民族民间音乐保存下来。
  作为汉族作曲家,到深山老林里寻找音乐宝藏,困难数不胜数。刘晓耕说,首先是交通问题,大部分少数民族居住在偏远的山区,过去公路还没有修通时,只有坐马车、拖拉机或者步行进村寨,有时候爬一天山路进寨子,又因为老艺人外出或有别的事情采访不成,只能空手而归。其次是语言问题,少数民族尤其是一些人数较少的民族,没有当地向导的帮助,与他们沟通非常困难。这需要先和当地人真诚相处、交朋友,才能顺利开展后续工作。收集到素材后,后期的整理工作也非常繁重,早期的盒式磁带易老化,数据容易丢失,当年采访的一些民间老艺人许多已经离世,无法再重现当时的歌曲,这些都是难以弥补的遗憾。
  以恰当方式“加工”
  刘晓耕表示,要让民族传统合唱从田间地头走到舞台,除了田野调查、采样,还有记谱、音响分析,整理、改编、创作。少数民族的母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体系,要经过仔细听辨总结其特殊的发音规律。由于早期没有录像设备,资料只能听到音频而看不到嘴型,只能成百上千次地循环听辨一个片段,直到破译每个民族的母语基因密码。
  “在广袤的土地上长出来的民歌,是各民族祖先的智慧结晶,必须通过一套完整的技术手段来完成从单声部到多声部合唱的创作。”他说,在创作的过程中,要将那些民族母语基因真实地保留下来(求真),同时运用当今世界合唱发展潮流中的领先技术(求变),为中国合唱曲目库提供优秀的合唱文本。他和团队在编配少数民族音乐作品时坚持一个原则:移步不换形,改编的步子要迈开,但是民族母语原形不能改,要保留作品原有的民族母语基因。如坡芽歌书的编配,如果纯粹用学院派的方法,会破坏其原有的基因,难度在于既要保持作品中最好的民族母语基因,又要把当代合唱的音响放进去。在无数次的修改后,他们为坡芽歌书量身定做了一个特殊的和声体系,这种和声从他们的语言、歌唱腔体中来,最大特点就是真假声的混搭及两者非常自然的转换,不是单声部的真假声转换,而是四个声部真假声同时“挂”,转换的同时还能确保和声纯度、天然度。
  刘晓耕表示,民歌改编要“裂变”,在原来“细胞”基础上,变出一个好的、新的“细胞”。作曲家要做的,是用现代音乐语言,破解、整合这些民族“密码”,让它们流传得更久远。当合唱文本创作完,作曲家必须亲自到排练场和指挥沟通,一次又一次对合唱文本进行修订,甚至具体到某一个动作的编排,都要顾及到。很多演唱他作品的团队,从出谱到上台表演,刘晓耕都会参与到排练中。
  传递民族母语合唱之美
  经过40年的努力,刘晓耕收集、整理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作品多达六千多首,在此基础上他创编、推广,力求更多人关注到这些作品的传唱、传承,为乡村和城市提供好的少数民族合唱作品,让这些作品从田间地头走向各大音乐舞台,获得更长生命力。
  深圳松禾基金会“飞越彩虹”公益项目在边远的民族地区建立民族童声合唱团,以合唱的方式来传承少数民族的文化,目前已经建立近40支多民族童声合唱团。加盟该项目后,赵晓爱、刘晓耕、胡漫雪和团队试图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一种新的传承模式:不离本土的活态传承模式,即“自己造血”——在当地寻找非遗传承人作为教员,同时寻找专业的人才进行合唱专业化教学。经过14年的努力,目前一些地区已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和机制。“我们很难阻挡现代化、网络化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冲击和破坏,但我们可以寻找到一种‘民间传承+现代教育’的双轨制合唱传承模式。”今年八月合唱节中的“魅之回响——远古与大地”多民族童声合唱音乐会即是这种传承模式的成果展示。
  坡芽歌书传播曾是老艺人依据歌书“口传心授”,如今坡芽歌书合唱团团员们既跟着老艺人学习传统唱腔,也在作曲家、合唱指挥指导下进行和声训练。以合唱形式演绎坡芽情歌,山歌的调子有了和声的元素,层次更丰富,音乐张力和感染力更强,舞台表现力更完美。少数民族多声部合唱音乐通过改编,将会为更多现代人所喜欢,传播的范围也会更广。


 

 

关键词

中音联智库

共享基金

中音联化蝶商学院

邻居儿童音乐学院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 示范区楼盘申请方式
  • 核心示范区学区房的服务政策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好房子
  • 中音联认证

    中音联指数

    社区指导师事务所

    中音联博览会

    CSMES Forum Mor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