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北京站
首页 > 资讯 > 省际 > 正文

中国为俄罗斯“艺术青年”提供职业人生新选择

编辑:csm351
2019-04-22来源:新华社新媒体

  新华社哈尔滨4月21日电 “鼻子吸气,背部挺直,注意听第一个音符……”宽敞明亮的哈尔滨大剧院排练厅内,七八名5岁左右的小学员在有模有样地练习发声。
  发出指令的是俄罗斯姑娘达丽娅,一旁的随堂翻译将她的话译成汉语。“有时即便不用翻译,孩子们也能大致理解我讲的意思。”达丽娅说。
  今年28岁的达丽娅来自莫斯科,是一名专业合唱指挥。去年3月,达丽娅来到哈尔滨大剧院,负责剧院儿童合唱团的日常教学和排练工作。来中国之前,她曾是莫斯科一家室内合唱团的艺术指导助理,还担任过儿童合唱团指挥。
  “这是我第一次教外国学生,文化、思维方式和发音习惯上的差异会给教学提出新要求。”达丽娅说,为了便于孩子理解课堂内容,自己会借助一些事物讲授知识。“比方说,我会告诉孩子们,从低音到高音的渐变,就像一朵小花在慢慢绽放,再配合肢体动作,他们立马就能领会。”
  达丽娅非常喜爱自己的中国学生。“孩子们大都聪明、活泼,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她说,学生们乐于学习,家长对孩子的成长也很上心。


达丽娅在给孩子们上声乐课。新华社记者韩宇摄

  除了教合唱,达丽娅还承担了一项重要工作——向哈尔滨大剧院推荐和引进国外优秀演出团体和剧目。“歌剧、话剧、芭蕾舞等都会成为引进的对象,我们希望把好的艺术呈现给中国观众。”达丽娅说。
  据了解,今年哈尔滨大剧院将上演各类演出百余场,其中包括许多俄罗斯经典剧目,例如歌剧《黑桃皇后》,话剧《静静的顿河》,芭蕾舞剧《天鹅湖》等。
  作为一座有独特历史文化背景的城市,哈尔滨多年前获得联合国授予的“音乐之都”美誉。各国文化在这座城市相逢,以歌唱、舞蹈和乐器演奏为代表的俄罗斯艺术在哈尔滨大受欢迎。除了在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中俄艺术家大联欢等活动中登台献艺,越来越多的俄罗斯艺术人才选择来中国长期工作,为中俄民间文化艺术交流架起桥梁。
  在哈尔滨市南岗区一家民营芭蕾舞学校,35岁的舞蹈老师安娜伴随轻快的音乐,带领一群不满6岁的孩子进行热身。隔壁教室里,她的丈夫谢尔盖在辅导年龄稍大些的孩子练习舞蹈动作。
  谢尔盖和安娜来自俄罗斯克麦罗沃市,同是舞蹈专业出身的他们相识于大学。毕业后,两人在俄罗斯当过芭蕾舞老师,后来作为舞蹈演员在中国工作长达5年。两年前,夫妻二人来到哈尔滨,开始从事芭蕾舞教学。他们表示,这份工作带给他们的最大感受是“忙并快乐着”。


安娜在给孩子们上芭蕾课。新华社记者韩宇摄

  “几乎每天都有学生来上课,周末人更多,我们需要忙碌一整天。”安娜说,中国孩子有学习芭蕾舞的良好先天条件,“他们身体柔韧性大都很好,一些学生来的时候就已经有舞蹈功底,学起来更快。”
  在教学中,谢尔盖和安娜坚持“因材施教”。“我们教学生的每套舞蹈都是自己编排。每个孩子情况各异,要根据他们的年龄和自身条件设计不同难度的动作。”安娜说,“作为老师,孩子们一天天进步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功。”
  夫妻俩拥有一对两岁半的双胞胎儿子。谢尔盖和安娜同时有课的时候,便把孩子带到学校,请工作人员帮忙临时照看。这对可爱的兄弟在陪孩子来上课的中国家长中颇有“人气”。
  工作之余,夫妻俩会让孩子们学习中国文化。“我们希望孩子们掌握俄汉两种语言,现在他们已经会用汉语数数,平时我们也会去餐馆吃中餐,孩子们很喜欢中国饺子。”谢尔盖希望能长期在中国生活,“小孩在逐渐适应中国的生活方式,相信他们将来上了幼儿园,能和中国孩子顺畅交流。”
  在“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下,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大,越来越多像达丽娅和谢尔盖夫妇一样的艺术人才来华交流、就业,中国观众也有机会在家门口“零距离”领略外国优秀艺术。“艺术交流能让不同国家的人们更好了解彼此文化,我也从中体会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达丽娅说。(记者韩宇、江宥林、张玥、董宝森)

关键词

中音联智库

共享基金

中音联化蝶商学院

邻居儿童音乐学院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 示范区楼盘申请方式
  • 核心示范区学区房的服务政策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好房子
  • 中音联认证

    中音联指数

    社区指导师事务所

    中音联博览会

    CSMES Forum Mor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