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北京站
首页 > 资讯 > 学校 > 正文

“乐化”育人 ——潍坊高新双语学校“美育一体化”研究与实践纪实

编辑:csm351
2018-04-12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乐(yuè)化”一词源起于先哲智慧。《荀子·乐论》云:“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深”和“速”,从两个不同层面诠释了音乐的巨大教化功用。
       潍坊高新双语学校将“乐化”运用于美育研究实践中,释义为以音乐为载体教化育人。通过对器乐、乐曲、歌曲、诗词、歌剧的学习,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乐”是背景、载体和手段,“化”是过程、方法和目标。
       潍坊高新双语学校研究和实践的“美育一体化”,是指以民族器乐为切入点,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将音乐与其他学科链接,挖掘美学元素,渗透审美和人文教育,将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延伸到对艺术的热爱;让艺术充分融入学生生活,提升学生的感性能力,完成由热爱艺术到热爱生活的过渡,增强学生对美的体验和追求。整个过程遵循全员、全时空、全学科、全脑的实施原则。
       “乐化”何来?——美育一体化创新理念的提出
       (一)基于对美育重要性的认识
       审美教育概念是德国诗人、剧作家席勒于18世纪提出的,他主张通过美育来培养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等意识到美育的重要并大力提倡和践行美育。
       美育对于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比翼齐飞的现代化人才具有显著作用。小学阶段是学生审美能力、感性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萌芽期,对小学生进行良好的美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性能力和创造能力至关重要。
       而现实是,美育仍是教育事业较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师资缺乏,音美课为考试科目“让路”现象仍然存在。
       (二)基于对音乐美育作用的认识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移风易俗莫过于乐。”孔子认为,人的修养完成于“学乐”。建立社会秩序,改造社会风气,“乐”是最好的“武器”。古人把“乐”排在“六艺”中的第二位,就是这种认识的具体表现。
       《荀子·乐论》云:“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荀子认为音乐是审美的有效工具。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尤其重视音乐的美育作用,认为“音乐是求心灵的美善的”,音乐的“节奏及和声最能深入人心,留下深刻的影响,带来优美的一切”。他还主张音乐与体育、歌舞结合,使“身体的运动和声音的运动有共同的节奏”,达于“载歌载舞的境界”。现在,欧美发达国家高度重视音乐教育,把音乐作为学生必修的四大学科之一。
       现代研究发现,音乐具有怡情、养德、启智、健身等诸多作用,是进行美育的有效形式。
       (三)基于对校情和学情的认识
       2007年,学校初建。面对崭新的教师群体,如何快速凝聚人心,打造一支有共同价值取向的教师团队,从而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摆在学校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007年,潍坊高新区对非考试科目进行抽样测试,发现在校小学生音乐水平较为低下。我们分析认为,提高对音乐学科重要性的认识,全面提升师生的音乐素养已经刻不容缓。
       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学校决定通过音乐的力量来聚合人心,确立了“以‘乐化’为核心的小学美育一体化”这一育人方向,让师生在享受艺术之美中提升人文素养和生命质量,形成以音乐为鲜明特色的办学模式。
       “乐化”何法?——美育一体化的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以器乐学习为突破口,引领师生步入音乐殿堂。
       开展“乐化”美育,首先要有充足的师资。学校提出了“学生发展,教师先行”的实施策略,专门建设了民乐排练厅,出资配备乐器,要求每位教师必须选学一到两种乐器,从社会上、高校中聘请名家、教授,分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音乐素养和美育意识、美育能力,为学生人人学习乐器提供师资保障,同时改变美育教师薄弱现状。
       在教师学习器乐半年后,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器乐课程,将每周一下午固定为全校器乐学习时间,打破班级和年级界限,实行分层走班学习,确保每个学生依照自身爱好与真实学情来学习乐器,从而达成“师生人手习得一样乐器,并熟悉精通音律”的目标。
       第二阶段:拓宽艺术教育渠道,营造多元艺术文化氛围。
       首先,通过成立钢琴、古筝、吉他、二胡、非洲鼓等音乐性质的社团,将器乐学习引入多元化、品质化的更深层次。其次,基于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共性与联系,开设了围棋、书法、美术、诗歌、茶艺等集“琴、棋、书、画、诗、茶”六种技艺为一体的六雅社团,丰富艺术教育资源,着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感性素质。
       第三阶段:以音乐为支点,撬动学科美育融合。
       前期音乐与艺术涵养的积淀,触发了各学科教师美育意识的觉醒与美育能力的提升。首先,打通音乐与各个学科之间的关系,将音乐元素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让孩子产生音乐与各种官能感受的关系,进一步挖掘音乐内涵;其次,打破学科边界,进行学科融合,尝试用比较、借鉴和引用等方法引进其他学科知识或模式来解决本学科问题,寻找各学科间美育的链键,适当引进其他学科的知识为审美媒介,挖掘并传播自身学科的美学元素,做到各学科和谐共振。
       第四阶段:生活美育,引领学生走向美好生活。
       用生活去进行美的教育,首先是通过活动平台的搭建,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展示机会,培养他们由内而外的自信,由对音乐的实践运用过渡到对美的创造。其次,通过项目研究、主题性探究,深化认识与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崇敬与热爱。最终通过生活美育,衍生出强调自我教育的“大美育”观。
“乐化”何事?——美育一体化的主要成果
       (一)探索了一条以乐化人的美育路径
       音乐学科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学科。而器乐学习在音乐教育中存在严重缺失,因此学校以器乐学习作为改变音乐教育现状的突破口,提出了“人人学会一门乐器”的目标,通过器乐学习,引领师生爱上音乐,通过音乐素养的提升,让师生爱上艺术,从而探索了一条以乐化人的有效美育路径。
       1.师生人人学习乐器
       学校在“乐化”探索实践之初就提出一个目标:师生人人学会一种乐器,习得乐理知识,感受、体验音乐之美。
       2008年3月,为了保障学生学习器乐的师资,学校实施了“学生成长,教师先行”策略,让每名教师选学一到两种乐器,作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学校专门建设了民乐排练厅,根据教师的学习意愿配齐了乐器。除此之外,还从社会上、高校中聘请专家教授级别的器乐名师,对教师进行器乐培训和指导。学习器乐,教师全员参与,为后期对学生的器乐培训储备了丰厚的师资。
       2008年9月,老师们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开始扮演另一个角色——器乐培训老师。为了便于“乐化”实践的实施,学校对每周的音乐课进行了整合,每周一下午定为全体学生器乐学习的时间。根据学生选择乐器分声部进行训练,全校近千名学生,13种乐器,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每一种乐器分了初级班、中级班和提高班,教学班级达40多个,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每到周一下午,每个教室里都会传出不同乐器的演奏声,整个校园里乐声缭绕,仿佛过节一般。
       此外,学校先后成立了教师民乐团和学生民乐团,走上舞台,享受音乐带来的成就感,让师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更加高涨,引领师生进入了音乐的殿堂。
       2.学校有校歌,班级有班歌
       器乐的学习,引领师生爱上了音乐,音乐课成为了学校美育育人的核心课程。为了进一步丰富“乐化”内容,打造校园和班级文化,学校进一步提出了音乐学习新目标:学校有校歌,班级有班歌。校歌面向全体师生征集,班歌由所在班级创作,并引导学生家长积极参与。确定后的校歌和班歌在升旗日、运动会、课间操等各种公开场合演唱。在此基础上学校各班级均组建了自己的乐队,班级乐队演出常态化。拿起乐器就能演奏,张开嘴巴就能歌唱,红色革命歌曲、经典民歌、英文歌曲从每个班级飘出,葫芦丝、陶笛等成为普及性器乐,整个校园氤氲在音乐的氛围中。
       3.实施音乐浸润
       (1)全天候音乐播放,实施音乐浸润。
       “宫商角徵羽”是古代的五音。“《晋书·乐志》云:“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徵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五音之变,不可胜听也。”不同风格的音乐给人不同的心灵触动,学校选取不同风格的音乐,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给孩子们播放,实现音乐的全方位渗透,让孩子们在校的每一天都有音乐相伴。
       课间音乐、伴餐音乐、午休音乐等,96首国内外名曲在校园循环播放,全天的不同时段有不同的音乐相伴,音乐像空气一样飘荡在校园的角角落落,师生呼吸间都能够感受到音乐的气息,接受到音乐的熏陶。
       (2)音乐融入不同学科,实施音乐联觉。 
       随着音乐素养的提高,老师们把音乐带进了自己的学科课堂,充分挖掘音乐丰富的思想内涵,诞生了我们的音乐联觉课程。
       音乐与美术联觉:音乐能够激发孩子的想象力,美术老师借助音乐,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其中的人物、事件、景色等,然后把想象的画出来,不同的孩子对音乐的理解不同,笔下就产生了不同的画面,孩子的音乐鉴赏力、想象力和绘画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音乐与语文联觉:让孩子们把听到的音乐场景写出来,于是不同的美文表达了不同的音乐理解。把古诗词谱上曲让学生们唱出来,于是学生在歌唱古诗词的时候就产生相关事件、人物的联想,更加易于记忆。  
       音乐和数学联觉:爱因斯坦形象地称这个世界可以由乐谱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音乐与数学思维相结合,所揭示的自然和谐的统一规律,是音乐理论所追求的美学价值,也是数学理论所追求的美学价值。
       音乐和英语联觉:英语教师自编Chant(吟颂,咏唱),给句子和词汇配上学生耳熟能详的配乐,这样学生唱读句型更加的朗朗上口、有节奏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音乐与体育联觉:为了让枯燥乏味的体育课体现美感与活力,老师们借用奥尔夫音乐的理论,在体育课上播放一些乐曲,让孩子们尽情舞动,以身体运动来体验音乐,从而提升身体运动的节奏韵律感,使体态律动和谐优美。
       音乐与信息课联觉:把孩子们喜欢的电脑绘画配上音乐,学生也能制作MV了。
       就这样,音乐的血液流淌在了各个学科的体内,实现了音乐与学科的高度融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创造力,更提高了学生感受音乐的敏感性。
       以“乐化”为核心的美育实践,师生共同参与,改变了音乐教学边缘化、音乐教师队伍单薄化、学生音乐素养低下等诸多现象,音乐学科美育功能得到实现,学校实施美育路径得到突破。
       (二)构建起“一纵四横”美育一体化课程体系
       基于学校“全天生活皆教育”的办学理念,我们树立了人人、时时、处处、事事皆美育的“大美育”观,构建起更加人性化、广普性的美育一体化课程体系,以“一纵四横”为主要呈现形式,纵向以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基准,目标指向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横向创设音乐美育课程、艺术美育课程、学科美育课程、生活美育课程四位一体的课程板块。
       1.音乐美育课程
       构建了涵盖国家课程、器乐课程、班歌班乐课程、浸润课程等音乐美育课程体系。      
       2.艺术美育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以音乐为主要内容,同时向艺术多领域延伸。
       (1)美术学科课程,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衍纸、烙画、动漫、科幻画、儿童画、国画等校本课程。
       (2)开设多种艺术形式的社团课程,包括舞蹈、合唱、戏剧、围棋、茶艺等多门社团课程,满足了学生不同爱好、兴趣的学习要求。
       3.学科美育课程
       美在不同的学科,借助学科教学研究,不同学科老师发掘学科美育元素,实施全科美育。语文学科的语言美、古诗词的意境美、数学学科的规律美、英语学科的异国文化美、美术学科的线条色彩美、体育学科的精神美、科学学科的探究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4.生活美育课程 
       根据儿童的特点,我们设计了校园十大主题节日课程,读书节、劳动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感恩节、国际文化节、传统文化节、研学节、挑战节,每一个节日都是孩子、老师、家长展示美、创造美的时刻。专场音乐会、个人画展、个人演奏会、戏剧表演等,为教师、学生、家长参与美育活动搭建了平台。
       我们还充分利用家长、社会资源,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大自然中、到社会上探寻生活中的美,发现生活中的美,体验生活中的美,创造生活中的美。反过来提升学生对美的认识和审美水平,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此外,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还重点遵循全员育人、全时空育人、全学科育人、全脑育人四个原则。
       (三)探索了教师通识培训成长模式
       器乐学习让教师人人掌握了一种乐器,圆了很多教师少年时期没有习得特长的遗憾,精湛的技艺让他们成为了学生眼中的明星,魅力指数飙升,进而激发了教师们的学习热情。通过学习器乐,教师重新变为了学生,对学习有了更深刻的领悟,对待学生也开始有了换位思考,从而自觉完善教育教学方法,促进了师生关系和谐。这些变化,让我们看到了器乐学习作为教师的非专业学习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性,启发我们把“学生发展,教师先行”的理念,转化成为了教师非专业通识培训的教师培训模式,提出了双语教师必须取得五张“通行证”,即器乐、书法、茶艺、摄影、围棋五项基本功通识培训。
       通识培训让教师们全面发展、能量充足,很多教师不满足于学校给他们设计的培训课程,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主动参加插花、泥塑、瑜伽、舞蹈等不同的特长,多才多艺的老师,成了教学上的特种兵。
       教师自身的成长经历,让他们认识到了给学生开发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的深远意义,于是积极投入到学校课程的开发和构建中,茶艺、衍纸、篮球、书法等100多门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全面开花,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实现了教师成长力到学生成长力的迁移。
       (四)构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美育评价体系
       为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和引领功能,以乐化为核心的美育一体化学生评价体系贯穿于整个实施过程中,目的就是为了使美育深入实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一体化策略,评价体系分为音乐素养评价、艺术素养评价、审美素养评价。
       1.音乐素养评价
       针对音乐素养的培养,制定了相应五个维度的评价标准:校内音乐考级、乐理知识、识谱能力、声乐水平、音乐表现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自评、互评、师评,多主体参与进行等级评价,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2.艺术素养评价
       该评价又名品牌学生评选,根据学生的艺术爱好特长,授予学生小小演奏家、校园小歌手、绘画能手、小小舞蹈家、小小表演艺术家等荣誉称号。
       3.审美素养评价
       审美素养的评价主要借助系列创意比赛进行,包括:创意拼盘、手工制作、自制乐器、创编歌曲(童谣)、服装设计等,孩子们在比赛中尽显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
       “乐化”何益?——美育一体化的效果
       在学生层面,其音乐素养得到提升,优化了每个孩子的成长历程。学生人人掌握了一门乐器,实现了见谱能唱、听音能奏。有的学生还自学多种乐器,吹、拉、弹、唱多艺集于一身,使孩子们终身享受音乐人生,真正体验美好生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乐观自信、阳光开朗的气质深深烙印在每个双语孩子的身上。
       在教师层面,习得了特长,弥补了缺憾,引来了同学、朋友、亲属的羡慕和学生的崇拜,教师的魅力指数和幸福指数明显提高。建立了融洽的同事关系,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美好愿景。实现了教师对学生的换位思考,促进了师生关系的改善。
       在家长层面,学生的成长改变带动了家长,很多家长积极陪伴孩子一起学习器乐,在学校举行的家长节晚会上,家长竞相参加各类表演,目的就是给孩子做榜样。
       以“乐化”为核心的美育一体化,得到业界同行的认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产生了辐射带动作用。相关研究成果荣获潍坊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山东省教学成果奖。引起业界关注,每年慕名来校参观学习访问者达800人次之多。相关经验在山东省素质教育论坛、潍坊名校长论坛等会议上交流,并应邀到省内多地作专题报告。陕西省榆林高新区第三小学学习借鉴该校做法对学校音乐教育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成效显著。荣获该市素质教育“三个一”工程优秀成果展评一等奖。
       下一步,我们将尝试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合作,进一步深化研究实践工作,并引入大数据对毕业班学生进行跟踪记录分析,进一步验证研究实践成果,进一步完善“乐化”育人机制,提升办学育人水平。

关键词

中音联智库

共享基金

中音联化蝶商学院

邻居儿童音乐学院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 示范区楼盘申请方式
  • 核心示范区学区房的服务政策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好房子
  • 中音联认证

    中音联指数

    社区指导师事务所

    中音联博览会

    CSMES Forum Mor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