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北京站
首页 > 资讯 > 评论 > 正文

来听听那些叛逆的20世纪音乐

编辑:csm351
2021-06-29

  20世纪的音乐并非以“美”为最终诉求,它更接近“真”的溯源与寻找,就像勋伯格所言:“镜子里所照出的不是美的,但却是真实的”。
  20世纪的一百年对于西方音乐世界而言,是石破天惊的一百年。从19世纪末浪漫主义音乐开始走向尽头的那一刻起,年轻一代的作曲家们便走上了“叛逆”的道路。
  自那时起,音乐语汇开始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风格流派的创立与丛生,令人始料未及。而作曲家们对新音色的大胆探索,也叫人瞠目结舌。初听这一阶段的作品,许多人的第一反应便是:原来这也能叫做音乐啊!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顾20世纪那些叛逆的音乐。
  1.偶然音乐
  偶然音乐的代表非约翰·凯奇莫属。他最奇葩作品《4分33秒》,堪称音乐史上石破天惊的一次创举。
  约翰·凯奇(1912-1992)
  整部作品中,约翰·凯奇不进行任何演奏行为,而是一直保持面无表情。尽管如此,乐谱还是分成了三个乐章。但是乐谱上没有音符,唯一标明的要求就是“Tacet”(沉默),总时长为4分33秒。
  凯奇说了,该作品为任何种类的乐器以及任何数量的演奏员而作。
  这个作品在1952年首演之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约翰·凯奇也从此名声大噪。据凯奇讲,《4分33秒》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他进入一个音响实验室之后——这间屋子能吸收近百分之百的声波,制造出无声环境,但他却听到了高、低两种声音。
  声学家解释说它们来自人体,分属于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由此凯奇认为“要打开我们的耳朵,必须好好地理解无声”。
  《4分33秒》的两种主流演奏方法
  作为偶然音乐的代表,凯奇的创举远不止这些,他好像要把音乐“玩坏了”一般,想出了各种无厘头的噱头来制造声音游戏。
  他会在钢琴琴弦上摆放各种不同的物体,来改变乐器原有的音色。他还会跑到舞台上切菜,或者通过掷硬币、看星象等来决定乐曲中的音高、音长,有时他的创作更加接近行为艺术。
  ✎偶然音乐
  作曲家在写作时,有意放弃对音乐中某些参数(如音高、节奏、力度或结构)的主观控制,而采用一些客观的方式(如掷骰子、抛硬币、翻扑克牌、算八卦、摆图形或由计算机程序给出的随机数据)来加以确定,或者交由演奏者在表演时作即兴的处理。请输入正文
  2.序列主义和全面序列主义
  序列音乐的代表非勋伯格莫属。做了凯奇两年老师的勋伯格,创用了十二音技法,彻底将调性原则瓦解,原有传统的“美”的音乐规则被打破。
  勋伯格(1874-1951)
  自那之后飘摇的共性写作彻底瓦解,一个音符与下一个音符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延展与存在方式。
  作曲家有权利随意改变音乐的式样,乃至音色、媒介、结构等等一切要素。套用斯特拉文斯基的说法,音乐艺术进入了“自由的深渊,一种面对多元选择的恐惧”的时代。
  ✎序列主义
  序列主义又名十二音技法,其具体手法为:一个八度中的十二个半音被作曲家按个人意志自由排序,形成“序列”,这也是作品的母体元素。在全部12个音出现之前,任何音不得率先重复使用,同时还要避免调性感强烈的和弦音。
  序列虽仍是整部作品的主题,但其内在的各个单音并不存在主次化差异,没有核心与辅助的差别,没有调性的导向感。请输入正文
  但仍有比这更加夸张的演进,那便是全面序列主义的发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代表作,即是法国作曲家梅西安于1949年达姆施塔特讲习班上发表的《时值与力度的模式》。
  梅西安(1908-1992)
  他在当中使用了三个预先设定的音高序列,三组渐次递增的时值序列,还有七种力度和十二种出音法与每个音相对应,犹如魔方的拼凑组合,最终在绝对的控制中达到无法预先想象的音响效果。
  ✎全面序列主义
  十二音体系只是将音高单一元素做预先的设定,但全面序列则是将音乐的各个要素:节奏、力度、音色、结构等全部置于序列的严格控制之下,从一个又一个设定好的序列中引申出音乐的织体与结构,从而彻彻底底摆脱传统音乐观念的束缚。请输入正文
  3.音色音乐
  音色音乐的的代表作,非波兰作曲家潘德列茨基的《广岛受难者的挽歌》莫属。尽管这部作品如今看来并无太多叛逆之处,不过却是当时作曲家探索新音色的代表作,是音色音乐里程碑式的作品。
  潘德列茨基(1933-)
  《广岛受难者的挽歌》为52件弦乐器而作。这在当时为如此庞大数量的同质音色乐器(其中包括24把小提琴、10把中提琴、10把大提琴和8把低音提琴)进行创作,确是十分鲜见的。
  作曲家采用音块的写法,不同声部相差半音或四分之一音,密集地形成一些声音的条带。乐曲没有节拍,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和声与旋律,相互混杂又彼此淹没,细密地交织和纠缠,形成毫不悦耳的“音层”。
  此外,作曲家还开发了诸多新颖的演奏技法,譬如在琴身的不同位置演奏(靠近琴马、靠近指板、琴马之上、琴马与系弦柱之间等),都会产生不同的音色,它们之间的差异细小但各异,甚是有趣。
  许多人说作品描绘的是二战时日本广岛的战争场面,譬如弦乐器尖锐的叫嚣是警报汽笛声,宣告灾难的逼近,乐队全奏而发代表飞机大炮的轰鸣等。
  但事实上,乐曲的原标题只是《为52件弦乐器而作》,后来波兰国家管弦乐团赴日演出这首作品,才又加上了《广岛受难者的挽歌》这个名称。至于是否应当以画面性的联觉方式来欣赏此作,还是见仁见智。不过许多人在聆听时都会有一些生理上的抵触,觉得无法接受。
  ✎音色音乐
  尽管音色音乐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流派称谓(也有人将这种风格称为“音色旋律”),但其影响比序列音乐更加深远。其技法主要表现为音乐的音响结构成为作曲家关注的焦点,他们使用新的乐器或新的发声手段,发掘传统乐器新的表现力,创新十足。请输入正文
  4.微复调
  微复调这种技法在匈牙利作曲家利盖蒂手下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他最具代表的作品就是《100个节拍器交响诗》。
  利盖蒂(1923-2006)
  顾名思义这是为100个节拍器写作的,它们被设置上不同速度,放置在设计好的位置上,用工具一扫而过,极短的时间里不同速度的声部依次进入,听似无序的声音瞬间爆发。
  每个机器都在各自的节奏中发出精准缜密的机械声,这也是作曲家微复调创作理念的彰显,在节拍器一个个逐渐停止摆动后,声音逐层消解逝去。
  ✎微复调
  利盖蒂本人曾经这样解释:“微复调是把每一个单独的音响事件,潜藏在模糊的复调网中了。这个织体如此的稠密,以至于每一个单独的声部本身已不再被听得到,而人们能够感觉到的只是作为高一层次的整个织体。”
  5.电子音乐
  德国作曲家斯托克豪森是电子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一生的创作中涉猎过多种音乐流派,如前面所提及的序列音乐、偶然音乐等各个领域他都有所建树。
  斯托克豪森(1928-2007)
  斯托克豪森的手法繁多,似乎总在为每一部新作品寻求崭新的表现方法,譬如《直升机弦乐四重奏》这部作品,体现了作曲家在展现“时间”维度的同时,注重提升“空间”维度,使二者共置的音乐思维。
  四位演奏员分别乘坐四架飞翔在空中的直升飞机里演奏,他们听不到彼此的声音,乐声与机器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声响随后被传送回调音台进行混音,然后展现给现场的乐迷。“空间”维度的观念完全不局限于传统的音乐表演舞台,而是最大限度地扩展到其他生活空间之中。
  一言以蔽之,20世纪的音乐并非以“美”为最终诉求,它更接近“真”的溯源与寻找。就像勋伯格所言:“镜子里所照出的不是美的,但却是真实的”。
  不过,我国当代作曲家杨立青先生也说过:20世纪音乐,作为一种纯粹声音的直觉体验,一种原始的发自内心的冲动,不与之前的任何经验重合。声音本体所激发的美,这也是一种‘美’。



关键词

中音联智库

共享基金

中音联化蝶商学院

邻居儿童音乐学院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 示范区楼盘申请方式
  • 核心示范区学区房的服务政策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好房子
  • 中音联认证

    中音联指数

    社区指导师事务所

    中音联博览会

    CSMES Forum Mor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