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北京站
首页 > 资讯 > 评论 > 正文

古人对音乐的奥妙知多少?

编辑:csm351
2021-09-23

  我们对古代常有这样一种刻板偏见:不论是社会还是科学,都是从低级/初级向高级发展。所以从前的人们生产力低下,科学、医学等方面都不发达,思想落后。
  可是事实上真是这样的吗?
  自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引进了西洋音乐以后,中国现在的音乐体系几乎都是西洋式的。从前人们用的乐谱是减字谱、工尺谱,现在几乎都是五线谱或简谱,再提起工尺谱来,除了专门学音乐的人之外,知道的人非常少,能懂得的人更少。乐器方面更不用说,西洋的钢琴、提琴、管乐类在学生的学习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大。
  再看乐队方面,西洋管弦乐队的演出很明显要比民乐队多得多,就连一些古装影视剧的配乐,往往也采用了西洋乐器或管弦乐队演奏,民乐器多数情况下只作为色彩乐器少量地使用。
  而唱歌方面,几乎是流行歌曲一统天下。而流行歌曲的伴奏,多数都是电声乐队。
  民乐不景气,所以我们也会觉得,古代的音乐肯定会单调得多,而且人们的音乐理论和水平是在历史中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所以古人的音乐理论和水平也要低得多。
  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的确不够发达,这是一个事实。就拿乐谱来说,多少年来,中国古代音乐没有发展出能完整、准确地记下音乐的音高、时值、节奏等的记谱法,更不用说记录乐队的总谱。但根据这些并不能以思维定势认定中国古代的音乐很落后,中国古代并不能参悟出音乐的奥妙。
  《史记》卷二十四是当时的音乐理论集成。在司马迁的时代,人们已认识到,音乐产生于人心。人心对事物的感受产生出音乐。心中悲伤,产生的音乐也悲伤;心中喜乐,产生的音乐也喜乐;心中发怒,产生的音乐也充满怒气,等等。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五、六中也专门谈论过音乐。他总结道,古代唱歌唱得好的人,非常懂得"声中无字,字中有声"的道理。音乐的和谐产生于人的内心,听了音乐或是演奏时手舞足蹈,只是外在的表现而已。后代演奏音乐的人,虽然在形式上比古人更加完备,但内心不够充实。后代的乐师们的志向只是符合节奏和声律的规范罢了。
  沈括之后总结那些"懂音乐"的古人在音乐上的特点:古代的乐师,都通晓天下的志向,所以感受到人和事物的特征/情感,这种情感先引起内心的共鸣,之后形成音乐,之后再表现出来。所以音乐有情志,声音有感情,这样就能感人至深,而不只是依靠乐器。
  无论是司马迁还是沈括,他们都已认识到(总结出),音乐不只是玩乐器和用嗓子唱,而是对世间的人和事有着敏锐的感知力,能感受到人间发生的人和事的情绪/情感,从而在内心形成音乐,然后再演奏或表现出来。这样的音乐和歌声才能打动人。所以乐师不只是依靠乐器和嗓子。
  人们常说,工夫在自己的专业以外。如,写字的,工夫在字外,唱歌的,工夫在练嗓子以外,等等。因为世间的知识和技能,没有独立成章的,都是相互有关联的。就像要过河,但没有桥。如果只在两岸之间拉根绳,在正常情况下,想沿绳过去是不大可能的。但若把许多绳子拉在两岸间,再用绳子在拉展的多根绳子间交织起来,形成网状,再拉上扶手,人再过去时就容易多了。
  俗语说,学艺之前先学礼。同理,学音乐时,不应当只是关注在乐器、乐谱、练声等方面,还要关注人世间的人情变化和冷暖,以及人的情感,这样才能感受到音乐本身的情感。
  音乐是在时间中进行的音响的艺术,演奏过,音乐就结束了。虽然现代有录音技术可以将音乐录制并保存下来,但它仍是在时间中进行的音响艺术。从前,为了把音乐保存下来并流传,就需要记谱。
  音乐既然是音响艺术,实际的音响会体现出一定的情感来。当记到纸上成为乐谱后,它就像标本一样,虽然看起来还有完整的信息,但却失去了情感--生命力;就像一条鱼,先前是活的,之后被冷冻起来,或晒干。虽然看起来仍是一条鱼,但却没有了生命力。
  而好的演奏/演唱者仿佛是魔术师,他们根据自己的音乐感知力,拿到乐谱后,根据乐谱上的一些标记和提示,能合理地在演奏/演唱时,还原出音乐的情感来,从而能打动听众。
  而还原出音乐的情感,最基本的手段是音乐的速度(快/慢)、力度(强/弱)、情绪(积极的/消极的)、技巧(跳跃的音/连贯的音)。而实际上在演奏时,或许每个音、每个乐句的力度都会有不同的变化。
  于是,一条被冷冻或风干的鱼,在这些"魔术师"的手里,奇迹般地又恢复了生命,重新鲜活起来。
  有些学音乐的人,只在自己的专业里下工夫,别的不过问,认为那些没用。如,有些学声乐的,只在练声和练习曲上下工夫,既不学钢琴,更不听器乐曲,也不学和声等知识。结果,可能练出了好嗓子,但却"不会唱歌"。
  现实中这种例子太多了。有人有好嗓子,但唱歌时掌握不住歌曲的速度、力度,该快的唱慢,该慢的唱快;该强的唱弱,该弱的唱强。就算这些基本技术能掌握,但又非常死板,一首歌从头到尾没有多少力度上变化,更不用说表现出歌曲的情感来。
  还有的弹钢琴的人,拿到乐谱,有些难度的都能弹奏出来。但一离开乐谱,基本就不会弹了;甚至拿到一页只有主旋律的简谱,完全就无从下手。
  还有人即使这些技术方面都没问题,但演奏/演唱的音乐只是看着乐谱,通过乐器/嗓子把乐谱上的音符变成了音响,除此之外没有什么情感。
  所以,司马迁和沈括都已认识到,音乐是人先感受到人和事的情绪,之后在内心形成音乐的情感,而后才能形成外在的音乐。不论是音乐的创作,还是演奏/演唱,无不如此。只有这样才能感动人,而不只是依靠乐器/嗓子。
  同时,沈括也批评了当时的乐师们,虽然在乐器的性能上、乐队的编制上、乐器的演奏技术上、嗓子的发音上比古代的乐师更先进,但他们追求合乎节奏、乐律上的规范,唯独缺少了情感的感知力的表现。
  记得有位作曲家说过,如果要选两个歌手来录音,其中一个情感的感知力很强大,但演唱的技能上有缺陷;另一个演唱技术非常好,但情感的感知力不太好,该用哪个?
  作曲家说应该用那个情感感知力好的。因为技能上的缺陷可以通过指导和练习来提高,但情感的感知力是一个人综合的乐感的体现,很多时候不是靠训练就能改进的,它需要很多音乐之外的丰富的个人阅历、对人和事的感知能力。
  人和人在单纯的技能上并没有太大差别--除非真的能力过于低下。一件乐器,每天练习八小时,两年后都会有收获。只不过要达到同样的演奏能力,有些能力强的人可能五年就能达到,而能力差的可能八到十年也能达到。所以纯技能方面只要努力都能达到。
  但为什么不是所有学音乐的人都能成理论家、作曲家、演奏家、演唱家?
  这个问题,汉代的司马迁和宋代的沈括早已回答过了。
  而且,他们只是把自己对音乐方面的总结,或是参考了前人的资料而记在了书上。焉知古代还有多少人也能认识到这些方面的问题,却没有记在书上流传下来?

 

 

 

关键词

中音联智库

共享基金

中音联化蝶商学院

邻居儿童音乐学院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 示范区楼盘申请方式
  • 核心示范区学区房的服务政策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好房子
  • 中音联认证

    中音联指数

    社区指导师事务所

    中音联博览会

    CSMES Forum Mor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