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北京站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正文

聚焦两会:音乐界代表和委员的声音

编辑:csm351
2022-03-14来源:中国艺术报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2022年3月5日-3月11日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2022年3月4日-3月10日在北京召开,我们一起来关注下“两会”上音乐界代表委员的声音。
  叶小钢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文联副主席
  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

  叶小钢:伟大的时代要有伟大的作品!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伟大的时代要有伟大的作品!”叶小钢说,音乐界不仅要创作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还要创作更多具有国际水准的交响乐,通过音乐这一世界共通的语言,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谈及文艺创作,叶小钢说,浮躁是文艺创作的一大杀手。文艺创作不能一味求快、求多、急功近利,而是要在质量上精益求精,创作更多能够让后人记住、让自己骄傲的作品。
  谈及文化自信,叶小钢认为,文化自信源于底气,自身有了过硬的本领才能有底气,而学生的文化自信更多体现在学生的艺术天赋和艺术才能,学校通过教育不断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他们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力提升了,自信心也会随之而来。
  谈及发展方向,叶小钢表示,未来,在音乐领域,将会创新开设一些课程,研究音乐对于将来整个社会能起到的作用。包括考虑人工智能与音乐发展的关系,音乐与未来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音乐治疗问题。大力发展教育,同时要给教育松绑,要多种形式办学,同时要强调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要为中国的未来百年要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是保民生中很重要的一条。
  来源:香港阳光
  韩新安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韩新安:加强新时代优秀少儿歌曲创作推广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时刻心系少年儿童工作,亲切关怀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强调党和政府、社会各界要始终关心各族少年儿童,努力为他们学习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
  健康向上的、温暖的、好听的、有趣的优秀少儿歌曲,承载着孩子们的远大志向和成长力量,是促进孩子们认识世界、感悟生活,启迪智慧、润泽心灵、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分钱》《小燕子》《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爱北京天安门》《春天在哪里》《歌声与微笑》《大风车》《你笑起来真好看》等经典少儿歌曲,陪伴着一代代少年儿童长大成人,成为一代又一代人永恒的记忆。
  但从目前我国少儿歌曲总体发展来看,真正让孩子们爱唱、爱听、爱传的歌曲精品难得一见。此现状产生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从创作来看,缺少职业化专业化年轻化的创作队伍,很多少儿歌曲的歌词过于成人化、口号化、抽象化,与孩子们的生活相脱离,缺乏思想性和时代性;旋律节奏陈旧,缺乏少儿气息,可听性和时尚性不足;演唱形式和编配过于贫乏单调,缺乏表现力和感染力;少儿歌曲创作征集等相关活动虽然每年都在举办,但实际效果不佳。二是从少儿歌曲的传播推广来看,力度和广度均亟需提升。虽然每年全国新创少儿歌曲数量不少,但通过主流媒体和网络新媒体传播推广出去并被孩子们接受和传唱的非常有限,而因为传播推广力度不够,创作者的积极性在无形中被削弱。三是从校园普及效果来看,音乐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特别是在中小学音乐教材曲目选择上需更加注重喜闻乐见和时代感。
  为新时代少年儿童创作更多更优质的歌曲精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润物无声般地在孩子们的心底生根发芽,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自觉肩负培育时代新人光荣使命的具体践行。对此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加强新时代优秀少儿歌曲创作的引导扶持力度。建议国家文化主管部门和相关群团组织,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培养打造一支45周岁以下的专业性少儿歌曲创作队伍,并通过举办研修班、每年一度的采风交流等形式,引导音乐创作者在传承弘扬好经典少儿歌曲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实践中获取创作灵感、挖掘创作元素,创作出更多符合孩子们身心特点和审美需求,并富有强烈时代气息的歌曲精品。
  二、建立新时代优秀少儿歌曲传播推广工作机制。少儿歌曲如何真正发挥出丰富孩子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价值功能,促进少年儿童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和身心健康成长,关键一条是拓展和提高优秀少儿歌曲的传播推广渠道与力度。建议在现有工作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成立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文联、共青团中央等单位共同研究制定一套关于新时代优秀少儿歌曲创作推广的工作机制,以便加强统筹联动和各方配合,同时设立优秀少儿歌曲宣传推广专栏专刊和专业频道,充分发挥各级关工委作用,让更多适合儿童歌唱、格调积极向上的歌曲走进孩子们的学习生活,陪伴他们茁壮成长。
  三、提升新时代优秀少儿歌曲的校园普及效果。校园是孩子们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少儿歌曲普及氛围的形成,离不开教育部门的支持和推动。建议持续加强优秀少儿歌曲进校园普及力度,拓展和丰富中小学艺术音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通过音乐课堂教学、课外艺术活动、校园歌手选拔、校园歌曲团体操等多种渠道,提升优秀少儿歌曲校园普及氛围和效果。在中小学音乐教材曲目选定过程中,要加强调查研究,树立与时俱进的工作理念,把那些符合新时代少年儿童审美需求的歌曲精品纳入教学曲目。
  来源:中国艺术报
  王黎光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
  北京音乐家协会主席

  王黎光:提升学校教材中传统经典艺术作品比重助力文化传承与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学院院长、全球音乐教育联盟主席王黎光提出建议,让更多民族民间音乐、戏曲等传统经典艺术作品进入大中小学课程教材,从小培养青少年的传统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
  注重艺术的普惠性、人民性赓续民族文化血脉
  美育教学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而作为其中的关键主体,艺术教育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与家长的关注。“一提到美育、一提到音乐,很多人就会不由自主地往专业性上靠,其实它是来源于劳动人民千万年来的生活实践,恰恰是人最本能的一部分情绪与情感的表达方式,有其专业性,但更具有广泛的普惠性、人民性。”王黎光认为,应注重传统文化艺术,尤其是传统民歌、戏曲中精华的部分,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普及性传播,而青少年就是重要的群体,“艺术院校的培养能力毕竟有限,远远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基于大中小学校的普惠性艺术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艺术的普及教育有何重要性?“这不仅仅是吹拉弹唱那么简单,它是净化心灵和塑造人格的重要手段,有文化认同与传承的功能在其中。”王黎光认为,文化的认同与传承一定要从人的基础教育做起,“胎儿靠脐带与母亲产生紧密血缘联系,我们通过什么与祖国与家乡产生深厚的情感联系呢?是文化,而传统艺术又是文化最通俗的外化形式,可以起到‘脐带’的作用。有了‘情感与热爱’这条根,就会更有归属感,产生文化自信,也就自然而然有了传承与前行的方向。”
  润物无声循序渐进提升教材中传统经典艺术作品比重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和管理者,王黎光多年来一直积极参与着中小学美育和音乐教材的编订工作。他在政协履职调研中发现,一些教材在研究、编写上不够精雕细琢,布局传统文化、把握学生实际学习、课程需求、教育教学规律不够。
  艺术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课程,而经典艺术作品则是艺术的重要载体。王黎光认为,中华56个民族的民歌非常丰富,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的外化体现,如果教材中不去提高比重、充分展示,是非常遗憾的,“我们不仅要有贝多芬,更要有王洛宾;不仅要有帕瓦罗蒂,更要有郭兰英;不仅要有肖邦,也一定要有刘天华……要在教材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中,对比、形成中华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这样一来,文化自信和文化发展的建设就有了更明确的目标性。”他表示,一本优秀的教材在突出育人导向、凝结智慧的同时,还要做到启智增慧,这十分考验教材编研人员的理论功底和专业能力。教材编研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应鼓励长期在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参与到教材建设中来,还可依托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充分发挥一流课程的优势,带动一流教材的编写。
  他认为,作为教材来说,因为课时的限制,面面俱到显然不太现实,可由点及面铺陈开来,“我们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他建议,在小学阶段,可由启蒙教育入手,通过介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各族民歌,引导学生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从小打好中国底色;在中学阶段,可以较为系统地介绍民族民间音乐,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风格特点、文化内涵,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在大学阶段,除了民族民间音乐,还可加入戏曲、戏剧等经典作品内容,加强文化考察与专题研讨等环节设计,引导学生在厚植家国情怀、不断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同时,进行文化创新、理论创新与传承。
  “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我有义务、更有责任通过一切途径推进传统艺术教育工作。”王黎光也希望能有更多艺术教育工作者和他一起来推动此项工作,为青少年甚至全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贡献力量。
  来源:人民网
  廖昌永
  全国政协委员
  上海音乐学院院长
  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廖昌永:完善“文教结合”机制,培养创新艺术人才
  对高等艺术院校而言,舞台不仅仅是艺术实践的基地,更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师生既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也是文艺战线的尖兵。通过“文教结合”常态化、精准化,实现教育与文化之间的长短结合、优势互补。
  新时代以来,高等艺术院校在党的教育方针、文艺方针的正确引领下,人才培养实现跨越式发展,优秀拔尖创新人才登上国际舞台,弘扬主旋律、歌颂新时代的精品佳作不断涌现。
  2021年,为庆祝建党百年,上海音乐学院主动谋划、积极推进,完成了“5+2”建党百年计划,推出原创歌剧《康定情歌》《霓虹灯下的哨兵》、交响合唱《龙华英烈颂》、交响套曲《龙华魂》、原创音乐剧《忠诚》、全国首部8K歌剧电影《贺绿汀》及新时代版《长征组歌》等。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线下演出仅举办24场,但“云”上展演获得巨大成功,仅新时代版《长征组歌》累计在线观看量就达2亿人次。上述全部剧目师生参与人数占全校师生总人数的70%以上,真正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双丰收。
  但是,高等艺术院校在开展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两项工作时,也会遇到瓶颈问题,比如学生舞台实践与高水平演出之间的联动关系、人才培养质量与文化市场检验、所属一流演出场地缺少文化资金的扶持等。
  由于教育与文化分属不同管理条线,亟待有一种特别机制打破藩篱、紧密结合,进一步释放高等艺术院校的艺术生产力,同时也使得文化市场与人才培养高度契合,真正使教育能够插上文化的翅膀腾飞,文化可以接驳教育的引擎翱翔,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
  艺术类高校应坚持教育本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同时坚持艺术实践融入教学。上海音乐学院从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要求着手,形成了独特的“教创演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同时,高校也应承担在文艺创作、舞台展演方面的社会责任,以“文教结合”为路径开展社会服务,积极发布并实施一批国家级“文教结合”重大项目,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积极贡献原创精品、舞台经典,出作品、出人才。
  我建议:以“部—部—市共建”夯实国家层面“文教结合”机制,从试点到推广分步实施;坚持立德树人,同时进一步解放艺术生产力、提升艺术产品质与量;“文教结合”精准化、常态化,文化与教育相向而行,取长补短。通过“文教结合”,可以较大程度上解决教育类艺术演出场馆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瓶颈问题,进一步发挥其反哺教学、服务社会的功能。文化与教育相向而行,取长补短,方能最终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来源:文旅中国
  吴碧霞
  全国政协委员
  民进中央委员

  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
  吴碧霞:情感救助比物质资助更重要不让失助青少年当“沉默少数”
  “目前,我国各类社会保障帮扶制度更侧重于对青少年的物质资助,但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心理疏导、情感支持还不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吴碧霞表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对以孤儿或“事实孤儿”、病残青少年、家庭贫困青少年等群体帮扶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但在帮扶过程中情感救助比物质资助更需要重视。
  吴碧霞调研发现,由于青少年缺乏自主生存能力,不能及时掌握救助保障政策,寻求帮助的能力较弱,往往不知道通过何种渠道反映自己的困境,是“沉默的少数”,一旦发生问题,负面效应很大,甚至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大局。
  如何更好地完善青少年社会救助体系,更好地解决社会救助没有及时覆盖的弱势青少年群体问题,吴碧霞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建立健全立足于“精准救助”的社会救助体系。根据救助对象所处区域、年龄阶段、受困类型等不同情况,精准识别他们的多样化、多层次救助需求,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救助,并结合不同群体如青少年、大病重病患者等特点分类建档立卡,以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等为支撑,促进救助信息聚合、救助资源统筹、救助效率提升,实现“智慧救助”。同时,还应完善社会救助立法,为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法律保障。
  二是制定出台专门的青少年社会救助制度。弱势青少年群体需要社会救助的类型很多,包括无人抚育、遭受侵害、心理疾病、就业困难等,建议民政部牵头,以推动“十四五”时期《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的纵深实施为契机,制定出台专门的青少年救助制度,为实现《规划》提出的“加强青年社会救助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三是严格落实地方治理责任。建议加大问责力度,对于因地方职能部门工作缺位、错位导致的青少年“失助”事件,属地党政一把手、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均要严肃问责。四是汇聚青少年社会救助合力。在村、社区建立青少年救助队伍,落实网格化管理,确保辖区内青少年在需要时第一时间获得救助。整合综治干部、志愿者、社工、辖区民警等多方力量,充分调动各类青少年基金会、爱心联合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团队等资源,常态化开展救助帮扶,实现物质帮助点对点、生活关爱心贴心、心理关怀面对面。在新媒体平台进行政策解读和引导,让青少年知道有效的求助渠道,在遇到困难时能及时获得帮助。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刘月宁
  全国政协委员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刘月宁:中国音乐文化一起向未来
  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具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力量。
  作为奋战在高校教学与管理一线的工作者,同时也是一直行走在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前沿的亲历者与践行者,我长期致力于中国音乐海外传播和艺术美育教育的创新实践研究。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指导支持下,我带领中外团队推动丹麦音乐孔子学院、乌克兰和英国音乐孔子课堂建设;创建“茉莉花”重奏团、“小茉莉”艺术团、校内外艺术教育联盟、全球艺术家室内乐团、世界扬琴乐团;创立“与世界分享中国音乐”国际文化论坛、国际音乐夏令营暨中国音乐文化暑期学院、国际扬琴音乐节;出版全球首套面向外国人学习中国音乐的系列教材《中国音乐轻松学》和《百首中国音乐经典作品》;制作中欧多国联袂的全球抗疫主题MV《风和日丽》、指导参演中意、中伊联袂音乐抗疫《“音”为有你》《稻田?茉莉》;以文化使者的身份,在“两会”期间留下精彩历史瞬间:担任监票人、走上“委员通道”、受聘委员记者、“一带一路”国际教育发展建言双周协商座谈会、“艺术教育”进中考入选大会书面发言;围绕中国音乐海外传播和艺术美育教育几十个提案建言资政……
  以音乐为桥,讲好中国故事,与世界共享中华优秀文化,需要具有国际视野、中国心和丰富一线经验的中外传播分享使者,在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的当下,更具深远而重要的历史意义。
  中国音乐文化如何一起向未来?首先,要建立新的‘对话’方式。中国音乐文化想要真正被异文化听众所理解与喜爱,就需要特别注意了解被传播对象的需求,精心设计适合他们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欣赏习惯的新的传播角度,真正达成一种‘对话’状态的双向交流;其次,要开拓新的运作模式。更多地鼓励国内外各类学会、协会、基金会等非政府组织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让中国音乐海外传播事业真正成为集合全社会上下多种力量共同完成的事业;同时,要挖掘新的人才资源。目前大多数中国音乐海外传播活动还是以利用国内的人才资源为主,大量旅居海外的中国音乐家实质上处于各自分散的状态,他们虽身在海外但心系祖国,不仅自身有卓越的音乐素养和技巧,还非常了解所在地听众的音乐需求和喜好,建议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将海外音乐家群体组织起来,国内外联手共同规划和组织实施各类中国音乐文化海外传播活动,从而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中国音乐文化如何一起向未来?国际教育与传播发展成败的关键,同时也是当前这项事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是相关人才的培养与选用。要积极鼓励留学人员在中国音乐文化国际教育与传播事业中发挥核心作用,建立“体制内-体制外”的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建议相关部门出台专项政策,鼓励类似‘欧美同学会’这样的留学人员联谊机构建立专业人才库,并为目前从事自由职业的留学人员架起参与体制内工作的桥梁,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与作用。同时,拓宽来华奖学金资助的专业范畴,鼓励更多外国人来华学习中国音乐。当前的中国音乐文化国际教育与传播更多集中于如何发展‘走出去’的领域,但实际上任何健康而持久的交流都必须是双向的,我们还应在如何更为全面、深入和持久地‘请进来’方面多下功夫,鼓励外国人到中国来学习,因为只有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学习中国音乐,才能够最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从而最终消除隔阂、杜绝偏见。
  中国音乐文化如何一起向未来?要设置一门学习如何对外国人开展中国音乐教学及文化传播活动的学科“国际音乐教育与传播”专业,为中国音乐对外交流事业建立长效、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机制。这门专业可视作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着重培养的,是具有在各类涉外教育机构从事对外音乐教学、在涉外文化企事业单位从事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相关工作,具有一定的音乐教学能力、文化活动组织能力和外事活动能力的实践型高级艺术人才。同时,集合国内优势力量和顶尖资源,建立一个权威的、专供外国人了解体验中国音乐文化的大型数据库。当前网络虽已进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具体到中国音乐文化海外传播领域的参与程度还相对薄弱。尽管近年来以中国音乐为主要内容的数据库一直在持续建设,也产生了一些优秀成果,但其中的大多数都是面向国内受众群体,适合外国人的文化背景、欣赏喜好和语言要求的数据库几乎是空白。“中国音乐海外传播数据库”的建立,将成为中国各驻外使领馆、文化部门、世界各地教育机构等进行中国音乐文化分享的有力支持。
  中国音乐文化一起向未来,我们有着笃定的文化自信和容纳百川的胸怀。
 

关键词

中音联智库

共享基金

中音联化蝶商学院

邻居儿童音乐学院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 示范区楼盘申请方式
  • 核心示范区学区房的服务政策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好房子
  • 中音联认证

    中音联指数

    社区指导师事务所

    中音联博览会

    CSMES Forum Mor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