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当今大学生而言,在进行专业化“双创”教育后,其自身能够具备优秀的创业能力,在当前社会对职业要求愈来愈高的市场环境下,强化这方面的能力可以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还能让他们更好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以达到他们的就业需要。而要想在国内培养音乐学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校方应更关注相关领域的研究,加入先进的理论知识,营造一个更加合理的创新创业环境,强化相关教育队伍建设,让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以明显提高。
全面关注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
在对高校音乐学专业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部分教育方式太过片面和浅显,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多元化教育系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极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无聊等刻板印象,从而丧失对创新创业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在教育实践中,要设置相应的教育目标,实行多样化的教育制度,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所以,在此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都要注重与创新创业有关的课程建设,在向学生们进行理论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强化与之相适应的时间管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要从基础理论着手。在进行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务必防止单一教育,要将与之有关的教育知识点与日常学习相融合,让学生们更好地认识创新创业基础,并对其教育目标进行改进。比如,除了音乐类专业自有的理论课程外,教师还应该展开如心理学、社交学、管理学等多元化教学内容,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管理能力和语言能力等。与此同时,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还能与音乐学专业相互融通,提升学生们的美学素养,这将有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其次要从操作技能着手。在开展高校音乐学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过程中,除了教师的理论知识教育之外,学生本身也要参与社会实践。在进行大量的实际操作或社会实践后,学生可以有效地将自己的实际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从理论与实践等多维度进行自身审视,使之明白自身的强项和弱点,补强短板、消弭不足,激发自身潜力,也有助于其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环境。
依托强化型师资队伍提升专业教育质量
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许多教师只注重自己所教的某一门课程,而不注重教学整体性,导致各个课程间不能形成有效衔接,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断层性”。长此以往,就会产生恶性循环,容易造成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对学科知识的了解不够深入,不能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在对音乐专业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将会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教师的参与既可以为学生提供所需的技术支撑,又可以通过自身的执教经验,将一些简单的理论知识转变成实际的东西,运用多种教学技巧,提升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技能。为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完整的教学系统。比如,多名教师可以联合起来,组成专业的教研组,利用教师们的专业性,使各课程间互相补充;与此同时,学校应使用具有创业经验的教师展开实践教学,从而达到双向教学的目的,为学生提供一个贴近社会的实习环境,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促进两者融合
在国内音乐院校中,许多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的自我学习意识,他们觉得这是一种很遥远的东西。此外,学生们还没有完全与社会进行过深入“交流”,他们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不能进行有效实践。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消极态度,也使得教师和学校的培育计划没有得到很好地实施。因此,构建创新创业平台非常必要。通过构建该平台,可以提高学生对“双创”的认识,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防止出现与社会脱节的情况;该平台以发展学生综合能力为根本,并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实现创新创业项目,使音乐专业大学生得以全面地成长与发展。
比如,在国内的音乐类院校进行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校方可联合社会各界力量成立涵盖音乐学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实践基地,让学生们参与到实践基地建设或相关实践中,定期落实集中培育、集体实践活动,通过“知行合一”的理念,使音乐专业大学生在掌握实际音乐学专业能力外,深化他们的创新创业理论基础知识。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专业化培训过程中,要以师生为主体,强调该基地或平台是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平台;然后,在学校内部(如学校的临时场馆等)建立“双创”实践基地,在教师的专业化引导下,探索出创新创业模式,使“双创”实践基地或平台成为科学、持续、创新等多种属性共存的功能性主体,实现高校音乐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总而言之,大学生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人才,他们的培养成果将对国家未来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的前提下,对音乐类专业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一条必不可少的发展路径。在教师的集中教学和学校的有效培育下,既能够强化音乐类专业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能够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培育出既具备创业精神又具备一定技能的多元化人才。
鲁建东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