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北京站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正文

戏曲文化在中小学教材中的体现

编辑:csm351
2009-10-0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诞生的艺术综合课程,把戏曲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在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以下简称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艺术》中,从小学到初中都安排了有关戏曲艺术的学习。那么,为什么要在基础教育中学习戏曲?教材中又是怎样加以体现的呢?笔者试对此进行简单阐述。
  一、中小学生学习戏曲的四个“有益于”
  1.学习戏曲有益于学生对民族文化艺术的理解和继承
  我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积淀着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浓郁的中国韵味,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戏曲艺术深深根植于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之中,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为丰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有通俗化、大众化的特点,又有高超的艺术性。戏曲艺术在不断的发展创新中也反映着时代精神。
  中小学生学习戏曲艺术,有益于学生对祖国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理解,从中汲取民族艺术的精华和智慧,培养热爱民族文化艺术的情感,树立维护、发扬民族文化艺术的责任心,传承民族精神,造就具有既扎根民族文化土壤又面向世界文化发展的现代文化新人。
  2.戏曲独特的艺术手法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戏曲艺术是以一定的程式进行表现的,这看起来似乎框住了人的创造力,其实不然。“程式”是人们对事物普遍规律的高度概括和归纳,而事物的特殊规律要在程式的不同运用中,即创造性运用中表现出来,否则戏曲就不会如此的丰富多彩、剧目繁多。更重要的是,戏曲艺术“虚拟的时空”“写意的意境”,为表现形式的创造开拓了无限广阔而深远的艺术境界,这正是为什么同一出戏,不同的演员表现得就不一样,往往各有各的神韵。创新正是戏曲艺术能不断发展的生命活力。
  中小学生在学习戏曲时,一定要体验到戏曲艺术的创造性。学生可以从开始的简单模仿学习逐渐过渡到拓展创造,当然这里所说的创造并不是要创造一大段唱腔,而是力所能及的创造。
  例如:教科版小学《艺术》教材中有这样的活动设计:在了解京剧脸谱的同时,让学生用水彩画脸谱,用橡皮泥制作脸谱,用身边的各种材料动手创作脸谱的装饰。教科版初中《艺术》教材中则有这样的内容:了解脸谱故事、脸谱的设色、造型,并根据脸谱图案创作新图案;在学唱京剧西皮流水板的《煮面条》时,引导学生尝试用同样的唱腔创编新词,表现自己的生活;在介绍了戏曲中的表演和服装样式,了解了戏曲表演“虚拟性”的特点后,引导学生用自制的服装、道具进行对自己生活的表演,等等。
  3.戏曲艺术的综合性有益于培养学生综合的艺术表现能力
  我国的戏曲艺术是高度综合的艺术,戏曲艺术由文学(剧本、唱词)、音乐(唱腔、伴奏)、语言(念白)、表演(身段、舞蹈、武打)、化妆(脸谱、服饰)、道具、舞台布景等多种形式有机地综合在一起,非常丰富生动,深刻尽情地表现了剧情和塑造了人物。从某种角度来说,戏曲的学习确实更适宜在综合课程中进行,因为戏曲的学习不仅仅是学唱某些唱腔。(在分科课程中,往往只能把原本综合的艺术拆开来学习。)
  在教科版《艺术》教材中,遵循了戏曲艺术本身的规律和特点,首先让学生了解戏曲多方面的表现形式,使学生对戏曲艺术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再结合多种艺术形式的学习,来认识理解戏曲综合艺术的表现力,特别是对人物的形象塑造和人物心理的表现。学生可以从学一段念白、一段唱腔、一个动作等来体验如何综合地表现某种情感。
  在提供多种艺术形式供学生选择的情况下,能够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兴趣和发挥他们的所长,例如:学画脸谱,欣赏民间艺术形式(剪纸、泥塑、年画、刺绣、农民画等)中的戏曲故事,运用戏曲元素进行其他艺术形式(国画、水彩画、油画、速写、装饰画、拼贴画、泥塑、服装设计、建筑造型等)的再创造,等等。多种艺术形式为学生综合艺术表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戏曲教育有益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在基础教育艺术课程中安排戏曲学习,目的不是仅仅为了让学生学会唱几段唱腔,而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热爱我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通过学习一些戏曲的基本知识、常识,懂得戏曲艺术的语言,学会欣赏戏曲艺术,知道戏曲艺术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这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提高。
  学生与学生是有差别的,特别在艺术学习方面,学生的兴趣爱好、表现能力等都不一样。因此,戏曲学习仅从唱腔方面考虑和要求会有不适宜的方面,尤其是在目前师资状况下,单纯学习唱腔很可能“荒腔走板”,最终使学生对戏曲学习失去兴趣。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戏曲教学,应该从提高学生素质的角度进行戏曲文化艺术的基础教育,在综合艺术课程中,要坚持以戏曲文化艺术学习为主的原则。
  二、戏曲教育在教科版《艺术》教材中的体现
  教科版《艺术》非常重视学生的戏曲教育,教材在设计内容时充分考虑了戏曲学习对学生在创新、理解民族文化、提升艺术素养方面的作用,并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各册选取了经典的戏曲学习片断。
  二年级下册在《十二生肖》单元“可爱的小兔”课题中介绍了我国戏曲中叫“兔行锣”的锣鼓经。
  三年级上册《十二生肖》单元“淘气的小猴”课题中介绍了“急急风”锣鼓经,练习猴子的“亮相”。《影子》单元帮助学生了解皮影戏的制作表演,同时欣赏一段乐亭皮影《闹天宫》里的孙悟空的唱段。《小小旅行家》单元“古老的北京”课题中,有欣赏京调歌曲《唱脸谱》,简单介绍了京剧乐器的三大件,口读锣鼓经,试试做做亮相的动作等内容。还有观看京剧脸谱、民间工艺制作的戏曲人物、用各种材料制作的脸谱装饰的活动,也有让学生在蛋壳上用水彩画脸谱、用橡皮泥贴在罐头瓶上制作脸谱等动手的作业。
  三年级下册《车世界》单元“能干的工具车”中有欣赏京剧《海港》选段,学唱 “看码头,好气派……它轻轻地一抓就起来!”中的几句简单唱腔。
  四年级下册《诗情画意》单元“寒冬里有你的消息”课题中,让学生学唱《沙家浜》选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诞生的艺术综合课程,把戏曲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在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以下简称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艺术》中,从小学到初中都安排了有关戏曲艺术的学习。那么,为什么要在基础教育中学习戏曲?教材中又是怎样加以体现的呢?笔者试对此进行简单阐述。
  一、中小学生学习戏曲的四个“有益于”
  1.学习戏曲有益于学生对民族文化艺术的理解和继承
  我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积淀着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浓郁的中国韵味,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戏曲艺术深深根植于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之中,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为丰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有通俗化、大众化的特点,又有高超的艺术性。戏曲艺术在不断的发展创新中也反映着时代精神。
  中小学生学习戏曲艺术,有益于学生对祖国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理解,从中汲取民族艺术的精华和智慧,培养热爱民族文化艺术的情感,树立维护、发扬民族文化艺术的责任心,传承民族精神,造就具有既扎根民族文化土壤又面向世界文化发展的现代文化新人。
  2.戏曲独特的艺术手法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戏曲艺术是以一定的程式进行表现的,这看起来似乎框住了人的创造力,其实不然。“程式”是人们对事物普遍规律的高度概括和归纳,而事物的特殊规律要在程式的不同运用中,即创造性运用中表现出来,否则戏曲就不会如此的丰富多彩、剧目繁多。更重要的是,戏曲艺术“虚拟的时空”“写意的意境”,为表现形式的创造开拓了无限广阔而深远的艺术境界,这正是为什么同一出戏,不同的演员表现得就不一样,往往各有各的神韵。创新正是戏曲艺术能不断发展的生命活力。
  中小学生在学习戏曲时,一定要体验到戏曲艺术的创造性。学生可以从开始的简单模仿学习逐渐过渡到拓展创造,当然这里所说的创造并不是要创造一大段唱腔,而是力所能及的创造。
  例如:教科版小学《艺术》教材中有这样的活动设计:在了解京剧脸谱的同时,让学生用水彩画脸谱,用橡皮泥制作脸谱,用身边的各种材料动手创作脸谱的装饰。教科版初中《艺术》教材中则有这样的内容:了解脸谱故事、脸谱的设色、造型,并根据脸谱图案创作新图案;在学唱京剧西皮流水板的《煮面条》时,引导学生尝试用同样的唱腔创编新词,表现自己的生活;在介绍了戏曲中的表演和服装样式,了解了戏曲表演“虚拟性”的特点后,引导学生用自制的服装、道具进行对自己生活的表演,等等。
  3.戏曲艺术的综合性有益于培养学生综合的艺术表现能力
  我国的戏曲艺术是高度综合的艺术,戏曲艺术由文学(剧本、唱词)、音乐(唱腔、伴奏)、语言(念白)、表演(身段、舞蹈、武打)、化妆(脸谱、服饰)、道具、舞台布景等多种形式有机地综合在一起,非常丰富生动,深刻尽情地表现了剧情和塑造了人物。从某种角度来说,戏曲的学习确实更适宜在综合课程中进行,因为戏曲的学习不仅仅是学唱某些唱腔。(在分科课程中,往往只能把原本综合的艺术拆开来学习。)
  在教科版《艺术》教材中,遵循了戏曲艺术本身的规律和特点,首先让学生了解戏曲多方面的表现形式,使学生对戏曲艺术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再结合多种艺术形式的学习,来认识理解戏曲综合艺术的表现力,特别是对人物的形象塑造和人物心理的表现。学生可以从学一段念白、一段唱腔、一个动作等来体验如何综合地表现某种情感。
  在提供多种艺术形式供学生选择的情况下,能够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兴趣和发挥他们的所长,例如:学画脸谱,欣赏民间艺术形式(剪纸、泥塑、年画、刺绣、农民画等)中的戏曲故事,运用戏曲元素进行其他艺术形式(国画、水彩画、油画、速写、装饰画、拼贴画、泥塑、服装设计、建筑造型等)的再创造,等等。多种艺术形式为学生综合艺术表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戏曲教育有益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在基础教育艺术课程中安排戏曲学习,目的不是仅仅为了让学生学会唱几段唱腔,而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热爱我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通过学习一些戏曲的基本知识、常识,懂得戏曲艺术的语言,学会欣赏戏曲艺术,知道戏曲艺术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这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提高。
  学生与学生是有差别的,特别在艺术学习方面,学生的兴趣爱好、表现能力等都不一样。因此,戏曲学习仅从唱腔方面考虑和要求会有不适宜的方面,尤其是在目前师资状况下,单纯学习唱腔很可能“荒腔走板”,最终使学生对戏曲学习失去兴趣。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戏曲教学,应该从提高学生素质的角度进行戏曲文化艺术的基础教育,在综合艺术课程中,要坚持以戏曲文化艺术学习为主的原则。
  二、戏曲教育在教科版《艺术》教材中的体现
  教科版《艺术》非常重视学生的戏曲教育,教材在设计内容时充分考虑了戏曲学习对学生在创新、理解民族文化、提升艺术素养方面的作用,并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各册选取了经典的戏曲学习片断。
  二年级下册在《十二生肖》单元“可爱的小兔”课题中介绍了我国戏曲中叫“兔行锣”的锣鼓经。
  三年级上册《十二生肖》单元“淘气的小猴”课题中介绍了“急急风”锣鼓经,练习猴子的“亮相”。《影子》单元帮助学生了解皮影戏的制作表演,同时欣赏一段乐亭皮影《闹天宫》里的孙悟空的唱段。《小小旅行家》单元“古老的北京”课题中,有欣赏京调歌曲《唱脸谱》,简单介绍了京剧乐器的三大件,口读锣鼓经,试试做做亮相的动作等内容。还有观看京剧脸谱、民间工艺制作的戏曲人物、用各种材料制作的脸谱装饰的活动,也有让学生在蛋壳上用水彩画脸谱、用橡皮泥贴在罐头瓶上制作脸谱等动手的作业。
  三年级下册《车世界》单元“能干的工具车”中有欣赏京剧《海港》选段,学唱 “看码头,好气派……它轻轻地一抓就起来!”中的几句简单唱腔。
  四年级下册《诗情画意》单元“寒冬里有你的消息”课题中,让学生学唱《沙家浜》选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
  五年级上册《美妙的创造》单元“川剧的变脸,多彩的面具”课题中,介绍了川剧的变脸,欣赏用川剧风格谱写的柳宗元的诗《江雪》。
  五年级下册《儿童剧场》单元有“三岔口”课题,简要介绍了“三岔口”的故事,学习京剧锣鼓经“四击头”,介绍了“矮子步”的表演步法,引导学生尝试表演,同时尝试模仿和表现“三岔口”中演员的面部表情。引导学生自己选择美术形式完成创作或绘画,来表现对“三岔口”的印象和感受。
  六年级上册《儿童剧场》单元“英雄出少年”课题,结合戏剧内容,让学生了解和戏曲人物造型相关的人物造型、服装设计、舞台布景设计等。
  这册教材还有专门的一个戏曲学习单元:《姥姥门前唱大戏》,包括有三个课题:
  “南腔北调——妙”:介绍了各地广泛流行的戏曲,有昆剧、越剧、豫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黄梅戏等,展示了这些剧种表演艺术家的剧照,并且引导学生知道自己家乡的地方戏。学唱用京剧西皮流水板表现现代生活的《煮面条》,引导学生尝试用同样的唱腔创编新词,表现自己的生活。欣赏了在剪纸、泥塑、年画、刺绣、农民画等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中的戏曲故事表现。
  “仓台七台——棒”:介绍戏曲音乐的“文场”、“武场”之分,了解所使用的乐器和承担的作用。欣赏民族管弦乐曲《京调》,学唱豫剧《花木兰》选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了解这段唱腔的主要伴奏乐器及特点,还展示了学生较少接触到的藏戏、傩戏的剧照。
  “长袖飘舞——神”:主要介绍了戏曲中的表演和服装样式,了解戏曲表演“虚拟性”的特点。再一次引导学生欣赏自己家乡的地方戏,并用自制的服装、道具进行表演。通过欣赏与戏曲形式有关的油画、拼贴画等,启发学生创作。
  这册教材还在《艺术家的故事》单元以“台上演好戏,台下做好人”为题,介绍了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展示了他所创造的曹操、鲁智深、廉颇、西门豹、鸠山等人物造型。引导学生学唱《红灯记》中的“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唱段。
  在教科版初中《艺术》教材中关于戏曲的学习有比较集中的三次:
  1.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艺术大世界》的第三课题“唱念做打传神情”
  主要学习目标:
  (1)在中学第一次的艺术课上就对民族艺术有所了解;
  (2)能初步欣赏戏曲“唱念做打”的综合表现形式;
  (3)了解(或会画)京剧脸谱。
  在这一课题中不要求学生会唱、会表演,主要是“初步”了解、欣赏。京歌《唱脸谱》是欣赏还是学唱,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来定,教材选此歌的目的是起引导作用,也考虑到发挥原音乐教师与美术教师的作用。
  2.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走近大师》的第一课题“京剧泰斗梅兰芳”
  主要学习目标:
  (1)了解梅兰芳(因为在世界戏剧艺术体系中,他代表了一大体系——“梅氏体系”,即中国戏剧体系);
  (2)从京剧的表演中(手眼身法步)认识动作造型的表现力;
  (3)学唱简单的京剧唱段。
  考虑到从易到难地学唱,教材选了现代京剧《沙家浜》智斗一场的片段,三个人物的唱段都主要是“流水板”,即1/4拍(个别句是“摇板”,可以只听不学),节奏清楚,很上口。又选了传统京剧《凤还巢》中的一段“流水板”,学生可以在比较中学唱。
  另外在所选的《沙家浜》片段中,人物包含了传统京剧的行当:“生”——刁德一,“旦”——阿庆嫂,“净”——胡传魁。在整场戏里也有“丑”,如“刁小三儿”。
   3.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走进戏曲》的第一课题“千古传唱品国粹”和第二课题“百花盛开催新芳”
  这一单元是整个初中艺术课程戏曲学习中的“重头戏”,要抓住一个“进”字、一个“品”字、一个“催”字。(最主要是“品”字)
  主要学习目标:
  (1)通过一出经典的传统京剧《秦香莲》,“品”出国粹的“味道”来。如剧情的文学性、剧词的诗歌性、唱腔的表现性、行当的角色性,等等。
  于是,教材中就有了如下的提示:叙述、改编包拯的故事、念诵剧词、学唱选段、分析行当角色,等等。(注:这里所选的是一段“快板”,仍然是1/4拍,只是比“流水板”加快了速度。后面的“散板”可以学唱,唱的时候不受固定的节拍限制,节奏速度比较自由。)
  (2)从京剧逐步走进其他地方剧种,了解认识家乡的戏剧;
  (3)简单了解中国古典戏剧的奠基人关汉卿;
  (4)思考传统戏剧在今天的作用与价值。
  总之,在基础教育中进行戏曲教学,是一项新的工作,也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事业。我们要立足实践,探索研究,争取理想的成果。  五年级上册《美妙的创造》单元“川剧的变脸,多彩的面具”课题中,介绍了川剧的变脸,欣赏用川剧风格谱写的柳宗元的诗《江雪》。
  五年级下册《儿童剧场》单元有“三岔口”课题,简要介绍了“三岔口”的故事,学习京剧锣鼓经“四击头”,介绍了“矮子步”的表演步法,引导学生尝试表演,同时尝试模仿和表现“三岔口”中演员的面部表情。引导学生自己选择美术形式完成创作或绘画,来表现对“三岔口”的印象和感受。
  六年级上册《儿童剧场》单元“英雄出少年”课题,结合戏剧内容,让学生了解和戏曲人物造型相关的人物造型、服装设计、舞台布景设计等。
  这册教材还有专门的一个戏曲学习单元:《姥姥门前唱大戏》,包括有三个课题:
  “南腔北调——妙”:介绍了各地广泛流行的戏曲,有昆剧、越剧、豫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黄梅戏等,展示了这些剧种表演艺术家的剧照,并且引导学生知道自己家乡的地方戏。学唱用京剧西皮流水板表现现代生活的《煮面条》,引导学生尝试用同样的唱腔创编新词,表现自己的生活。欣赏了在剪纸、泥塑、年画、刺绣、农民画等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中的戏曲故事表现。
  “仓台七台——棒”:介绍戏曲音乐的“文场”、“武场”之分,了解所使用的乐器和承担的作用。欣赏民族管弦乐曲《京调》,学唱豫剧《花木兰》选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了解这段唱腔的主要伴奏乐器及特点,还展示了学生较少接触到的藏戏、傩戏的剧照。
  “长袖飘舞——神”:主要介绍了戏曲中的表演和服装样式,了解戏曲表演“虚拟性”的特点。再一次引导学生欣赏自己家乡的地方戏,并用自制的服装、道具进行表演。通过欣赏与戏曲形式有关的油画、拼贴画等,启发学生创作。
  这册教材还在《艺术家的故事》单元以“台上演好戏,台下做好人”为题,介绍了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展示了他所创造的曹操、鲁智深、廉颇、西门豹、鸠山等人物造型。引导学生学唱《红灯记》中的“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唱段。
  在教科版初中《艺术》教材中关于戏曲的学习有比较集中的三次:
  1.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艺术大世界》的第三课题“唱念做打传神情”
  主要学习目标:
  (1)在中学第一次的艺术课上就对民族艺术有所了解;
  (2)能初步欣赏戏曲“唱念做打”的综合表现形式;
  (3)了解(或会画)京剧脸谱。
  在这一课题中不要求学生会唱、会表演,主要是“初步”了解、欣赏。京歌《唱脸谱》是欣赏还是学唱,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来定,教材选此歌的目的是起引导作用,也考虑到发挥原音乐教师与美术教师的作用。
  2.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走近大师》的第一课题“京剧泰斗梅兰芳”
  主要学习目标:
  (1)了解梅兰芳(因为在世界戏剧艺术体系中,他代表了一大体系——“梅氏体系”,即中国戏剧体系);
  (2)从京剧的表演中(手眼身法步)认识动作造型的表现力;
  (3)学唱简单的京剧唱段。
  考虑到从易到难地学唱,教材选了现代京剧《沙家浜》智斗一场的片段,三个人物的唱段都主要是“流水板”,即1/4拍(个别句是“摇板”,可以只听不学),节奏清楚,很上口。又选了传统京剧《凤还巢》中的一段“流水板”,学生可以在比较中学唱。
  另外在所选的《沙家浜》片段中,人物包含了传统京剧的行当:“生”——刁德一,“旦”——阿庆嫂,“净”——胡传魁。在整场戏里也有“丑”,如“刁小三儿”。
   3.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走进戏曲》的第一课题“千古传唱品国粹”和第二课题“百花盛开催新芳”
  这一单元是整个初中艺术课程戏曲学习中的“重头戏”,要抓住一个“进”字、一个“品”字、一个“催”字。(最主要是“品”字)
  主要学习目标:
  (1)通过一出经典的传统京剧《秦香莲》,“品”出国粹的“味道”来。如剧情的文学性、剧词的诗歌性、唱腔的表现性、行当的角色性,等等。
  于是,教材中就有了如下的提示:叙述、改编包拯的故事、念诵剧词、学唱选段、分析行当角色,等等。(注:这里所选的是一段“快板”,仍然是1/4拍,只是比“流水板”加快了速度。后面的“散板”可以学唱,唱的时候不受固定的节拍限制,节奏速度比较自由。)
  (2)从京剧逐步走进其他地方剧种,了解认识家乡的戏剧;
  (3)简单了解中国古典戏剧的奠基人关汉卿;
  (4)思考传统戏剧在今天的作用与价值。
  总之,在基础教育中进行戏曲教学,是一项新的工作,也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事业。我们要立足实践,探索研究,争取理想的成果。

关键词

中音联智库

共享基金

中音联化蝶商学院

邻居儿童音乐学院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 示范区楼盘申请方式
  • 核心示范区学区房的服务政策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好房子
  • 中音联认证

    中音联指数

    社区指导师事务所

    中音联博览会

    CSMES Forum Mor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