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北京站
首页 > 资讯 > 省际 > 正文

北京信息:北京市石景山区以课程建设推进区域特色发展

编辑:csm351
2012-01-27

  特色课程彰显学校品牌

  “选对了时段,选对了环节,抓住了重点。”前不久,在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一处、北京市教育学会初中教育研究分会和石景山区教委联合主办的“走内涵提升之路 建初中课程特色”走进石景山区活动中,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对“走进首都特色初中校”系列活动给予了这样的评价。

  不同着力点的相同展示

  作为“走进”活动的第二站,石景山区教委选择了区域内不同发展模式的初中学校代表京源学校和古城中学进行展示,呈现了两所学校以课程为载体,在全面育人和办学特色建设中的思考与取得的经验。

  京源学校不仅进行了课程开发的交流,还展示了其独特的活动课堂和学科课堂。生态校园之《给锦鲤安个家——海洋馆赠鱼仪式》,国学课堂之《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诗词鉴赏》,语文课上的《学会道别——初三学生毕业赠言写作指导》,数学课的《创新思维——电影中的数学》,以及颇有针对性的音乐课《考前适合听什么样的音乐》等,都吸引了众多来自北京各区县的参会嘉宾的关注。

  在古城中学,欢迎参会嘉宾的首先是学校“楼梯艺术团”“花棍社团”“健美操社团”的精彩展示。孩子们在有限的空间里,展现了他们在自主选修课程中的无限收获。当天,古城中学还同时展示了五节研究课。其中,两节“教师的教师”的公开课更是格外受到追捧,地理特级教师王能智以“工作计划商讨——《认识自然》”为主题的学科教师培训课堂,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芦咏莉以“协作式班主任工作模式探究活动”为主题的班主任培训课堂都被听课的老师挤得水泄不通。

  两所学校办学的着力点与发展点不同,但都以创新的思路和积极的探索,构建了符合学校和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推进了内涵提升。

  石景山区现有初中学校16所,其中纯初中学校13所,完全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各1所。2005年北京市启动初中建设工程后,石景山区“软硬兼施”,促进了初中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据石景山区教委副主任于秀云介绍,目前,该区已初步建立初中学校现代学校制度框架,初中学校人民满意率逐年提升。2005年,该区明确提出了“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学有特长”十六字课程培养目标,使学校教育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幸福和一生发展。同时,实现了区域初中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初中优质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

  “建立优质和谐、精细发展、独具特色的区域教育体系,形成教育率先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新格局。”在主题发言中,于秀云这样描述未来五年石景山区教育发展的蓝图和规划。

  不同关注点的相同思考

  在观摩交流之后的点评环节,专家和领导们不仅诠释了初中教育及课程建设的内涵和意义,也对这种在展示交流中共同推进初中教育发展的模式给予认同。

  芦咏莉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初中阶段的“特殊性与重要性”进行了深入解读。她指出,初中学生在变化的过程中,虽然叛逆的背后会有“破坏”,但却也是“动力最强的阶段”,因此,解决好这一阶段学生的发展问题,对其一生的帮助都非常大。芦咏莉认为,初中教育要实现内涵提升,应该关注三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即初中阶段的育人目标、育人方式及评价的机制和实施。

  北京市教育学会初中教育研究分会理事长、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校长吴在总结活动的收获时,认为这两个学校皆把握了“正确的价值观、准确的切入口和符合实际的学生教育”,并且再一次强调了“给更多初中校以可借鉴、可操作的信心”的活动价值。

  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一处处长杨志成肯定了“走进”活动这个平台对区县、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展示、交流和调研作用,认为其是“共同推进工作的很好模式”。杨志成指出,内涵发展的三个着力点分别是课程、特色和教师队伍。其中,“课程是教育行为的重要载体,没有课程就没有教育”,杨志成希望各初中学校能以课程建设打造学校特色,用课程特色来展示学校的教育思想和品牌。他强调“教育的均衡发展落脚点应该落在课程上”,并最终通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学校的课程设置力、教师的课程发展力、学生的课程选择力这样的“四力”来实现。

  王定华认为这样的观摩交流,不仅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还体现了对学生全面发展、主动成长和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关注。“加强研究,把握规律性;因校制宜,体现针对性;开拓创新,具有引领性。”针对初中教育,王定华提出了这样三点希望。

  特别说明:本报记者将随同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一处和北京市教育学会初中教育研究分会,一同走进首都各区县的特色初中校,探访初中学校以质量为核心、以特色谋发展的实践和探索,并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学校展示

  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中学 点燃走向优质的“捻儿”

  “初中教育承担着引领初中学生走向阳光的任务。”在对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人格、身体、学业诸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后,古城中学校长曹彦彦对初中教育的价值进行了定位。她将引发学生、教师、学校自主发展的关键点比喻为“点捻儿”,并将工作重心放在“点燃”上,以此推动学校的优质均衡发展。

  “五策略”助力教师成长

  曹彦彦认为,普通中学的困境犹如一堆湿材,而“点捻儿”则要首先从点燃教师开始。在她看来,教学实践和教育质量,是教师前途和学校前途的契合点。教师教学实践的成败决定着学校的教育质量,学校教育质量的优劣又直接影响教师教学实践的顺畅与否。因而,学校发展的“捻儿”是“通过业务培训帮助教师提高教育能力和专业水平”。

  于是,古城中学依据教师学习的特点,确定了五个“点捻儿”策略。策略之一是“拓宽学术视野和教育视野”。于是,生物教师跟着中科院的专家学习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地理教师将跟随科学家登上帕米尔高原学习遥感技术,化学教研主任带领全体化学教师去参加国际化学年的开幕式……等等。紧随其后的第二大策略是唤起新需求,唤起进取的需求。在开阔的视野中,教师寻找到专业发展的生长点,产生了专业发展的新需求。如技术、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老师联手举办的“科技冬令营”就是一次精彩呈现。策略之三是把需求转化成任务,用任务驱动专业发展。在教研微循环中,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成为教研的核心任务,其中,新教师研究基本问题,青年骨干教师研究操作要点,核心骨干研究前沿问题——PCK(学科教学知识),各有侧重,却共同实现着实践中的提升。策略四是尊重教师原有经验,营造研讨、切磋、激励的氛围。学校实行教师工作室制度,教师把办公室搬进教室,和学生学习生活在一起;同一备课组的教师共同建设学科专业教室,将教学研究深入到每一天的每一节课中,有效促进了学科教研“微循环”。策略五是搭建平台,千方百计帮助教师体验成功。

  特色课程彰显学校品牌

  “选对了时段,选对了环节,抓住了重点。”前不久,在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一处、北京市教育学会初中教育研究分会和石景山区教委联合主办的“走内涵提升之路 建初中课程特色”走进石景山区活动中,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对“走进首都特色初中校”系列活动给予了这样的评价。

  不同着力点的相同展示

  作为“走进”活动的第二站,石景山区教委选择了区域内不同发展模式的初中学校代表京源学校和古城中学进行展示,呈现了两所学校以课程为载体,在全面育人和办学特色建设中的思考与取得的经验。

  京源学校不仅进行了课程开发的交流,还展示了其独特的活动课堂和学科课堂。生态校园之《给锦鲤安个家——海洋馆赠鱼仪式》,国学课堂之《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诗词鉴赏》,语文课上的《学会道别——初三学生毕业赠言写作指导》,数学课的《创新思维——电影中的数学》,以及颇有针对性的音乐课《考前适合听什么样的音乐》等,都吸引了众多来自北京各区县的参会嘉宾的关注。

  在古城中学,欢迎参会嘉宾的首先是学校“楼梯艺术团”“花棍社团”“健美操社团”的精彩展示。孩子们在有限的空间里,展现了他们在自主选修课程中的无限收获。当天,古城中学还同时展示了五节研究课。其中,两节“教师的教师”的公开课更是格外受到追捧,地理特级教师王能智以“工作计划商讨——《认识自然》”为主题的学科教师培训课堂,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芦咏莉以“协作式班主任工作模式探究活动”为主题的班主任培训课堂都被听课的老师挤得水泄不通。

  两所学校办学的着力点与发展点不同,但都以创新的思路和积极的探索,构建了符合学校和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推进了内涵提升。

  石景山区现有初中学校16所,其中纯初中学校13所,完全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各1所。2005年北京市启动初中建设工程后,石景山区“软硬兼施”,促进了初中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据石景山区教委副主任于秀云介绍,目前,该区已初步建立初中学校现代学校制度框架,初中学校人民满意率逐年提升。2005年,该区明确提出了“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学有特长”十六字课程培养目标,使学校教育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幸福和一生发展。同时,实现了区域初中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初中优质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

  “建立优质和谐、精细发展、独具特色的区域教育体系,形成教育率先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新格局。”在主题发言中,于秀云这样描述未来五年石景山区教育发展的蓝图和规划。

  不同关注点的相同思考

  在观摩交流之后的点评环节,专家和领导们不仅诠释了初中教育及课程建设的内涵和意义,也对这种在展示交流中共同推进初中教育发展的模式给予认同。

  芦咏莉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初中阶段的“特殊性与重要性”进行了深入解读。她指出,初中学生在变化的过程中,虽然叛逆的背后会有“破坏”,但却也是“动力最强的阶段”,因此,解决好这一阶段学生的发展问题,对其一生的帮助都非常大。芦咏莉认为,初中教育要实现内涵提升,应该关注三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即初中阶段的育人目标、育人方式及评价的机制和实施。

  北京市教育学会初中教育研究分会理事长、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校长吴在总结活动的收获时,认为这两个学校皆把握了“正确的价值观、准确的切入口和符合实际的学生教育”,并且再一次强调了“给更多初中校以可借鉴、可操作的信心”的活动价值。

  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一处处长杨志成肯定了“走进”活动这个平台对区县、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展示、交流和调研作用,认为其是“共同推进工作的很好模式”。杨志成指出,内涵发展的三个着力点分别是课程、特色和教师队伍。其中,“课程是教育行为的重要载体,没有课程就没有教育”,杨志成希望各初中学校能以课程建设打造学校特色,用课程特色来展示学校的教育思想和品牌。他强调“教育的均衡发展落脚点应该落在课程上”,并最终通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学校的课程设置力、教师的课程发展力、学生的课程选择力这样的“四力”来实现。

  王定华认为这样的观摩交流,不仅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还体现了对学生全面发展、主动成长和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关注。“加强研究,把握规律性;因校制宜,体现针对性;开拓创新,具有引领性。”针对初中教育,王定华提出了这样三点希望。

  特别说明:本报记者将随同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一处和北京市教育学会初中教育研究分会,一同走进首都各区县的特色初中校,探访初中学校以质量为核心、以特色谋发展的实践和探索,并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学校展示

  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中学 点燃走向优质的“捻儿”

  “初中教育承担着引领初中学生走向阳光的任务。”在对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人格、身体、学业诸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后,古城中学校长曹彦彦对初中教育的价值进行了定位。她将引发学生、教师、学校自主发展的关键点比喻为“点捻儿”,并将工作重心放在“点燃”上,以此推动学校的优质均衡发展。

  “五策略”助力教师成长

  曹彦彦认为,普通中学的困境犹如一堆湿材,而“点捻儿”则要首先从点燃教师开始。在她看来,教学实践和教育质量,是教师前途和学校前途的契合点。教师教学实践的成败决定着学校的教育质量,学校教育质量的优劣又直接影响教师教学实践的顺畅与否。因而,学校发展的“捻儿”是“通过业务培训帮助教师提高教育能力和专业水平”。

  于是,古城中学依据教师学习的特点,确定了五个“点捻儿”策略。策略之一是“拓宽学术视野和教育视野”。于是,生物教师跟着中科院的专家学习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地理教师将跟随科学家登上帕米尔高原学习遥感技术,化学教研主任带领全体化学教师去参加国际化学年的开幕式……等等。紧随其后的第二大策略是唤起新需求,唤起进取的需求。在开阔的视野中,教师寻找到专业发展的生长点,产生了专业发展的新需求。如技术、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老师联手举办的“科技冬令营”就是一次精彩呈现。策略之三是把需求转化成任务,用任务驱动专业发展。在教研微循环中,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成为教研的核心任务,其中,新教师研究基本问题,青年骨干教师研究操作要点,核心骨干研究前沿问题——PCK(学科教学知识),各有侧重,却共同实现着实践中的提升。策略四是尊重教师原有经验,营造研讨、切磋、激励的氛围。学校实行教师工作室制度,教师把办公室搬进教室,和学生学习生活在一起;同一备课组的教师共同建设学科专业教室,将教学研究深入到每一天的每一节课中,有效促进了学科教研“微循环”。策略五是搭建平台,千方百计帮助教师体验成功。

  全方位课程奠基幸福人生

  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古城中学实行小班化教学,每个班级都配备有三位专职班主任。学业班主任“点燃”学生头脑中的“火炬”,是“学生成长的领路人”;心理班主任用心倾听、陪伴成长,是“走进学生心里的贴心人”;体育班主任帮助每个学生养成适合自己的锻炼习惯,是“学生身体健康的指导者”。“三位班主任全方位关爱、关注每一位学生,共同为学生开启幸福之门。”这正是老师们所期待的。

  如今,在古城中学,“班主任”不仅仅是一个岗位,它已经演变成一种教育概念与教育情怀。音乐教师李月娇把自己当做楼梯艺术团的班主任,美术教师刚艳则聚集了热爱美术的孩子们,一起走进“古城艺墅”画室……“班主任”概念在古城中学教师团队中已经变成一种教育文化。

  系统的综合实践课程成为学生们汲取营养的广阔天地。学校开发了半日实践基地,让学生们在古城公园里上地理课,在雕塑公园里上作文课和户外外教课,在学校周围的马路边上生物课,在自行车馆里上体育课,在国家大剧院里上音乐课;学校开发了双休日实践基地,在门头沟区的沿河城和龙门涧都留下了师生们勘察的足迹,学生们在大山中学习地质,在河畔学习写生,在峡谷中背诵《少年中国说》,在山谷回声的陪伴下练习合唱;学校还开发了寒暑假实践基地,黄河壶口、黄帝陵、嘉峪关、敦煌,一路留下师生求索的足迹。

  为了帮助初中学生开发其身体、心理和思维中所蕴藏的潜能,学校成立了潜能开发中心。心理班主任们给学生进行多元智能测评,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生涯人物访谈,编制手指操开发左右脑,举办“我爱我”心理健康节等。

  “培养未来社会积极而负责的优秀公民”——基于这样的培养目标,曹彦彦希望用传统文化养化、用高雅情趣陶冶、用实践活动砺炼、用国际视野拓展,通过建设兼顾个人意义与社会意义的初中教育课程系统,为学生奠基完美而幸福的人生。

  北京市石景山区京源学校 建设“全面发展”的学校课程文化

  京源学校是一所集中学、小学、幼儿园于一体的实验性学校。学校将“为人的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而工作”作为办学的核心理念,将“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着力建设一所全面发展的学校。

  “学校课程的丰富程度决定了学校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充分程度,全面发展的学校即可以提供丰富课程的学校。”在校长白宏宽看来,学校要实现全面发展,一是教育对象要全面,二是教育内容要全面。而做到这两点,关键是建设丰富的学校课程。学校要以丰富的课程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选择性需要,让更多的学生学有特长,并能影响到今后的人生规划。

  建设“两轴一中心”的课程架构

  所谓两轴,即学校课程建设锁定在两个需要上,一是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需要,二是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要。白宏宽指出,“如果我们以人的发展需要为纵轴,以社会发展需要为横轴,两种需要的结合点就应是我们设置的课程。”因此,找准各种智能的最佳发展期,并设计出能有效促进此项智能发展的相关课程,就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研究的重点。

  白宏宽解释说,全面发展观下的学校课程建设,一方面是有效实施国家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是开设一批中、小、幼一体的特色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京源学校重点建设了五类课程:一是富于个性和特色鲜明的社团课程。学校坚持“以兴趣为核心,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原则,重点建设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校本课程和社团,如天文社团、开心园艺社团、生态校园社团、航海模型制作项目、定向越野活动项目。此外,还有经典阅读、诵读课程,艺术和个性化体育课程,多语种外语人才培养课程及完善和提升美术人才培养特色课程。

  所谓一个中心,即《京源环境》。白宏宽认为,目前,学校课程已经进入膨胀期,必须由课程开发转向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即课程的内涵发展,而课程内涵发展的依据是“同心圆结构”——即以家庭或学校为中心,向外延伸到社区、区域、中国、全球甚至太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是围绕人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学校课程设计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学校所处的区域和区位特征作为课程资源。《京源环境》正是学校希望构建的中心课程。白宏宽介绍说,这门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将在2至3年间完成设计开发,并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中。《京源环境》课程兼有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价值,实现了学校和自然的融合、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学校和社会的融合、学习和研究的融合。“这就是我们追求的课程文化即源文化。”白宏宽坚定地说。

  形成“榕树模式”的课程文化

  京源学校的课程文化被诠释为“榕树模式”。白宏宽将学校课程比作一棵榕树,以学校办学核心理念为根,以《京源环境(地理)》为主干,作为课程的魂,在树杈上长出各种各样的课程,这样的课程建设方法特点也很鲜明:独木成林、一脉相承,继承创新、拓展无限。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实现了“双肩挑两胜任”,即既能胜任常规教学,又能胜任带领学生开展实践和研究。从而将教师的“静态的堆栈型知识结构”改变为“发展的金字塔型知识结构”,实现教师专业“走出课本,走出实验室,走出校园,走向实践”的实践化和综合化发展。《京源学校教师专业成长十项工程》正是希望帮助教师以实践化打破教学的自我封闭,用综合化打破学科壁垒,即从室内到室外——建立实验场地,从校内到校外——构建实践基地。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变得“积极而又负责”。他们如同“榕树上的猴子”,有能力且积极主动地摘到、尝到、加工、吸收适合自己需要的不同树上的果子,而且能够用“研究历史的方法”学历史,用“研究环境的方法”学地理,像科学家一样研究和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实现了“由优质走向特色”的蜕变。京源学校不仅是石景山区人民满意学校,北京市“翱翔计划”和“雏鹰计划”基地学校,并且获得多项全国、市级荣誉。

  全方位课程奠基幸福人生

  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古城中学实行小班化教学,每个班级都配备有三位专职班主任。学业班主任“点燃”学生头脑中的“火炬”,是“学生成长的领路人”;心理班主任用心倾听、陪伴成长,是“走进学生心里的贴心人”;体育班主任帮助每个学生养成适合自己的锻炼习惯,是“学生身体健康的指导者”。“三位班主任全方位关爱、关注每一位学生,共同为学生开启幸福之门。”这正是老师们所期待的。

  如今,在古城中学,“班主任”不仅仅是一个岗位,它已经演变成一种教育概念与教育情怀。音乐教师李月娇把自己当做楼梯艺术团的班主任,美术教师刚艳则聚集了热爱美术的孩子们,一起走进“古城艺墅”画室……“班主任”概念在古城中学教师团队中已经变成一种教育文化。

  系统的综合实践课程成为学生们汲取营养的广阔天地。学校开发了半日实践基地,让学生们在古城公园里上地理课,在雕塑公园里上作文课和户外外教课,在学校周围的马路边上生物课,在自行车馆里上体育课,在国家大剧院里上音乐课;学校开发了双休日实践基地,在门头沟区的沿河城和龙门涧都留下了师生们勘察的足迹,学生们在大山中学习地质,在河畔学习写生,在峡谷中背诵《少年中国说》,在山谷回声的陪伴下练习合唱;学校还开发了寒暑假实践基地,黄河壶口、黄帝陵、嘉峪关、敦煌,一路留下师生求索的足迹。

  为了帮助初中学生开发其身体、心理和思维中所蕴藏的潜能,学校成立了潜能开发中心。心理班主任们给学生进行多元智能测评,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生涯人物访谈,编制手指操开发左右脑,举办“我爱我”心理健康节等。

  “培养未来社会积极而负责的优秀公民”——基于这样的培养目标,曹彦彦希望用传统文化养化、用高雅情趣陶冶、用实践活动砺炼、用国际视野拓展,通过建设兼顾个人意义与社会意义的初中教育课程系统,为学生奠基完美而幸福的人生。

  北京市石景山区京源学校 建设“全面发展”的学校课程文化

  京源学校是一所集中学、小学、幼儿园于一体的实验性学校。学校将“为人的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而工作”作为办学的核心理念,将“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着力建设一所全面发展的学校。

  “学校课程的丰富程度决定了学校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充分程度,全面发展的学校即可以提供丰富课程的学校。”在校长白宏宽看来,学校要实现全面发展,一是教育对象要全面,二是教育内容要全面。而做到这两点,关键是建设丰富的学校课程。学校要以丰富的课程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选择性需要,让更多的学生学有特长,并能影响到今后的人生规划。

  建设“两轴一中心”的课程架构

  所谓两轴,即学校课程建设锁定在两个需要上,一是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需要,二是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要。白宏宽指出,“如果我们以人的发展需要为纵轴,以社会发展需要为横轴,两种需要的结合点就应是我们设置的课程。”因此,找准各种智能的最佳发展期,并设计出能有效促进此项智能发展的相关课程,就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研究的重点。

  白宏宽解释说,全面发展观下的学校课程建设,一方面是有效实施国家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是开设一批中、小、幼一体的特色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京源学校重点建设了五类课程:一是富于个性和特色鲜明的社团课程。学校坚持“以兴趣为核心,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原则,重点建设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校本课程和社团,如天文社团、开心园艺社团、生态校园社团、航海模型制作项目、定向越野活动项目。此外,还有经典阅读、诵读课程,艺术和个性化体育课程,多语种外语人才培养课程及完善和提升美术人才培养特色课程。

  所谓一个中心,即《京源环境》。白宏宽认为,目前,学校课程已经进入膨胀期,必须由课程开发转向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即课程的内涵发展,而课程内涵发展的依据是“同心圆结构”——即以家庭或学校为中心,向外延伸到社区、区域、中国、全球甚至太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是围绕人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学校课程设计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学校所处的区域和区位特征作为课程资源。《京源环境》正是学校希望构建的中心课程。白宏宽介绍说,这门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将在2至3年间完成设计开发,并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中。《京源环境》课程兼有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价值,实现了学校和自然的融合、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学校和社会的融合、学习和研究的融合。“这就是我们追求的课程文化即源文化。”白宏宽坚定地说。

  形成“榕树模式”的课程文化

  京源学校的课程文化被诠释为“榕树模式”。白宏宽将学校课程比作一棵榕树,以学校办学核心理念为根,以《京源环境(地理)》为主干,作为课程的魂,在树杈上长出各种各样的课程,这样的课程建设方法特点也很鲜明:独木成林、一脉相承,继承创新、拓展无限。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实现了“双肩挑两胜任”,即既能胜任常规教学,又能胜任带领学生开展实践和研究。从而将教师的“静态的堆栈型知识结构”改变为“发展的金字塔型知识结构”,实现教师专业“走出课本,走出实验室,走出校园,走向实践”的实践化和综合化发展。《京源学校教师专业成长十项工程》正是希望帮助教师以实践化打破教学的自我封闭,用综合化打破学科壁垒,即从室内到室外——建立实验场地,从校内到校外——构建实践基地。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变得“积极而又负责”。他们如同“榕树上的猴子”,有能力且积极主动地摘到、尝到、加工、吸收适合自己需要的不同树上的果子,而且能够用“研究历史的方法”学历史,用“研究环境的方法”学地理,像科学家一样研究和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实现了“由优质走向特色”的蜕变。京源学校不仅是石景山区人民满意学校,北京市“翱翔计划”和“雏鹰计划”基地学校,并且获得多项全国、市级荣誉。

关键词

中音联智库

共享基金

中音联化蝶商学院

邻居儿童音乐学院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 示范区楼盘申请方式
  • 核心示范区学区房的服务政策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好房子
  • 中音联认证

    中音联指数

    社区指导师事务所

    中音联博览会

    CSMES Forum Mor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