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北京站
首页 > 资讯 > 国际 > 正文

瑞士小学的音乐教学活动

编辑:csm351
2010-04-18

  一、学习当指挥――培养集中注意、灵敏反应能力

  1.教师和学生们围坐成一个圆圈。教师出示手势,学生做相应的动作。例如,教师手抚地板――学生拍击地板;教师双臂平伸向前――学生拍手;教师双手放在腿上――学生停止动作;教师高举手臂――学生叩齿;教师握拳、大指向下――学生捻指;教师用手臂做波浪型动作――学生做同样的动作,并发出“哇呜……哇呜……”的声音;教师握拳、使手臂上下运动――学生做同样的动作,并发出“嘟、嘟、嘟、嘟”的声音,等等。活动中,先练习分解动作,再练习做连贯的、不断变化的动作。

  2.活动中可以结合运用双手臂和单手臂的变化,启发学生发现和练习强、弱的力度变化。

  3.让学生轮流当指挥,代替教师的位置,以练习做指挥来培养孩子们的组织、领导能力,发挥独创精神,锻炼学生敏锐反应、敢于表现的本领。

  4.学生可以分为两组,分别按照教师两手的不同手势做动作,完成两个声部的活动。

  这项活动的目的是训练学生集中注意及敏捷的反应。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能力,由教师自行设计动作形式和动作的数量。注意要在一段学习时间内,教师的手势和学生的动作要相对固定,不要随意改变。

  二、拍纸球――体验不同速度的稳定律动

  使用一种可以吹气也可以折叠的纸球,听着音乐,有规律地向空中托起、拍击,练习表现稳定的律动。正式活动前可先不使用球,让学生练习想象空中有球的拍击动作。

  1.教师选用中速、节拍鲜明的音乐,让学生跟着音乐的节拍击球(确切地说是向上拍击)。再变化为选用二拍子、三拍子的较快速的音乐,学生练习一小节一个拍球的律动。第一种律动只须手和球一起动作,一拍一击。第二种律动须使球拍得更高、身体动作的幅度加大。这体现了时间、空间、能量的关系:一小节一击所占的时间长了,球要拍得高、付出的能量大,就使球占的空间位置和人体的空间动作都大了。

  2.再进行两人一组的对拍。按照音乐的分句交换着拍击。这时学生可能并没有学习过音乐分句的概念,教师也不必讲“按照分句交换”,只须让学生去感觉。教师可以在音乐的分句之间发出一个“打舌”的声音,或做一个“交换”的手势,让学生把球“拍”给他的同伴。这样的活动做多了,学生会自然地、逐渐地体会到应该在什么时候交换拍击。这体现了在使学生建立理论概念之前,先要有实际体验的原则。

  3.两个人一组做不同的拍击动作。其中的一人采用一拍一击的形式(按四分音符时值,“走”的速度击球)。另一人采用一拍击两次球的形式(按八分音符时值,“跑步”的速度击球)。在听到教师的信号(拍手或其他)后,两人立即交换动作。这是在练习稳定律动的同时训练集中注意和快速反应。

  三、听音乐中的律动参与

  在音乐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听音乐的习惯、能力,如何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到听音乐的活动中,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和教学任务。

  每个人每天都会听到很多音乐,但实际上往往是被动地听,常常只是“听”,而没有“听见”。人们在被动地听音乐时可能记住的只是音乐中最明显的部分。要让人们听出乐曲中更多的声音,听出它的材料发展和结构,是很不容易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锻炼、实践。

  以下几个活动都是培养学生听音乐时更好地感受音乐的情感、风格,分辨出主要旋律和更多的其他声部,并以身体律动和发声即兴地跟随音乐的情感、表现音乐的结构。这些活动既是锻炼学生全神贯注地听音乐、倾注情感去理解、表现音乐,也是即兴的创造性活动,是学习音乐结构、学习和声等内容的先期体验。因为高度发展的听觉是一切音乐学习的基础。

  1.欣赏乐曲《非洲鼓》。这是非洲的一种民间音乐,它的形式是从一件鼓的敲击开始,持续一种固定的节奏型,然后逐段地增加进新的乐器和新的固定节奏型,直至增加到很多种打击乐器的合奏。

  教师播放过这首乐曲之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属于什么风格的音乐等等。这样的讨论通常能够引发学生们的兴趣,纷纷发表自己的想象和理解,有的说:“像非洲鼓”;有的说:“像印地安鼓”;“是其他民族的音乐”;“使用的乐器多得数也数不过来”等等。

  教师组织学生再听音乐。把学生分为五组,各组分别采用拍手、踏脚、轻击不同的打击乐器等形式,跟随着音乐中逐渐进来的声部拍击,先跟随到五种乐器为止。随着音乐中乐器逐件的增加,学生模仿的声部也逐渐加进来。教师要求学生跟上音乐的节奏,学生各组之间的音色不同,但各组内的节奏应该统一。

  这项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听到音乐中的各种节奏,锻炼他们在周围环境有其他的声音时,仍然能够长时间地保持住自己的节奏的能力,也能够使学生接触到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音乐。学生们只有通过广泛接触不同风格的音乐,才能够培养对世界音乐文化的兴趣、培养开放的文化观念。

  2.欣赏一首即兴创作的大提琴乐曲。形式是先由一个人用人声模拟乐器发出一个固定音型的声音。之后,加进另一个人声模拟乐器的平行声部,使这个固定音型成为了二声部,再加进打击乐器,在这个背景上出现大提琴曲折婉转的抒情旋律。音乐中,固定持续的声部始终不断,大提琴的旋律时断时续。听这首乐曲的目的也是让学生听到不断加进来的声部,并且通过体态律动感受、“展示”音乐的表现。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听到了多少声部之后,进一步讨论音乐的形象表现。有的学生说,音乐给他的印象好像是蛇在跳舞,它一会儿蜿蜒舞动,一会儿又缩了回去,好像在等待着什么……。

  教师组织大家按照这个想法跟着音乐来表演。有的学生模拟人声背景的声部,做出他们想象的动作;有的学生模拟打击乐器;另外让两个学生随着“蛇舞一样的旋律”即兴表演。通过表演,可以使学生不但听到而且“看到”了音乐的各个不同部分,它们不同的声音形态和表现形态。这样的活动增加了学生们听音乐的兴趣。在即兴的活动中学生们能够自然地投入音乐、自由发挥,培养了他们理解、表现音乐的欲望和能力。

  3.以体态律动参与欣赏复调性音乐作品。教师播放两位著名音乐家(一位大提琴演奏家、一位歌唱家)运用乐器和人声做复调音乐即兴表演的实况录音。人声用哼唱模拟乐器,还配合有另一个低音提琴的拨弦做伴奏声部,采用巴洛克音乐风格。

  教师播放音乐后启发学生讨论从作品中听到的什么?人声和大提琴声部是什么关系?学生们通过听觉判断认为人声和大提琴都有旋律,它们有时像两个人的“对话”,一问一答;有时又像是两个人在同时“讲话”……。教师把学生分为两人一组,听着音乐,一个人扮演人声的声部,另一个人扮演大提琴的声部,跟着音乐的运动做自由即兴表演,用身体表现出对音乐的理解。

  学生在律动中,紧紧跟随音乐的表现。当一个声部单独出现时,另一个声部表演的学生的动作就停止、等待;声部之间是模仿的关系时,学生的动作也是模仿的;两个声部交织在一起时,两个学生的动作也互相关照、协调配合。他们必须始终跟随着旋律线的起伏、力度的变化、旋律音型的特点等,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律动,努力做出更符合音乐的表现。这样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听力和对音乐的理解力。

关键词

中音联智库

共享基金

中音联化蝶商学院

邻居儿童音乐学院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 示范区楼盘申请方式
  • 核心示范区学区房的服务政策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好房子
  • 中音联认证

    中音联指数

    社区指导师事务所

    中音联博览会

    CSMES Forum Mor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