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北京站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正文

我这一辈子:一位乡村教师的自述

编辑:csm351
2009-08-24



龙承松与学生做游戏




龙承松带学生行走在山路上


  ■通讯员 田亚君 中国教育报记者 李伦娥采访整理
  我叫龙承松,湖南湘西保靖县择坝界村小一名普通的教师,从18岁全村的老少爷们敲锣打鼓把我送进这所学校起,34年了,我就一直在这个乡里打转转,从来没离开过,除了中间要民师转正拿文凭。
  34年了,过去的事好像就发生在昨天一样,点点滴滴,怎么也忘不了呢!
  一件苦尽甘来的事:劝学垫费
  我的家乡在湘西州保靖县一个叫择坝界的地方,那是个至今还未通公路、村民们一年四季围着瘦田薄土转,以秋收多打几挑谷子、多挖几挑红苕而引以为荣的土家小山村。1975年6月,我从保靖县葫芦二中高中毕业。那年9月,村里从20多里外的马路寨请了20多年的民办教师因年岁太大教不了书了,村里又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七八十个学生的村小学堂面临着停办的难关。村民们你看我、我看你,最后把目光停在我这个村里唯一的高中生身上,大家希望我能捡起老先生那根用了20多年的教鞭。村里以拿队里最高工分外加一个月5块钱的待遇,敲锣打鼓把我送上村口那建在老茶场边八面来风的学堂。这是一个由择坝界村小分下来的一人一校的教学延伸点,我的教书生涯就在那里开始了。
  山里的学生求学很艰苦,他们一年四季打赤脚不说,甚至连笔和本子也买不起,更不要说交学杂费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学校贫困学生多,需要救助的面大。作为学校唯一的代课老师,我和所有在农村工作的一线老师一样,除了要教好书育好人外,还要自觉担负起“劝学”的责任。
  学校所在的涂乍乡山大沟深,土地贫瘠,村村寨寨如同残局盘上的棋子,散落在大山深处。择坝界小学服务涂乍乡经济最落后的择坝、小寨、卡巴虎、所夫、业夫、车巴舞、让落7个自然寨的孩子,到学校周围哪个村,往返一趟都至少要走10公里陡峭的山路。1987年春季开学,全校214名学生到3月1日才报名注册162个人,而前来报名的162人中,又有百把个学生学杂费分文没交。作为一校之长和土生土长的山里人,我望着空荡荡的教室心里不是滋味,孩子们的前途不能因为交不起学杂费给断送掉了。我赶紧把学校另外3个老师召集起来,兵分四路,顶着连日的细雨飞雪,踏着泥泞的山路,翻山越岭走遍了学校周围10多公里内的每个村组,见到了所有学生的家长,用减、缓、免等多种方式,苦口婆心把学生一一劝进了学堂。
  因为贫困,学生失学的“戏”常常是一演再演。要翻五个山头、爬两道陡坡才能到达的卡巴虎,与葫芦镇麻阳交界,是我和同事最牵挂的村寨,也是路最难走的村寨。一村人围着山高水寒的簸箕大的两丘田过日子,一无特色产业,二无经济来源,学生失学是无可奈何的事情。1990年5月24日,教室里突然空出龙先枣姊妹的位置。晚饭后,我独自一人去了卡巴虎。到了龙先枣的家,家长却不理不睬,我怄了一肚子气,只好往回赶。在回家的途中火把熄了,又突然下起了大雨,我没带任何雨具,弯来拐去地走在四野无人的漆黑山路上,我深一脚浅一脚地摸索了半夜才到家,两只手都被路边的野草划了一道道深深的口子。第二天,我硬着头皮又去了龙先枣的家,磨破了嘴皮总算把姊妹俩都劝回了学校。
  30多年来,我打着火把从东寨跑西寨,从界上跑坡脚,足迹踏遍了这里的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在山里做家访,摸底子,搞劝学。有的家长不高兴:“又来收学杂费了,不是说猪儿卖了再交吗?”有的家长反感:“哼,催书钱像催他命样的。”也有的家长老远见老师干脆绕道走,或见老师来上门,水都不让喝一口不说,还“哐当”一声故意把门拴得铁紧,等你脚杆站直站麻,一边拍板壁,一边说好话,家长也许才会把门打开。为了保证学生“一个都不能少”,每学期一开学,老师们就要披星戴月,打着火把和电筒去学生家里做工作,有时去一趟不行还得去两趟。
  1986年和1988年,我的两个儿子相继出生,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两个娃儿,家庭本就不宽裕的我因为替学生垫学杂费而感到力不从心。那年头,犁田种地帮不上忙,妻子想得通;但到涂乍场上称了两斤面,买了斤酱油,再也拿不出一角钱买两根冰棒给哭闹的儿子,妻子很恼火。1992年秋,迟迟没发的工资到放寒假一算账,扣除担保的学杂费,结果还倒欠学区200多块钱。不到半个月就过年了,担保的学杂费又收不回,时值年关,兑现不了给孩子买新衣服的事,两手空空回家的我在家人面前流下了委屈的泪水。



龙承松与学生做游戏




龙承松带学生行走在山路上


  ■通讯员 田亚君 中国教育报记者 李伦娥采访整理
  我叫龙承松,湖南湘西保靖县择坝界村小一名普通的教师,从18岁全村的老少爷们敲锣打鼓把我送进这所学校起,34年了,我就一直在这个乡里打转转,从来没离开过,除了中间要民师转正拿文凭。
  34年了,过去的事好像就发生在昨天一样,点点滴滴,怎么也忘不了呢!
  一件苦尽甘来的事:劝学垫费
  我的家乡在湘西州保靖县一个叫择坝界的地方,那是个至今还未通公路、村民们一年四季围着瘦田薄土转,以秋收多打几挑谷子、多挖几挑红苕而引以为荣的土家小山村。1975年6月,我从保靖县葫芦二中高中毕业。那年9月,村里从20多里外的马路寨请了20多年的民办教师因年岁太大教不了书了,村里又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七八十个学生的村小学堂面临着停办的难关。村民们你看我、我看你,最后把目光停在我这个村里唯一的高中生身上,大家希望我能捡起老先生那根用了20多年的教鞭。村里以拿队里最高工分外加一个月5块钱的待遇,敲锣打鼓把我送上村口那建在老茶场边八面来风的学堂。这是一个由择坝界村小分下来的一人一校的教学延伸点,我的教书生涯就在那里开始了。
  山里的学生求学很艰苦,他们一年四季打赤脚不说,甚至连笔和本子也买不起,更不要说交学杂费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学校贫困学生多,需要救助的面大。作为学校唯一的代课老师,我和所有在农村工作的一线老师一样,除了要教好书育好人外,还要自觉担负起“劝学”的责任。
  学校所在的涂乍乡山大沟深,土地贫瘠,村村寨寨如同残局盘上的棋子,散落在大山深处。择坝界小学服务涂乍乡经济最落后的择坝、小寨、卡巴虎、所夫、业夫、车巴舞、让落7个自然寨的孩子,到学校周围哪个村,往返一趟都至少要走10公里陡峭的山路。1987年春季开学,全校214名学生到3月1日才报名注册162个人,而前来报名的162人中,又有百把个学生学杂费分文没交。作为一校之长和土生土长的山里人,我望着空荡荡的教室心里不是滋味,孩子们的前途不能因为交不起学杂费给断送掉了。我赶紧把学校另外3个老师召集起来,兵分四路,顶着连日的细雨飞雪,踏着泥泞的山路,翻山越岭走遍了学校周围10多公里内的每个村组,见到了所有学生的家长,用减、缓、免等多种方式,苦口婆心把学生一一劝进了学堂。
  因为贫困,学生失学的“戏”常常是一演再演。要翻五个山头、爬两道陡坡才能到达的卡巴虎,与葫芦镇麻阳交界,是我和同事最牵挂的村寨,也是路最难走的村寨。一村人围着山高水寒的簸箕大的两丘田过日子,一无特色产业,二无经济来源,学生失学是无可奈何的事情。1990年5月24日,教室里突然空出龙先枣姊妹的位置。晚饭后,我独自一人去了卡巴虎。到了龙先枣的家,家长却不理不睬,我怄了一肚子气,只好往回赶。在回家的途中火把熄了,又突然下起了大雨,我没带任何雨具,弯来拐去地走在四野无人的漆黑山路上,我深一脚浅一脚地摸索了半夜才到家,两只手都被路边的野草划了一道道深深的口子。第二天,我硬着头皮又去了龙先枣的家,磨破了嘴皮总算把姊妹俩都劝回了学校。
  30多年来,我打着火把从东寨跑西寨,从界上跑坡脚,足迹踏遍了这里的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在山里做家访,摸底子,搞劝学。有的家长不高兴:“又来收学杂费了,不是说猪儿卖了再交吗?”有的家长反感:“哼,催书钱像催他命样的。”也有的家长老远见老师干脆绕道走,或见老师来上门,水都不让喝一口不说,还“哐当”一声故意把门拴得铁紧,等你脚杆站直站麻,一边拍板壁,一边说好话,家长也许才会把门打开。为了保证学生“一个都不能少”,每学期一开学,老师们就要披星戴月,打着火把和电筒去学生家里做工作,有时去一趟不行还得去两趟。
  1986年和1988年,我的两个儿子相继出生,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两个娃儿,家庭本就不宽裕的我因为替学生垫学杂费而感到力不从心。那年头,犁田种地帮不上忙,妻子想得通;但到涂乍场上称了两斤面,买了斤酱油,再也拿不出一角钱买两根冰棒给哭闹的儿子,妻子很恼火。1992年秋,迟迟没发的工资到放寒假一算账,扣除担保的学杂费,结果还倒欠学区200多块钱。不到半个月就过年了,担保的学杂费又收不回,时值年关,兑现不了给孩子买新衣服的事,两手空空回家的我在家人面前流下了委屈的泪水。
  从“普六”扫盲到“普九”达标再到“两基”攻坚,大大小小的标语我一笔一画写了30年,而且每次满田坎满土坎、村道路口到处都是,有的标语还“爬”到坡头,到了山腰。有时为把标语写在显眼处,我就先用柴刀砍草,再用锄铲把草皮铲掉,调好石灰浆子,然后用稻草把一笔一画地写上去。2006年,农民盼来了福音,我高高兴兴地把“农民种田不交税,娃子上学不交费”这条标语刷在村头墙上。新义务教育法修订实施后,全面启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实现了农村教育由“农民办”到“政府办”的历史性转变。“两免一补”让我们这些农村老师一下子轻闲了好多,现在一到开学,报名只要半天时间,学生就到齐了,上学第一天就能按课表开课。从“请不来”到“不用请”,孩子们上学的积极性高了,家长们送孩子上学的积极性也高了。再没听说哪个学生的家长把子女“压”在家里,等老大毕业了,再让老二念书的害羞事。老师不必再把精力花在劝学上了,备课、上课、钻研教材、管理学生,我们可以一门心思教书了。
  一封冒冒失失的信:“化缘”修校
  我刚到择坝界村小教学延伸点时,学校是队里出工出力建的茶场用房。用坡头坡尾的野竹子稀稀拉拉地一围,割几挑茅草一盖了事。光线暗淡,条件艰苦,桌凳是学生自己从家里搬来的,开学带来,放假拿走。每年我都要给大雨大漏、小雨小漏的草棚教室添几大挑草,勉强维持着山里的教学。
  1987年9月,应上级要求教学延伸点撤并入择坝村小,教室是地主留下来的4间木制结构老房子,比起草棚学堂条件算是好多了。两亩多的草坪操场和两个松松垮垮的木制篮球架,让孩子们乐翻了天。但作为一校之长的我,开始着手学校的发展,想通过抓内部管理来赢得领导的关注,争取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的资格。经过全体教师的努力,学校创下了连续3年所有年级统考在学区同年级中排名第一的好成绩。县里把村小教育教学现场会开到了学校,并发起了向择坝界学堂学习的决定。1990年9月因转正学习,我离开了择坝界小学,但改善学校的梦想没有熄灭,想法一直在脑壳里打转。1991年9月转正实习,学区老领导把我安置在择坝界脚下人去人怕的尧洞片完小,后因工作需要在那里连续干了8年,直到1999年9月才回到择坝界小学。
  尧洞小学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破庙改成的老学堂。墙壁倾斜、裂缝,墙面岩石裸露、千疮百孔,地面坑坑洼洼,条件极为简陋。1992年,县里掀起集资建校的高潮,连续3年,采取国家补一点、乡镇筹一点、群众献一点、学校勤工俭学聚一点“四条腿”走路的办法,改造薄弱学校,但效果不好。本村的人捐不出来,上面的钱又不到位,学校搭不了这趟车,吃不到政策的饭。1995年县里再次发起集资建校的号召,但仍没有多大起色。学校无教室,无寝室,无篮球场,没有的东西太多了。而山外不少学校已修得亮亮堂堂、漂漂亮亮了。
  想大干一番事业的我写了一份请求解决尧洞小学教学楼条件的报告,也不晓得吃了啥子冲药,我居然冒冒失失地用快件将这封信投向了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希望奇迹出现。没想到这一招还真灵,古道热肠的省人民银行行长亲自批示,并带来一路人马实地考察,一口气划拨了13.5万元建校款。我请来了工程队,挑土、挖泥、抬料,顶烈日,冒酷暑,建学堂。后来,我在不通公路的地方想办法建校的热情感动了香港同胞,他们又送来了9万元爱心款,学校终于改头换面,成了大山里最气派漂亮的房子。因为这件事,我获得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全国希望工程园丁奖”,还被州里记三等功一次。现在国家政策好了,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向农村,修房子,买电脑,农村学校也走上了现代化的路子,再不用校长们跑上跑下到处“化缘”了。
  一次难忘的求学经历:民师转正
  当民办教师难,主要是两难,一是生活难,二是转正难。虽然从1985年开始上面有了转正政策,但一年才转三四十个人,要转正除了自己有厚实的底子外,还要看有没有运气。
  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山里人,与外界接触又少,见不到几个体面的人,机会等了几年迟迟未来,但转正改变命运的信念一直支撑着我。在看不到希望的那些年里,我把读书时的教材、教书时的资料,还有一些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书统统找来,白天安心教书,晚上我在呛人的枞膏油灯下发愤苦读,老老实实当了一回挑“灯”夜读的学生,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默默地努力着。
  机会总属于那些时时刻刻准备着的人。1990年4月,我这个一年要烧几大挑枞膏油的书生,经过学校、县里两次严格的考试,拿到了意味着命运转变的通知书,同年9月,我放下拿了15年的教鞭,跨进了吉首民族师范学校的大门。
  可以说在民师读书的日子,是我人生中最快乐,也最刻骨铭心的日子。从学生到老师,又从老师到学生,我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跑琴房,进画室,流连于图书馆……除了上课,我的课余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学校每月有20多块钱的生活补助,其他开支和几百块的学费,全靠我妻子和老父老母种田犁地卖粮食,打草喂猪卖猪娃及假期里自己砍野竹子编筛子挑到涂乍、水银、水田河等乡场上卖,一点一点凑起来。手头紧巴巴的我,上学期间没吃过一餐肉,菜基本上是从家里带的酸菜;也没坐过一趟车,全是跋山涉水穿老寨,过堂朗,进默戎,再沿古丈跑吉首的老车路到学校。一趟下来要翻一座又一座山,过一条又一条河,花上八九个钟头。
  1991年农忙插秧,妻子多年的老病又犯了,栽倒在秧田里。为照顾妻子,我两个星期得回一趟家。那时还没有双休日,学校抓得紧,星期六还要上半天课,所以每次回去都是半夜才到家。第二天,搞半天生产,把牛粪、大粪挑上坡,来不及休息,又得带着书本和酸菜、红苕等往学校赶。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我,碰上雨雪天气常常是连滚带爬,弄得满身泥水。但是我的功课从没落下半点。1991年6月实习期满,我以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拿到了中师毕业文凭,学校领导还给我戴了大红花,发了“三好学生”的奖状,我心里美滋滋的。
  随后两三年里,教育系统又推出了“五五四”工程,这从某种程度上给我们老师立了个标杆,让我们不断反省,不断超越,不断完善。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各项工作越来越规范,教育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县里对我们进行了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简笔画即“三字两话(画)”的特别训练,通过集训,我还拿到了教师基本功合格证,取得了电脑高级培训证书和学历提高的大专文凭。
  一座崭新的学校:村小将被改造
  离县城40多公里,离乡政府也有20多公里,去年学校才修通了“毛毛路”,就是你们城里人说的“简易公路”。从县城出发要翻两座山过两条河,那条绿绿河还要摆渡,另外一条河下雨一涨水就没法过去了。30多年来,我就一直在这样的地方工作,当然想过到城市去,但如果大家都离开,这偏远乡村里的娃儿们怎么办?如果连我自己都不愿意呆在家乡,别人有谁肯来?
  我今年55岁,马上就要退休了,乡村教师这辈子就要画上句号了。现在,许多漂亮的寄宿制学校建起来了,我的学生也由100多人减为现在的22人,由4个年级减为两个年级,老师由3人减为我一个。学生少了,教书却不能马虎。我将娃儿们分成两间教室,将教室中间的板壁拆掉一截,这样,两个年级的娃儿我都能照顾到。
  本来我以为,我就要守着这4间破平房退休了,没想到我们要建教育强省,保靖这个当年在全省最后实现“普初”的国贫县,也要建设教育强县,这一切的结果是我们学校直接受益——今年被县里划进村级小学改造的范围。我高兴啊,没想到快退休了,还能看到新学校!
  学校背靠的这座山,叫云峰山,当地人都说:“云峰山,离天只有三尺三。”当地人喜欢把云峰山叫做择坝界。
  如今,每天清晨,当茫茫的大雾还没有散去,我就在择坝界上领着22个山雀般欢笑的孩子上学;日头搁在对面山梁的时候,我才领着孩子一路撒着欢踏上回家的路,我们常常眯缝着眼欣赏被余晖染成金色的群山。那时,我总会给孩子们讲述“夸父追日”的故事。在海拔1000多米的择坝界,这样的故事我已经讲了30多年,但每次讲都会赢得孩子们热烈的掌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孩子们需要,只要我们的教育需要,我愿意在这高高的山脊上,一辈子接送娃儿们去学校,一辈子给娃儿们讲“夸父追日”的故事。 (本文配图田亚君)
                               《中国教育报》2009年8月21日第3版

  从“普六”扫盲到“普九”达标再到“两基”攻坚,大大小小的标语我一笔一画写了30年,而且每次满田坎满土坎、村道路口到处都是,有的标语还“爬”到坡头,到了山腰。有时为把标语写在显眼处,我就先用柴刀砍草,再用锄铲把草皮铲掉,调好石灰浆子,然后用稻草把一笔一画地写上去。2006年,农民盼来了福音,我高高兴兴地把“农民种田不交税,娃子上学不交费”这条标语刷在村头墙上。新义务教育法修订实施后,全面启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实现了农村教育由“农民办”到“政府办”的历史性转变。“两免一补”让我们这些农村老师一下子轻闲了好多,现在一到开学,报名只要半天时间,学生就到齐了,上学第一天就能按课表开课。从“请不来”到“不用请”,孩子们上学的积极性高了,家长们送孩子上学的积极性也高了。再没听说哪个学生的家长把子女“压”在家里,等老大毕业了,再让老二念书的害羞事。老师不必再把精力花在劝学上了,备课、上课、钻研教材、管理学生,我们可以一门心思教书了。
  一封冒冒失失的信:“化缘”修校
  我刚到择坝界村小教学延伸点时,学校是队里出工出力建的茶场用房。用坡头坡尾的野竹子稀稀拉拉地一围,割几挑茅草一盖了事。光线暗淡,条件艰苦,桌凳是学生自己从家里搬来的,开学带来,放假拿走。每年我都要给大雨大漏、小雨小漏的草棚教室添几大挑草,勉强维持着山里的教学。
  1987年9月,应上级要求教学延伸点撤并入择坝村小,教室是地主留下来的4间木制结构老房子,比起草棚学堂条件算是好多了。两亩多的草坪操场和两个松松垮垮的木制篮球架,让孩子们乐翻了天。但作为一校之长的我,开始着手学校的发展,想通过抓内部管理来赢得领导的关注,争取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的资格。经过全体教师的努力,学校创下了连续3年所有年级统考在学区同年级中排名第一的好成绩。县里把村小教育教学现场会开到了学校,并发起了向择坝界学堂学习的决定。1990年9月因转正学习,我离开了择坝界小学,但改善学校的梦想没有熄灭,想法一直在脑壳里打转。1991年9月转正实习,学区老领导把我安置在择坝界脚下人去人怕的尧洞片完小,后因工作需要在那里连续干了8年,直到1999年9月才回到择坝界小学。
  尧洞小学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破庙改成的老学堂。墙壁倾斜、裂缝,墙面岩石裸露、千疮百孔,地面坑坑洼洼,条件极为简陋。1992年,县里掀起集资建校的高潮,连续3年,采取国家补一点、乡镇筹一点、群众献一点、学校勤工俭学聚一点“四条腿”走路的办法,改造薄弱学校,但效果不好。本村的人捐不出来,上面的钱又不到位,学校搭不了这趟车,吃不到政策的饭。1995年县里再次发起集资建校的号召,但仍没有多大起色。学校无教室,无寝室,无篮球场,没有的东西太多了。而山外不少学校已修得亮亮堂堂、漂漂亮亮了。
  想大干一番事业的我写了一份请求解决尧洞小学教学楼条件的报告,也不晓得吃了啥子冲药,我居然冒冒失失地用快件将这封信投向了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希望奇迹出现。没想到这一招还真灵,古道热肠的省人民银行行长亲自批示,并带来一路人马实地考察,一口气划拨了13.5万元建校款。我请来了工程队,挑土、挖泥、抬料,顶烈日,冒酷暑,建学堂。后来,我在不通公路的地方想办法建校的热情感动了香港同胞,他们又送来了9万元爱心款,学校终于改头换面,成了大山里最气派漂亮的房子。因为这件事,我获得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全国希望工程园丁奖”,还被州里记三等功一次。现在国家政策好了,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向农村,修房子,买电脑,农村学校也走上了现代化的路子,再不用校长们跑上跑下到处“化缘”了。
  一次难忘的求学经历:民师转正
  当民办教师难,主要是两难,一是生活难,二是转正难。虽然从1985年开始上面有了转正政策,但一年才转三四十个人,要转正除了自己有厚实的底子外,还要看有没有运气。
  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山里人,与外界接触又少,见不到几个体面的人,机会等了几年迟迟未来,但转正改变命运的信念一直支撑着我。在看不到希望的那些年里,我把读书时的教材、教书时的资料,还有一些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书统统找来,白天安心教书,晚上我在呛人的枞膏油灯下发愤苦读,老老实实当了一回挑“灯”夜读的学生,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默默地努力着。
  机会总属于那些时时刻刻准备着的人。1990年4月,我这个一年要烧几大挑枞膏油的书生,经过学校、县里两次严格的考试,拿到了意味着命运转变的通知书,同年9月,我放下拿了15年的教鞭,跨进了吉首民族师范学校的大门。
  可以说在民师读书的日子,是我人生中最快乐,也最刻骨铭心的日子。从学生到老师,又从老师到学生,我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跑琴房,进画室,流连于图书馆……除了上课,我的课余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学校每月有20多块钱的生活补助,其他开支和几百块的学费,全靠我妻子和老父老母种田犁地卖粮食,打草喂猪卖猪娃及假期里自己砍野竹子编筛子挑到涂乍、水银、水田河等乡场上卖,一点一点凑起来。手头紧巴巴的我,上学期间没吃过一餐肉,菜基本上是从家里带的酸菜;也没坐过一趟车,全是跋山涉水穿老寨,过堂朗,进默戎,再沿古丈跑吉首的老车路到学校。一趟下来要翻一座又一座山,过一条又一条河,花上八九个钟头。
  1991年农忙插秧,妻子多年的老病又犯了,栽倒在秧田里。为照顾妻子,我两个星期得回一趟家。那时还没有双休日,学校抓得紧,星期六还要上半天课,所以每次回去都是半夜才到家。第二天,搞半天生产,把牛粪、大粪挑上坡,来不及休息,又得带着书本和酸菜、红苕等往学校赶。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我,碰上雨雪天气常常是连滚带爬,弄得满身泥水。但是我的功课从没落下半点。1991年6月实习期满,我以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拿到了中师毕业文凭,学校领导还给我戴了大红花,发了“三好学生”的奖状,我心里美滋滋的。
  随后两三年里,教育系统又推出了“五五四”工程,这从某种程度上给我们老师立了个标杆,让我们不断反省,不断超越,不断完善。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各项工作越来越规范,教育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县里对我们进行了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简笔画即“三字两话(画)”的特别训练,通过集训,我还拿到了教师基本功合格证,取得了电脑高级培训证书和学历提高的大专文凭。
  一座崭新的学校:村小将被改造
  离县城40多公里,离乡政府也有20多公里,去年学校才修通了“毛毛路”,就是你们城里人说的“简易公路”。从县城出发要翻两座山过两条河,那条绿绿河还要摆渡,另外一条河下雨一涨水就没法过去了。30多年来,我就一直在这样的地方工作,当然想过到城市去,但如果大家都离开,这偏远乡村里的娃儿们怎么办?如果连我自己都不愿意呆在家乡,别人有谁肯来?
  我今年55岁,马上就要退休了,乡村教师这辈子就要画上句号了。现在,许多漂亮的寄宿制学校建起来了,我的学生也由100多人减为现在的22人,由4个年级减为两个年级,老师由3人减为我一个。学生少了,教书却不能马虎。我将娃儿们分成两间教室,将教室中间的板壁拆掉一截,这样,两个年级的娃儿我都能照顾到。
  本来我以为,我就要守着这4间破平房退休了,没想到我们要建教育强省,保靖这个当年在全省最后实现“普初”的国贫县,也要建设教育强县,这一切的结果是我们学校直接受益——今年被县里划进村级小学改造的范围。我高兴啊,没想到快退休了,还能看到新学校!
  学校背靠的这座山,叫云峰山,当地人都说:“云峰山,离天只有三尺三。”当地人喜欢把云峰山叫做择坝界。
  如今,每天清晨,当茫茫的大雾还没有散去,我就在择坝界上领着22个山雀般欢笑的孩子上学;日头搁在对面山梁的时候,我才领着孩子一路撒着欢踏上回家的路,我们常常眯缝着眼欣赏被余晖染成金色的群山。那时,我总会给孩子们讲述“夸父追日”的故事。在海拔1000多米的择坝界,这样的故事我已经讲了30多年,但每次讲都会赢得孩子们热烈的掌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孩子们需要,只要我们的教育需要,我愿意在这高高的山脊上,一辈子接送娃儿们去学校,一辈子给娃儿们讲“夸父追日”的故事。 (本文配图田亚君)
                               《中国教育报》2009年8月21日第3版

关键词

中音联智库

共享基金

中音联化蝶商学院

邻居儿童音乐学院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 示范区楼盘申请方式
  • 核心示范区学区房的服务政策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好房子
  • 中音联认证

    中音联指数

    社区指导师事务所

    中音联博览会

    CSMES Forum Mor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