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北京站
首页 > 资讯 > 评论 > 正文

专访82岁钢琴家殷承宗:带50箱宝贝回国,每天练琴5小时,只想活在音乐里

编辑:csm351
2023-08-12来源:上观
  82岁钢琴家殷承宗的人生里,有三次远行。
  第一次是12岁,他从出生地厦门鼓浪屿出发,带着一只小小的旧皮箱、一把伞和厦门音协资助的25元钱,只身去上海求学。公路和水路多被封锁,只能坐卡车走土路,再转火车,足足5天才到上海,晕车晕得天翻地覆。
  第二次是18岁,他从北京出发,搭上去苏联求学的末班车。火车一路行驶了8天,光绕贝加尔湖就花了3天。他从此明白,俄罗斯音乐里那些绵长的旋律和深厚的音色都来自哪里。2年后,20岁的他获得第二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钢琴组)第二名。
  第三次是41岁,他带着女儿和60美元移居美国。在一个语言不通、无人知晓自己姓名的国度,一切从零开始,重拾钢琴家身份。他在卡内基音乐厅先后开了8场音乐会,听众从无到有。弹奏贝多芬、肖邦、李斯特、德彪西作品的同时,他也用钢琴演绎《春江花月夜》等中国古曲。
  少小离家,山一程,水一程,殷承宗走过了人生的巅峰和低谷。2021年,80岁的他把家搬回故乡鼓浪屿。虽然从1993年起,他就时常回国演出,但如今,是真的回来了,他带回两架钢琴和50多箱行李。
  这些箱子里,装着他大半生积攒的书籍、乐谱、唱片、资料。满载而归,带回的不仅仅是这些珍贵的实体物件,更是他的智识和经验。他希望回归故土,发挥自己所有的余热。
  如今,殷承宗每天练琴四五个小时,坚持游泳、举哑铃。今年6月,他感染了新冠肺炎,身体受到影响。难以想象的是,次月,他就在短短十几天内演出了三场重量级的协奏曲音乐会。在上海夏季音乐节的舞台上,他与指挥家黄屹执棒的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演绎了他主创并首演的钢琴协奏曲《黄河》。这是中国第一部钢琴协奏曲,陪伴了他大半生。他演过上千场,唱片卖出上千万张。
  灰白的头发,黑色的中山装,领子和口袋巾点缀着一抹红色。从侧台到钢琴的一小段路,他步履蹒跚,可当他坐在琴凳前,十指在黑白琴键上飞快地奔跑起来。琴声把观众带到黄河岸边,听见战马的嘶鸣、巨浪的咆哮。
  殷承宗在上海夏季音乐节闭幕音乐会演绎钢琴协奏曲《黄河》摄影:董天晔
  在这样一个夜晚,力度、速度、精准度等标准似乎都不那么重要了。更重要的是,人们听见一个钢琴家和一部作品如何超越其时代,听见一颗历经岁月洗礼,未曾改变的赤子之心在跳动。
  从上海走向世界
  从1954年在上海正式走上专业之路,到1962年获得第二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钢琴组)第二名,殷承宗只用了短短8年。
  这8年,是争分夺秒的8年。少年殷承宗感到,一天24小时是多么不够用。他深知自己起步晚,有好多课要补。每到周末,他一天可以练琴12—14个小时,还学会了一心多用:在进行钢琴基本练习时,一边看书一边练琴,脚下还能踩着洗被子。

 
  殷承宗在第二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受访者提供
  他还记得,当时的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带回一本涅高兹的《论钢琴表演艺术》,第一章讲到演奏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关系:音乐是通过技巧来表现的,但没有感情、没有思想,就没有音乐。这令他受益终身。
  上观新闻:回到鼓浪屿,您每天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殷承宗:我现在住在我出生的房子里,它建于1924年,马上就100年了,但经过修缮,保存得很完整。房子里有一个很大的厅,可以坐100多人。我小时候,鼓浪屿音乐爱好者很多,常常有家庭音乐会。回国以后,一开始受疫情影响没办法演出,我就在家开家庭音乐会。
  现在我每天还是坚持练琴。要上台的话,不练琴根本不行,年纪越大,越得练,抗衰老,否则就退化得很快。当然,现在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一练练十几个小时,医生老叫我休息。
  上观新闻:到您这样的年纪,身体机能会面临不可避免的衰退,技术上一定不及黄金时期,为何还要坚持登台?有过顾虑吗?
  殷承宗:很多人劝我别再登台了,或者叫我带着乐谱上台,因为体力、记忆力都在衰退。但我觉得,我现在好像还可以。这么多年过去了,对音乐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不愿放弃,依然在追求新的东西。
  也有人劝我,演一个《黄河》就够了,这样轻松一点。但我上个月还是坚持演了莫扎特和拉赫玛尼诺夫的协奏曲。《黄河》要弹得好,就是要弹很多别的作品,从中得到养料。我很高兴的是,很多观众说,我弹得跟以前不太一样了,听到了更深一层的东西。
  上观新闻:1950年春天,9岁的您第一次在鼓浪屿开音乐会,300多张门票售罄,给兄妹赚足了学杂费。那场音乐会对您后来的音乐之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9岁的殷承宗在鼓浪屿开了人生第一场独奏会受访者提供
  殷承宗:我当时年纪小,有点无知无畏。现在回想起来,那场独奏会就像一个缩影,冥冥之中注定了我一生要做的事。
  我弹了舒伯特、肖邦的作品,还弹了4首我自己改编的中国作品,包括《解放区的天》《团结就是力量》等,有西方经典,也有中国作品。我觉得,9岁时我心里就很明白,我这辈子就是学音乐的。不管怎么样,只要能弹琴,我永远跟钢琴在一起。
  上观新闻:您说自己起步晚,当年考上音附中时,2000多个考生里却考中了状元。
  殷承宗:鼓浪屿是一个音乐的摇篮,西方音乐在这里非常普及。我小时候会唱300多首赞美诗,后来去圣彼得堡上和声课,才第二堂课,老师就说我不用学了,因为和声都在赞美诗里。
  但从鼓浪屿来考上音附中的时候,我还是挺紧张的,因为听说上海水平非常高。我阴差阳错拿到一个招生简章,是考大学的简章,所以我准备的所有曲目都是按照考大学的标准,考附中绰绰有余,我最后考了98分。
  上观新闻:当时在上海的学习生活是什么样的?
  殷承宗:我记得当时穷,只能花一毛五分钱买稻草当床垫。稻草掉到下铺,同学就跟老师告状。我夏天不在宿舍睡,常常铺一张席子,在琴房打地铺。那时候没有电话,写信回家,一来一回很长时间,就心无旁骛,好好练琴。
  上观新闻:在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期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殷承宗:离家后第一站是上海。我很明白,这一步如果没迈出来,我可能永远是个业余钢琴爱好者。
  上海打开了我的眼界,我在这里听了很多音乐会。来上海两个月,我就被苏联专家谢洛夫选入专家班,班里只有我一个中学生。后来我在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跟着几位苏联专家来回跑,也跟马思荪、吴乐懿等中国老师学过。幸亏有这些严格的老师,我在15岁前就打下扎实的基础。
  上观新闻:在圣彼得堡,您是如何一步步学习俄罗斯音乐并深入其骨髓的?
  殷承宗:我们去的时候,中苏关系已经破裂,但苏联专家们曾经在中国工作了几年,对我们还是比较好。我的老师克拉芙琴柯善于以音乐内容和形象来启发学生,她为我开启了一个无穷无尽的音乐宝库。
  后来,我经常去俄罗斯演出。有人说,我是不是去俄罗斯挣钱,我说我是去挣灵感。那里满地都是博物馆,艺术教育非常普及,音乐、绘画、舞蹈非常灿烂。
  但是,每次说我是俄国学派训练出来的钢琴家,我都说,支撑我的其实是中国文化。我学了很多中国的民族音乐,我们背后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在这个基础上我再去吸收各个学派的优点,比如意大利学派、法国学派,不断吸收,才能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丰富。
  为钢琴找一条出路
  从1958年开始,社会上出现“亡琴论”,认为钢琴是西洋的、资产阶级的东西,不能为工人阶级服务,应该砸掉。许多学钢琴的人转行了,钢琴越来越被冷落。
  25岁的殷承宗和几个朋友自发将一台钢琴搬到天安门广场,连演三天,弹奏老百姓熟悉的歌曲和京剧。聚集在钢琴周围的人越来越多,让他渐渐相信:钢琴在中国会有出路。
  后来,殷承宗主创中国第一部钢琴协奏曲《黄河》,还将一些中国古曲改编成钢琴曲。他不断试图证明:钢琴可以说中国话,可以为中国老百姓服务。
  1963年,毛泽东接见殷承宗受访者提供
  上观新闻:我看过您1970年首演《黄河》的视频,那时候您穿着中山装,眼神犀利,指尖力度横扫千军。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现在演《黄河》,跟当时有什么不一样?
  1970年,殷承宗演绎《黄河》视频截图
  殷承宗:其实不会有太大变化,除了当年那个眼神没有了。那时候年轻,演奏里有一种时代感。但弹了50多年,沉淀下来了。
  《黄河》写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写的是中国人的拼搏精神,第二乐章《黄河颂》是站在黄土高原上看九曲连环,多少英雄、多少历史都在其中。第二乐章结尾前,铜管出现了《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
  那时候中国非常穷,我们创作时希望中国要“站起来”。现在不一样了,中国已经“站起来”,还“富起来”“强起来”了,所以演奏时,情感处理上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第三乐章《黄河愤》写的是铁蹄下的中国的现实,从“黄水谣”的旋律变成“黄河怨”的控诉。这一乐章用了许多民族曲调、京剧节奏。知道这一脉络,才能理解代表未来的第四乐章《保卫黄河》,千军万马共赴战场,迎向胜利。《黄河》是没写完的,最后所有的速度都不放慢,有一种一直往前走的感觉。
  殷承宗在上海夏季音乐节闭幕音乐会演绎钢琴协奏曲《黄河》摄影:董天晔
  上观新闻:《黄河》诞生半个多世纪了,您觉得它流传至今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殷承宗:《黄河》是为中国老百姓写的,要让中国老百姓听懂,我觉得这就是文化自信。《黄河》是集体创作,每个人都贡献了自己的长处。它的成功,我认为应该归功于创作思想,乐器和技法都只是形式,最重要的还是音乐。
  我觉得一个作品能不能留下来、好不好,最好的检验方式是时间。我们当时没想到,这部作品能流传到今天,在全球50多个国家播放和演出过。我印象最深的是,澳洲有个观众听到《黄河》后非常振奋,说像听到了贝多芬的作品一样,听到了鼓舞和力量。
  上观新闻:这次《黄河》在上海演出,您把乐队里的小号换成了唢呐,为什么?
  殷承宗:我跟香港中乐团、新加坡华乐团合作过几次《黄河》,我觉得唢呐一出来,特别有地方色彩。比如第一乐章开头,唢呐吹出船工号子,一听就把人带到黄土高原。第四乐章中《东方红》的旋律本来就是陕北民歌,唢呐一吹,就像一轮太阳从黄土高原上升起来,展现一种民族气概。
  殷承宗在上海夏季音乐节闭幕音乐会演绎钢琴协奏曲《黄河》摄影:董天晔
  上观新闻:从《红灯记》到《黄河》,您是怎么把钢琴和京剧结合在一起的?
  殷承宗:钢琴跟京剧那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谁也没想到会放在一块,但是我就真去学了。我到戏校里头找老师,在乐池里坐了1个月,前后花了8个月,把所有的台词、所有的锣鼓点都背出来了。
  钻进去以后,就觉得中华文化是非常灿烂的。那时候,我跟老师傅学了很多东西。戏曲里面有很深的学问,是要潜心去学习的,学好了以后你才可能去改编、去创新。
  我先借助京剧跟钢琴的合作,把钢琴介绍给老百姓,于是有了《红灯记》。但钢琴要真正在中国站得住,需要一首我们自己的协奏曲,于是有了《黄河》。我很自豪的是,很多中国人知道钢琴、发现钢琴有那么大的魅力,是从《红灯记》和《黄河》开始的,它们带动了钢琴在中国的热潮。
  上观新闻:您的人生也经历了起起落落,最艰难的时候是怎么度过的?
  殷承宗:我们无法选择时代,只能选择做正确的事。荣誉也罢,挫折也罢,都是一种经历,而这种经历在一个音乐家的创作中会有所体现。我觉得,最简单也最重要的,就是热爱。不光是热爱,你要酷爱。
  学钢琴,有人觉得很苦,但你要理解你在音乐中感受到的东西,你就不会觉得苦了。这种坚持现在已经融入我的生命里了。几十年来,我很庆幸,无论什么样的境遇,我都坚持下来了。
  活在最爱的音乐里
  在钢琴被轻视、被冷落的时代,殷承宗为普及钢琴做了诸多努力。可是等到钢琴变得越来越“热”,学琴的人越来越多,他反而开始“劝退”找他学琴的人。
  在他看来,现在的“钢琴热”太过功利。许多人学琴的目的,是拿奖是挣钱。而真正能成为职业演奏家,靠演奏养活自己的人其实非常少。许多家长觉得,小孩学琴是要靠打出来、逼出来的,但其实,最后只会造就一批学音乐又恨音乐的孩子。
  他认为,最重要的不是学钢琴,而是懂音乐。
  上观新闻:您教出过许多优秀的学生,我很好奇,您女儿小时候学琴吗?
  殷承宗:我女儿学琴学到14岁。当时我的那些学生经常住在我那儿,我女儿看到他们一个个都非常棒,觉得自己的热情和才能不在这里,决定放弃。我也没逼她,让她自由选择自己的路,因为我知道,如果不喜欢,什么也做不好,到头来还是不会快乐。
  她个性很强,很有主见,她说:“人生太短,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她后来考上了耶鲁大学,一开始学政治,后来想学法律,不断探索和寻找,最后发现自己喜欢现代舞,现在也从事着和艺术有关的事业。
  现在的演员,我比较关注的两个——朱一龙和宋佳,小时候都学过音乐。你看演员里那么多帅哥,朱一龙演戏就挺不一样,我看到了他角色里的内心,我觉得跟他小时候学琴有点关系。
  上观新闻:没想到,您还关注朱一龙。
  殷承宗:别看我现在已经八十几岁了,我还是挺关心社会的动态和年轻人的动向。
  上观新闻:这可能也是您保持年轻的秘诀吧。
  殷承宗:我觉得自己还有能量,想做的事情还很多,至少可以多跟年轻人交流,在舞台上多演几场。
  上观新闻:在上海夏季音乐节上,您加演了一首《春江花月夜》。您曾经说,比起《黄河》,这样的古曲独奏更难,为什么?
  殷承宗:演奏《春江花月夜》,要用钢琴模拟出箫、古琴、筝、鼓等中国乐器的声音,演奏方法上有很多讲究,但最主要的是讲究韵味。戏曲和古曲如果脱离了韵律,就失去了它的灵魂。演奏中要把握好作品的情感,把它处理得分寸得当、恰到好处。演奏技巧一定是手段,音乐才是目的。
  20世纪70年代,我们改编了很多中国古曲,这些古曲现在也都留下来了。我们所做的其实是抛砖引玉,希望现在的年轻人可以站出来,创作更多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他们年轻,技术也好。
  现在都在讲“世界语言”,但我觉得不能丢掉我们自己的语言,还是要坚持中华民族自己的东西,在这一基础上去吸收不同的语言。不管这件西洋乐器的形式如何,最终还是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1973年,殷承宗与指挥家阿巴多执棒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受访者提供
  上观新闻:到美国的最初几年,您好像不太有机会演中国作品,后来是怎么让观众逐渐接受的?
  殷承宗:其实我到美国的第一场演出就想弹中国作品,但是我的经纪人那时候不让我弹。他说,你先把外国作品弹好了,观众承认你了,再去弹中国的东西。那时候,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跟现在是不能比的,被看得很低。
  1996年,我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第一次演出《十面埋伏》和《春江花月夜》,观众反响热烈,美国媒体把《十面埋伏》誉为“中国第一狂想曲”。
  我演过两套《四季》,非常受欢迎。一套是柴可夫斯基的《四季》,另一套是中国古曲改编的《四季》,从《春江花月夜》到《百鸟朝凤》,再到《平湖秋月》,最后是《梅花三弄》。
  在海外演中国作品的时候,外国观众常常觉得很好奇、很新鲜,很多人以为是德彪西的作品,非常写意,好比中国的山水画对位法国的印象派。
  上观新闻:您一直说,要建立中国的钢琴学派,需要好的作品。您觉得什么样的作品可以走向世界?
  殷承宗:现在中国培养了很多优秀的钢琴家,演奏技术上提高了很多,但好作品还是不够。我一直这么认为:俄罗斯有自己的钢琴学派,他们出了那么多伟大的作曲家,最后在20世纪才真正崛起。中国要有自己的学派,那就需要有大量的作品出来,首先要中国人喜欢、中国人接受,有中国民族特色。要打动世界,先要打动我们自己。
  上观新闻:您希望在台上弹到多少岁?
  殷承宗:能弹到多少岁就弹到多少岁。这次跟上海交响乐团排练,我们还是花时间抠了很多细节。即使一首曲子弹了一千遍,但艺无止境,还可以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
  回国后,除了演奏,我还希望,在身体允许的条件下,再做一点创作。我曾经很想用京剧来写一部钢琴协奏曲。我改编的一些古曲是钢琴独奏,我也在想能不能加上乐队。
  到我这个年纪,像我一样拼命的人很少了。金钱、名利、其他的事情我都不感兴趣了,我要活在自己最爱的音乐里。
  殷承宗受访者提供
  殷承宗
  钢琴家。曾获维也纳世界青年节钢琴比赛第一名、第二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钢琴组)第二名。创作钢琴伴唱《红灯记》,主创钢琴协奏曲《黄河》、古曲《十面埋伏》等并担任首演。被《纽约时报》誉为“中国最优秀的钢琴家”。1980年,同聂耳、冼星海、马思聪一起成为《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中仅有的4位中国音乐家之一。

关键词

中音联智库

共享基金

中音联化蝶商学院

邻居儿童音乐学院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 示范区楼盘申请方式
  • 核心示范区学区房的服务政策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好房子
  • 中音联认证

    中音联指数

    社区指导师事务所

    中音联博览会

    CSMES Forum Mor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