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北京站
首页 > 资讯 > 头条 > 正文

即将消失的民国古琴谱重返大众视野

编辑:csm351
2023-08-28来源:音乐周报

  杨宗稷是我国清末民初琴家,其《琴学丛书》是20世纪初最具代表性的古琴音乐文化学术著作。书中他用独创的五行谱,记录了习得和据古代琴谱打谱的数十首琴曲。然而,当代已很少有人能读懂他的乐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博士、副研究员吴叶用现在通行的简谱谱式,对《琴学丛书》中的《广陵散》《幽兰》等26首琴曲进行释译,编著《杨宗稷〈琴学丛书〉曲谱释译》由文化艺术出版社于近日出版,把即将消失的民国古琴曲谱和音响重新带回视野,填补了九嶷琴派琴乐传承中的空白。
  创立九嶷琴派
  清末民初琴家杨宗稷,字时百,自号“九嶷山人”,湖南宁远人。关于杨宗稷生平,百年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生卒年也有诸多说法。
  吴叶多年来致力于中国传统音乐特别是古琴音乐的研究、继承与发展工作。她经考据,明确解答了杨宗稷生平和学术生涯中的一些疑问。比如,琴界一直传颂着杨宗稷(杨时百)的名字,吴叶通过采访他的侄子杨宝禄得知,杨宗稷原来并不姓杨,本姓欧阳,原名欧阳宗稷。关于其生卒年,吴叶在综合多种说法后,认为1864年至1931年是确实可信的。
  杨宗稷在故乡湖南永州宁远县度过美好的年少时光。他开始古琴启蒙教育的时间很早,但自称弹奏琴曲不得其法,甚至一度灰心到想要放弃习琴。1907年,四十多岁的杨宗稷辞官,定居北京,重新习琴。1908年,他拜师金陵琴社代表性人物黄勉之,深感拨云见日,心有所得,琴艺开始逐渐成熟。
  吴叶通过对黄勉之及杨宗稷弟子杨葆元、管平湖的考据分析,梳理出杨氏的琴学渊源和传承发展的脉络。她将杨宗稷琴艺成熟时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积累阶段,杨宗稷在黄勉之的指导下习琴,完全执行黄氏的琴学主张;第二个阶段逐渐突破黄氏的固有规范,酝酿自己的琴学主张;第三个阶段初步形成自己的琴学主张,确立演奏体系。第二、三阶段的分界发生在1917年至1919年间。1917年,杨宗稷创立九嶷琴社,直到1919年其师黄勉之去世后,才真正意义地另起一家。彼时,京师琴人的活动中心也从金陵琴社转至九嶷琴社。
  琴坛一代宗师
  1922年春,杨宗稷受聘到北京大学教授古琴,这使他名声大振,但也让他遭受质疑。当时,北大以萧友梅为代表的西乐教师,对蔡元培邀请杨宗稷教课很不以为然。萧友梅在《中西音乐比较研究》一文中称,周王朝最重视音乐教育,但乐官多是盲人,于是不得不用打击或撞击地面之法。一路相沿下来,有眼睛的人传授音乐也用盲人的教授法,间或有用字谱的,也不过记其大概。而杨宗稷教学习惯以足代拍板,用脚撞击地面,也不着重教人看谱。萧友梅的这篇文章几乎是在直接讥讽他。
  杨宗稷对其指摘的观点心有不平,他创造五行谱,在减字谱的右边依次加唱弦、板眼、工尺、歌词,并于1924年出版《琴学问答》作为回应。其中,“弹琴以足代拍板,只能谓之勉强复古,何怪之有”等四个拍板类的问答,强调了中国琴乐的节奏与节拍属性,回答清末民初人们对古琴发展的主要批评,即古琴有无节拍的问题。
  《琴学问答》包括琴派、琴谱、琴制、拍板等,共八类二十八个琴学问题,阐述了很多杨宗稷对古琴自身发展趋势的看法和研究,是琴学主张的精华所在,也勾画出了杨氏身处西学渐进、古琴发展式微的社会中,仍能保持思维清晰、信念坚定,面临质疑积极回应,执著专心于古琴事业的琴家形象。
  《琴学问答》之外,杨宗稷于1911年至1931年的二十年间,还陆续出版《琴学丛书》剩余各卷书谱,如《琴粹》《琴话》《琴谱》《琴镜》《幽兰和声》等,一共43卷,直到人生最后一年(1931)仍笔耕不辍。《琴学丛书》既有记录杨宗稷习谱、打谱的乐谱和演奏的规范指导,又有琴学理论的阐述以及他对古琴命运的种种思考,是研究清末民初时期古琴音乐艺术发展的宝库。
  “《琴学丛书》是他留下的宝贵财富,当代琴人更应该珍惜它、研究它、继承他、发扬它。”吴叶记得幼年时,她的祖父、琴家吴景略常常翻阅《琴学丛书》并赞其成就卓越;整理吴景略1963年油印本《七弦琴教材》时,又发现祖父对杨宗稷多有评论之语。琴学专家查阜西也曾评价,“三十年来,时百琴艺曾独步燕都,又复集成巨著,琴弟子满天下,琴坛已许为一代宗师。”
  《琴学丛书》由于内容丰富、门类众多、学术艰深的缘故,除作为经典引用外,迄今鲜有研究者。面对今人对杨宗稷的琴学渐已不识,吴叶深感应对此位琴坛宗师及其巨著进行系统研究。“我在研究杨宗稷这位先辈琴家的过程中,才真正体会到他二十年如一日执着地追求琴艺、探索琴学、笔耕不辍的精神是多么令人敬仰。”2006年,吴叶开始酝酿、收集资料,历时5年写作《杨宗稷及其〈琴学丛书〉研究》,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首次全面、系统、深入地分析研究了杨宗稷在古琴发展历史上的贡献,承认他开创九嶷派的琴坛地位,同时指出了他的不足之处和历史局限性。作为《杨宗稷及其〈琴学丛书〉研究》附录,乐谱释译是实践调查工作的重要部分,但由于体量巨大、出版经费筹措艰难、疫情影响等原因,逾十年未能面世。
  释译26首琴曲
  《琴学丛书》中杨宗稷用五行谱记录的数十首琴曲,形成了一个相当规模的、具有时值实录的琴曲演奏文本库。五行谱中有两行是用来记录琴曲旋律及其节奏时值的,方法是工尺加点板,各为一行。虽然当代琴家仍传习减字谱,但大众普遍不认识减字谱,并且对工尺点板的记谱方式业已生疏。再加上杨氏没有录音传世,就造成杨氏大多数传谱失去了实际的演奏功能。现在的琴家已鲜有人在公开场合以杨氏打谱及弹奏方法演奏《琴学丛书》中所收录的琴曲了。
  为了反映杨氏的实际演奏和琴学主张,吴叶效法仿古文今译的做法,以五行谱所记录的数十首琴曲为对象,采取现在通行的简谱进行释译。曲谱释译过程繁难复杂。原谱式是传统谱式的竖排,而五行谱在竖排的基础上还被划分成方格结构。方格结构的排兵布阵体现出杨氏的琴学理念。当这个竖排的方格结构被转换成当代横排结构之后,它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因此,释译需兼顾杨氏的琴学理念和当代谱式的规范,使释译工作更加合理,符合当代读者的阅读、使用习惯。此外,因记谱、抄谱刻板等环节出现的问题,原谱存在疑误,吴叶对照《琴学丛书》以及其他源流琴谱,逐一订正。
  近日出版的《杨宗稷〈琴学丛书〉曲谱释译》(全两册)在《杨宗稷及其〈琴学丛书〉研究》附录基础上再次编辑,在吴文光、林晨、王红等学者支持下,作者对五百余页谱面进行了多达10次的校对。该书2020年被评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21年列入“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图书出版专项规划,收录杨氏打谱的琴曲26首,包括《广陵散》《幽兰》《渔歌》《潇湘水云》《离骚》《胡笳十八拍》《梅花三弄》等著名古琴大操。曲谱释译让这些传谱能为更多的当代读者所阅读,架起传统与当代谱式之间的桥梁。九嶷琴派的传人,以及希望研究民国时期琴乐发展,对九嶷琴派感兴趣的琴友、学者都可以使用这本曲谱释译,恢复其实际的演奏功能。
  当然,该书与《杨宗稷及其〈琴学丛书〉研究》配合阅读能够让读者更加系统化、立体化地了解杨宗稷和九嶷琴派。但是,《杨宗稷及其〈琴学丛书〉研究》基本售罄,只在旧书市场以高价出现。吴叶希望有关部门可以提供出版支持再版该书,一是让更多读者来了解杨宗稷这位琴坛前辈,二是通过再版修正一些当年出版的错漏之处,从而让当代琴学研究成果受到更好的保护,让古琴这门“非遗”艺术得以更好地传承下去。


关键词

中音联智库

共享基金

中音联化蝶商学院

邻居儿童音乐学院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 示范区楼盘申请方式
  • 核心示范区学区房的服务政策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好房子
  • 中音联认证

    中音联指数

    社区指导师事务所

    中音联博览会

    CSMES Forum Mor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