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北京站
首页 > 资讯 > 国际 > 正文

国外音乐教育之--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编辑:csm351
2010-06-21

  卡尔·奥尔夫(1895~1982)是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所创建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世界当今最具影响力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教育体系具有丰富的内容,教学实践中所体现的基础性、综合性、创造性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深受儿童和教师的喜爱。

  一、概述

  奥尔夫从小就表现出在音乐和戏剧方面的兴趣和天赋。他的独创性和鲜明的个性使他不安于接受刻板的学校教育。他既刻苦地学习大师们的风格,又不断地追求、创造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年轻时的奥尔夫受20世纪初欧洲兴起的“回归自然”艺术思潮的影响,和他本人对现代舞蹈的深深热爱,促使他探索音乐与舞蹈相结合的新方法,探索音乐创作的新风格,他把这种新音乐风格称作“原本性音乐”。1924年他和好友军特创办了“体操——音乐——舞蹈”学校,进行音乐与舞蹈结合的实践探索。教学方式以人类最原始的乐器——鼓,来引导舞蹈。学生从固定节拍、速度和节奏中积累音乐的经验,再把这种经验运用到乐器的演奏。在这种训练中,所有的舞者都要奏乐器,而奏乐器者也是舞者。奥尔夫认为经过这种互动的作用,会提高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敏感和反应能力,形成“音乐——律动——更具创意的律动——更具创意的音乐”感受。这种观念也成为后来奥尔夫教育思想的重要观念之一。

  1930~1935年,奥尔夫完成了五卷《学校音乐教材》的写作,并转向关注儿童音乐教育。他的“原本性音乐”的基本原则逐渐发展成为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观念和奥尔夫体系的突出特点。“原本性”一词在德文中包含有“原始的”、“基础的”、“初级的”、“元素性的”、“自然的”、“富有生命力的”等多种含义。这种核心观念统领、贯穿于奥尔夫教育体系中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乐器等各个方面。所谓“原本性”就是把音乐导回到它的元素形式,进入心灵深层的感悟过程。原本性的音乐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人们亲身参与的音乐活动。原本性音乐使用最原本、最朴实的音乐素材和形式,比如突出音乐中最基本的节奏要素;节奏运动中采用最简单的不断反复的固定节奏型;旋律中采用最易唱的五声音阶;调式中采用最常见的大、小调式;和声中采用最基本的Ⅰ、Ⅳ、Ⅴ级进行;舞蹈动作中采用最自然的即兴律动;乐器演奏采用最没有技术负担的敲击乐器和“人体乐器”,等等,并以它们为出发点,进行音乐教育。

  奥尔夫认为,音乐是人生而具有的自发欲念,人人都具有潜在的音乐天性和本能,因此音乐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人。音乐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培养人而绝非完全是音乐技术的事情。音乐教育应该首先为许许多多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着想,使他们具备音乐的基本素质,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享受音乐所赐予的人生乐趣。音乐教育还应该充分发挥音乐在培养人的平衡感、结构感、空间感、独立个性、合作协调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多方面的独特功能。他还认为,音乐既然是先于智力、潜于人体的,施行音乐教育就不宜过多地诉诸理性,而通过人体的活动,感受、表现音乐才是最佳的途径。“让孩子去做”应该成为音乐教育的极其重要的一项原则。让孩子在亲身参与的动作、语言、表演、舞蹈、奏乐、创造音乐等大量活动中,直接感受音乐,可以充分发掘孩子的艺术潜能,并逐渐引导他们向更高程度的发展。

  他还指出,原本性音乐永远不单是音乐本身,它是同动作、舞蹈和语言联系在一起的,它是一种必须由人们自己创造的音乐。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表演者参与到音乐中去。在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中,“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 奥尔夫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去进行音乐的探索和体验。因此它与传统教学方法注重结果的做法不同,它更注重的是教学过程。这样的教育观念确定了奥尔夫教育体系的原本性、综合性、不断创造、开放性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

  节奏训练、律动、歌唱、语言节奏、乐器合奏和即兴创作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通过这些手段引导学生体验、探索音乐,开发潜在的音乐能力。

  (一)语言、动作、舞蹈结合于音乐教学。

  奥尔夫认为,音乐是人生而有之的本能,是人类自然地表达情感和情绪的方式之一。而“原始的音乐绝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他认为,感性的体验在各艺术学科之间是相通的。教学中应该通过多种艺术结合的手段,让儿童体验和感受艺术美感。奥尔夫所编的《学校音乐教材》大多取材于民谣、民歌、谚语故事、舞蹈、游戏。配合着朗诵、配乐游戏、配乐故事、歌唱、舞蹈、器乐合奏等形式。充分体现了在对儿童的音乐教育中,动作、语言、舞蹈、音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行为领域”的原则。以综合性的艺术教育形式实现对儿童的素质培养,是奥尔夫体系的突出特点。

  (二)节奏感培养

  既然语言、舞蹈和音乐是一个不可分离开来的综合行为,那么什么是使它们联系到一起的纽带呢?那就是节奏。节奏是它们的公分母。奥尔夫认为,音乐中的节奏是比旋律更为基本的元素。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以没有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生命与动力。

  在奥尔夫体系的教学中,从语言节奏和动作节奏两方面培养儿童的节奏感。首先,让儿童从顺口溜、童谣、诗歌、儿童熟悉的人命、动物名等事物中提取最简单的节奏单元。这些“单元”的最小规模可以是两拍或三拍。最初一般是四分、八分和二分音符时值。这些最简单的元素性节奏单元被奥尔夫称作“节奏基石”。

  还可以配合多声部朗诵、声势活动、乐器演奏、编配旋律歌唱、设计故事等,最后可能发展成为小型戏剧的综合表演。

  语言节奏的训练可以根据节奏的复杂程度、声部的多少、织体的安排、结构的大小,等,供各种年龄的儿童学习。

  动作节奏包括律动、舞蹈和声势活动。其中“声势活动”被公认为是奥尔夫教育体系的独创。“声势”是用最简单身体动作的声音进行的节奏组合活动。最基本的四种动作是:跺脚、拍腿、拍手和捻指。它们的音色可以分别代表四个声部,它们被称为“身体乐器”。

  “声势”可以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和对不同音色的感受。教学中可以结合着进行变换速度和力度的练习。可以做单一的速度或力度的变化,也可以做速度和力度结合的变化,或是它们的突然变化,等。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教学中还经常使用“回声”的方式:教师即兴地做声势,学生准确地模仿重复。训练学生准确的听觉、敏捷的反应、记忆力和节奏的句式感。

  “声势活动”也根据其不同的难度,提供给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学习。程度的难易体现在节奏的复杂程度、动作的难度、声部和织体的丰富性、“声势”作品结构的大小等方面。

  卡尔·奥尔夫(1895~1982)是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所创建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世界当今最具影响力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教育体系具有丰富的内容,教学实践中所体现的基础性、综合性、创造性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深受儿童和教师的喜爱。

  一、概述

  奥尔夫从小就表现出在音乐和戏剧方面的兴趣和天赋。他的独创性和鲜明的个性使他不安于接受刻板的学校教育。他既刻苦地学习大师们的风格,又不断地追求、创造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年轻时的奥尔夫受20世纪初欧洲兴起的“回归自然”艺术思潮的影响,和他本人对现代舞蹈的深深热爱,促使他探索音乐与舞蹈相结合的新方法,探索音乐创作的新风格,他把这种新音乐风格称作“原本性音乐”。1924年他和好友军特创办了“体操——音乐——舞蹈”学校,进行音乐与舞蹈结合的实践探索。教学方式以人类最原始的乐器——鼓,来引导舞蹈。学生从固定节拍、速度和节奏中积累音乐的经验,再把这种经验运用到乐器的演奏。在这种训练中,所有的舞者都要奏乐器,而奏乐器者也是舞者。奥尔夫认为经过这种互动的作用,会提高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敏感和反应能力,形成“音乐——律动——更具创意的律动——更具创意的音乐”感受。这种观念也成为后来奥尔夫教育思想的重要观念之一。

  1930~1935年,奥尔夫完成了五卷《学校音乐教材》的写作,并转向关注儿童音乐教育。他的“原本性音乐”的基本原则逐渐发展成为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观念和奥尔夫体系的突出特点。“原本性”一词在德文中包含有“原始的”、“基础的”、“初级的”、“元素性的”、“自然的”、“富有生命力的”等多种含义。这种核心观念统领、贯穿于奥尔夫教育体系中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乐器等各个方面。所谓“原本性”就是把音乐导回到它的元素形式,进入心灵深层的感悟过程。原本性的音乐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人们亲身参与的音乐活动。原本性音乐使用最原本、最朴实的音乐素材和形式,比如突出音乐中最基本的节奏要素;节奏运动中采用最简单的不断反复的固定节奏型;旋律中采用最易唱的五声音阶;调式中采用最常见的大、小调式;和声中采用最基本的Ⅰ、Ⅳ、Ⅴ级进行;舞蹈动作中采用最自然的即兴律动;乐器演奏采用最没有技术负担的敲击乐器和“人体乐器”,等等,并以它们为出发点,进行音乐教育。

  奥尔夫认为,音乐是人生而具有的自发欲念,人人都具有潜在的音乐天性和本能,因此音乐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人。音乐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培养人而绝非完全是音乐技术的事情。音乐教育应该首先为许许多多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着想,使他们具备音乐的基本素质,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享受音乐所赐予的人生乐趣。音乐教育还应该充分发挥音乐在培养人的平衡感、结构感、空间感、独立个性、合作协调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多方面的独特功能。他还认为,音乐既然是先于智力、潜于人体的,施行音乐教育就不宜过多地诉诸理性,而通过人体的活动,感受、表现音乐才是最佳的途径。“让孩子去做”应该成为音乐教育的极其重要的一项原则。让孩子在亲身参与的动作、语言、表演、舞蹈、奏乐、创造音乐等大量活动中,直接感受音乐,可以充分发掘孩子的艺术潜能,并逐渐引导他们向更高程度的发展。

  他还指出,原本性音乐永远不单是音乐本身,它是同动作、舞蹈和语言联系在一起的,它是一种必须由人们自己创造的音乐。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表演者参与到音乐中去。在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中,“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 奥尔夫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去进行音乐的探索和体验。因此它与传统教学方法注重结果的做法不同,它更注重的是教学过程。这样的教育观念确定了奥尔夫教育体系的原本性、综合性、不断创造、开放性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

  节奏训练、律动、歌唱、语言节奏、乐器合奏和即兴创作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通过这些手段引导学生体验、探索音乐,开发潜在的音乐能力。

  (一)语言、动作、舞蹈结合于音乐教学。

  奥尔夫认为,音乐是人生而有之的本能,是人类自然地表达情感和情绪的方式之一。而“原始的音乐绝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他认为,感性的体验在各艺术学科之间是相通的。教学中应该通过多种艺术结合的手段,让儿童体验和感受艺术美感。奥尔夫所编的《学校音乐教材》大多取材于民谣、民歌、谚语故事、舞蹈、游戏。配合着朗诵、配乐游戏、配乐故事、歌唱、舞蹈、器乐合奏等形式。充分体现了在对儿童的音乐教育中,动作、语言、舞蹈、音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行为领域”的原则。以综合性的艺术教育形式实现对儿童的素质培养,是奥尔夫体系的突出特点。

  (二)节奏感培养

  既然语言、舞蹈和音乐是一个不可分离开来的综合行为,那么什么是使它们联系到一起的纽带呢?那就是节奏。节奏是它们的公分母。奥尔夫认为,音乐中的节奏是比旋律更为基本的元素。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以没有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生命与动力。

  在奥尔夫体系的教学中,从语言节奏和动作节奏两方面培养儿童的节奏感。首先,让儿童从顺口溜、童谣、诗歌、儿童熟悉的人命、动物名等事物中提取最简单的节奏单元。这些“单元”的最小规模可以是两拍或三拍。最初一般是四分、八分和二分音符时值。这些最简单的元素性节奏单元被奥尔夫称作“节奏基石”。

  还可以配合多声部朗诵、声势活动、乐器演奏、编配旋律歌唱、设计故事等,最后可能发展成为小型戏剧的综合表演。

  语言节奏的训练可以根据节奏的复杂程度、声部的多少、织体的安排、结构的大小,等,供各种年龄的儿童学习。

  动作节奏包括律动、舞蹈和声势活动。其中“声势活动”被公认为是奥尔夫教育体系的独创。“声势”是用最简单身体动作的声音进行的节奏组合活动。最基本的四种动作是:跺脚、拍腿、拍手和捻指。它们的音色可以分别代表四个声部,它们被称为“身体乐器”。

  “声势”可以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和对不同音色的感受。教学中可以结合着进行变换速度和力度的练习。可以做单一的速度或力度的变化,也可以做速度和力度结合的变化,或是它们的突然变化,等。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教学中还经常使用“回声”的方式:教师即兴地做声势,学生准确地模仿重复。训练学生准确的听觉、敏捷的反应、记忆力和节奏的句式感。

  “声势活动”也根据其不同的难度,提供给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学习。程度的难易体现在节奏的复杂程度、动作的难度、声部和织体的丰富性、“声势”作品结构的大小等方面。

  (三)器乐合奏

  著名的奥尔夫乐器音色优美、音准精确。包括有四大类:

  1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

  音条乐器:包括高、中、低音的木琴、钟琴、钢片琴 定音鼓

  2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

  皮质类:手鼓、小鼓、大鼓等

  木质类:木鱼、响棒、响板、沙捶等

  金属类:铜钹、三角铁、小铃、小钟、双铃、沙铃、锣等

  3笛子:高、中、低音竖笛

  4弦乐器:吉他、大提琴、低音提琴等

  乐器是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教具。按照奥尔夫的开拓、发展的观念,只要能够配合教学目标,应该充分利用本国、本民族的乐器。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许多国家教学中不但使用奥尔夫乐器,还使用生活中可以发声的任何物体,如石头、地板、杯子、饮料瓶等“天然乐器”;由教师和孩子们完成的“自制乐器”;身体各部分拍击出声的“身体乐器”和本民族的“本土乐器”等。

  打击乐器的最大特点是,节奏鲜明、色彩丰富、容易操作。它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和想象力,为即兴演奏、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四)即兴的音乐创造活动

  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创作活动主要表现为即兴性的创作活动。即兴的音乐创造是奥尔夫教育体系的最具活力、引人入胜的教育活动。即兴活动的目的是达到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充分发展。奥尔夫一再强调,所有的音乐教学应当从游戏入手,通过即兴的活动达到它的目的和成效。在奥尔夫体系中,即兴的奏乐、表演都不是作为一种活动形式进行的,而是当作音乐教育的基础和目标去进行的。他认为,即兴是一种幻想的游戏,应当唤醒和加以训练的首先是想象。没有想象就不可能有即兴活动,正是通过即兴表演可以使不善于幻想的人逐渐变得富有想象力。奥尔夫认为,即兴是最古老、最自然的形式,是感情表现的最直接的形式。教学中,即兴创作也是探索音乐形式(曲式)的主要手段。通过即兴活动培养学生体验从一个短短的动机、问答句、乐句到不同结构的完整作品的发展。在即兴创作过程中,即兴活动逐渐使儿童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能力获得极大发展,儿童接受挑战,会获得成就感、满足感、焕发出潜在的创造能力。

  三.课例分析

  奥尔夫教学法中,元素性、综合性、创造性贯穿于教学中的各个内容和环节。这里是一个典型的课程设计,可以看出如何在教学中使元素性的材料不断地加长、加厚、加繁、加难;如何使学生从“基石”上开始,从容自如地拾级而上,在体验探索中发展音乐能力。这个课例对我们理解奥尔夫的原则深有启发。

  教学对象:小学高年级

  教学内容:乐器演奏回旋曲式结构的乐曲,题目为《动物园回旋曲》(1)(本课例选自秦德祥著《元素性音乐教育》,南京大学出版社。)

  教学步骤:

  (一)集体中的配合

  教师带领学生做一个“谁是指挥”的游戏:每个人可以随意地敲击手里的乐器,但要注意无论是哪个人首先停下来,大家也要跟着他停止演奏。然后无论是哪个人首先再开始演奏,大家也要立即跟着他开始,并且要按照他的演奏方式进行,如双手齐奏、双手轮番奏、刮奏、在某一音区奏等。这个训练的目的在于发展灵敏反应和跟从的能力、体验相互的关照和配合。

  这个游戏没有规定谁先停下来,谁先再开始,就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到每个人。这是学习看指挥、与其他演奏者默契配合、迅速反应的练习。培养学生在倾听别人的同时也要对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迅速做出判断和抉择。游戏的做法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充当指挥的机会。

  (二)“声势”练习

  1.教师带领学生做“声势”练习。

  这里的“主导节奏”只有两个小节,四个节奏单元,采用最简单的重复手法,连续四遍,成为八小节的结构。

  2.在“主导节奏”反复四遍的基础上,教师在每个主导动机之后加入一、两个新的“声势”——拍手、跺脚、捻指、成为有五种“声势”、完整八小节的“小曲”。

  练习时,先由学生做主导节奏,教师加补充的声势;再由教师做主导节奏,学生加补充的声势,最后由全体学生做完整的声势。

  (三)引进旋律

  1.在主导节奏上发展成为包含三个音级的旋律主导音型。

  2.按照第(二)项之2“声势”练习的步骤,先是在学生边做声势边唱旋律时,教师在各句尾加上一、两个新的音级。

  3.学生和教师互换声部练习,最后由学生完整地连贯起来,边唱边用音条乐器演奏。

  这项教学内容是从声势乐段推衍出旋律乐段。教师先是把结构规整的小曲拆散成为三拍长度的主导音型和四个插入乐汇,再逐渐引导学生把它们“拼装”成为一个整体。这样的教学步骤是把整体的音乐或概念分解成若干个容易感受的小部分来体验和探索,从小部分获得的能力积累成为综合的能力。这是由简到繁,步步深入的教学过程,元素性材料不断反复,每前进一步只增加少量新的内容,使学生容易掌握,层出不穷的变化又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兴趣。

  4.使学生分为两组,做相隔一小节的卡农形式演奏,这是使学生进入多声部音乐的最好途径。

  5.一部分学生按照前面的练习边唱边做声势,另一部分学生演奏旋律,并加入低音琴的固定音型伴奏。

  奥尔夫体系在教学中十分重视边唱边奏的练习,特别是对于担任伴奏声部的学生,唱和奏是两个不同的声部,对于训练多向性思维、掌握声部的协调配合具有重要意义。

  (四)回旋曲式结构

  1.教师告诉学生刚才我们练习的是一首诙谐曲,现在我们要用它来作为回旋曲的主题,我们共同创作回旋曲。经过师生的讨论,确定标题为《动物园回旋曲》。这是在前面各种练习的准备之后,学习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2.根据学生讨论的各个插入部分的内容,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回旋曲式的结构图式。

  教师说明,插入部分可以仅用打击乐器表演。

  3.学生分为四组,各承担一个插入部分的音乐创作。各组学生积极讨论选择何种乐器和演奏形式,并进行尝试。

  4.各组练习之后,分别表演各插入的部分。这是即兴创作的集体表演活动。由于各组的创作只须有一个目标,完成一个角色,仅用打击乐器,这都使学生容易操作和掌握。通过有兴趣的即兴活动,也给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和可能。

  5.《动物园回旋曲》的完整演奏。由全体学生歌唱、演奏诙谐曲主题,再依次加入各组分别表演的不同形象的插入部分,在热烈的气氛中完成全部表演。

  这个课例以开始两小节的“声势”——这个原始的、核心的、元素的材料,不断地扩展、转化、衍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体验,发展了学生的多方面能力。这个课例充分体现了奥尔夫教学方法的原则。

  奥尔夫教学法始终体现了它旺盛的生命力。但是做一个充分理解和掌握奥尔夫教学方法的教师却绝非易事。它对教师的能力有相当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应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艺术修养。音乐教学中的“创造性”不仅是学生的实践,更首先是对教师的要求和实践。由于奥尔夫体系在内容上、过程中极富自由性、创造性,可以为教师施展才华、发挥创造性留有广阔天地。

  博客原文链接:http://www.cshsxx.com/oblog/user1/84/archives/2006/1010.html

  (三)器乐合奏

  著名的奥尔夫乐器音色优美、音准精确。包括有四大类:

  1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

  音条乐器:包括高、中、低音的木琴、钟琴、钢片琴 定音鼓

  2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

  皮质类:手鼓、小鼓、大鼓等

  木质类:木鱼、响棒、响板、沙捶等

  金属类:铜钹、三角铁、小铃、小钟、双铃、沙铃、锣等

  3笛子:高、中、低音竖笛

  4弦乐器:吉他、大提琴、低音提琴等

  乐器是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教具。按照奥尔夫的开拓、发展的观念,只要能够配合教学目标,应该充分利用本国、本民族的乐器。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许多国家教学中不但使用奥尔夫乐器,还使用生活中可以发声的任何物体,如石头、地板、杯子、饮料瓶等“天然乐器”;由教师和孩子们完成的“自制乐器”;身体各部分拍击出声的“身体乐器”和本民族的“本土乐器”等。

  打击乐器的最大特点是,节奏鲜明、色彩丰富、容易操作。它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和想象力,为即兴演奏、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四)即兴的音乐创造活动

  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创作活动主要表现为即兴性的创作活动。即兴的音乐创造是奥尔夫教育体系的最具活力、引人入胜的教育活动。即兴活动的目的是达到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充分发展。奥尔夫一再强调,所有的音乐教学应当从游戏入手,通过即兴的活动达到它的目的和成效。在奥尔夫体系中,即兴的奏乐、表演都不是作为一种活动形式进行的,而是当作音乐教育的基础和目标去进行的。他认为,即兴是一种幻想的游戏,应当唤醒和加以训练的首先是想象。没有想象就不可能有即兴活动,正是通过即兴表演可以使不善于幻想的人逐渐变得富有想象力。奥尔夫认为,即兴是最古老、最自然的形式,是感情表现的最直接的形式。教学中,即兴创作也是探索音乐形式(曲式)的主要手段。通过即兴活动培养学生体验从一个短短的动机、问答句、乐句到不同结构的完整作品的发展。在即兴创作过程中,即兴活动逐渐使儿童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能力获得极大发展,儿童接受挑战,会获得成就感、满足感、焕发出潜在的创造能力。

  三.课例分析

  奥尔夫教学法中,元素性、综合性、创造性贯穿于教学中的各个内容和环节。这里是一个典型的课程设计,可以看出如何在教学中使元素性的材料不断地加长、加厚、加繁、加难;如何使学生从“基石”上开始,从容自如地拾级而上,在体验探索中发展音乐能力。这个课例对我们理解奥尔夫的原则深有启发。

  教学对象:小学高年级

  教学内容:乐器演奏回旋曲式结构的乐曲,题目为《动物园回旋曲》(1)(本课例选自秦德祥著《元素性音乐教育》,南京大学出版社。)

  教学步骤:

  (一)集体中的配合

  教师带领学生做一个“谁是指挥”的游戏:每个人可以随意地敲击手里的乐器,但要注意无论是哪个人首先停下来,大家也要跟着他停止演奏。然后无论是哪个人首先再开始演奏,大家也要立即跟着他开始,并且要按照他的演奏方式进行,如双手齐奏、双手轮番奏、刮奏、在某一音区奏等。这个训练的目的在于发展灵敏反应和跟从的能力、体验相互的关照和配合。

  这个游戏没有规定谁先停下来,谁先再开始,就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到每个人。这是学习看指挥、与其他演奏者默契配合、迅速反应的练习。培养学生在倾听别人的同时也要对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迅速做出判断和抉择。游戏的做法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充当指挥的机会。

关键词

中音联智库

共享基金

中音联化蝶商学院

邻居儿童音乐学院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 示范区楼盘申请方式
  • 核心示范区学区房的服务政策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好房子
  • 中音联认证

    中音联指数

    社区指导师事务所

    中音联博览会

    CSMES Forum Mor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