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北京站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正文

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音乐教育的人类文化学思考

编辑:csm351
2009-08-05
  德宏地处云南边界,西邻缅甸。它是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有阿昌、傈僳、德昂、佤、白、回、汉等民族杂居。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民族杂居的民族环境,造就了一个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态景观。在漫长的共同生活生产中,逐渐出现了许多共同的习俗和宗教信仰,音乐更是形式多样。象角鼓、芒锣、葫芦丝等乐器,已在各民族中普遍流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更是把德宏傣家人的生活描绘得淋漓尽致。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蕴藏着如此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自然离不开音乐传承的多样性。师徒传承、家庭传承、社团传承和节日传承,这四种传承方式是德宏民间音乐传承的主要形式。但在以正规教育为主的现代社会,音乐传承的最重要的手段还是学校音乐教育,尤其是高等音乐教育的作用更不容忽视,因为它是培养包括音乐教师在内的各种专业音乐人才的摇篮。
  德宏教育学院是当地唯一具有专业音乐教育的高等院校,它的办学方式直接影响着德宏的音乐传承与发展。教育的核心是课程设置,另外教材选择也至关重要,从这两项中我们能看出一种教育的办学思维。德宏教育学院音乐系在课程设置上,专业必修课有西方乐理、钢琴、声乐、中外音乐史、合唱指挥、形体训练等。教材以内地艺术高校普遍使用的教材为主,而极少采用当地的民间音乐为教学内容。从他们多年的教学成绩来看,首先应该肯定德宏教育学院的专业音乐教育,为当地培养了大批掌握一定音乐技能的音乐人才,积极引进和传播了大量外来音乐。但从当地整个文化环境来分析,他们的办学思路不够清晰,在传承传统音乐的功能上存在缺位。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音乐教育必须以本地域、本民族文化为依托,选择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办学之路,必须清晰地认识到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对音乐技巧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文化的传承。为了使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少走弯路,我们必须认识到:音乐是文化的一个分支;生产力的先进和落后不与文化等同;要处理好本地传统音乐文化与外来音乐文化的关系。
  一、音乐是文化的一个分支
  在德宏州瑞丽山歌中,各种小调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不同的社会功能。如表现人类社会伟大母爱的han hao e wai调(摇篮曲)、欢庆节日的han zai调,都是傣家传唱不已的生命之歌。在那婉转迂回的旋律当中,凝结着这个民族对大自然、对社会和生命的独特理解。又如芒市山歌中的han len men调是出现在乡下男女双方用土电话传情时的对歌。这种文化事项流露出傣族相恋男女的那种甜蜜与羞涩,表现出一种戏剧的雏形。像此类经典民歌一样,歌舞、器乐等任何形式的音乐都是文化的一个机能部分。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音乐,任何音乐都无不与风俗习惯、支持它的组织机构以及特定的人群心理息息相关。德宏的景颇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从他们祖先诞生的那一天起,音乐就与生俱来地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族内几乎人人都会一两种乐器,如“勒茸”“洞巴”“吐良”等等。在他们的生活中,这些乐器不仅有音乐的演奏功能,而且拥有特定的文化功能。不同的乐器演奏表达着不同人群的喜、怒、哀、乐,成为特定的文化精神与象征。夜深人静时,景颇族老人坐在自家小院里,用“勒茸”吹奏出凄凉、孤寂、悠远的乐声,宣泄着内心的孤独,表达着他对生活的理解。而“洞巴”却常常用于欢庆的节日里,让鼎沸的人群更添喜气。如果不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演奏这些乐器,光追求演奏技巧的程度,那么这种演奏将变得毫无意义。脱离了音乐行为,音乐音响就什么也不是。
  音乐作为思想的交流体,联系着文化风俗并成为文化的天然部分。在当今的国际音乐教育大背景中,音乐是作为文化来定位的,这时的音乐教育就不等于往常意义上的“歌唱教育”和“器乐教育”。如果不以文化来定位,音乐教育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教育必将失去它应有的价值和文化依托。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有着与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发根源,它的教育模式应建立在本地域文化的基础之上,也应符合当地民族的文化心理。所以欲使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更加合理,就必须认清音乐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二、生产力的先进和落后不与文化等同
  现代化的步伐一方面为民族地区焕发了经济的活力,但同时也导致了传统文化的流失。正因为采用了现代化的生产手段,生活变得富裕了,赶着耕牛早耕暮归的景象被轰隆隆的耕田机所代替,丰收的人们在一起载歌载舞的集体场面已被各家的流水线收割所代替。随之,生发传统文化的基础不见了,当地的文化就被认为是落后的文化。例如有些人认为当地的傣乐旋律过于平淡、傣族舞蹈动作过于简单,反之把西方音乐视为高档艺术。在德宏教育学院音乐教育中也未能免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和冲击,所以在学校音乐教育中极少采用当地的民间音乐,对此笔者深感惋惜。少数民族音乐的美不仅来自艺术形态的丰富性,更来自文化的深刻性。作为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德宏,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德宏人民祖祖辈辈在此辛勤劳作、繁衍生息,积淀了无数的民族艺术瑰宝。音乐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承载着他们多少辈人的情感寄托。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事项,不仅记载着先辈的劳动成果与生活记忆,它更是族人的智慧结晶。如果一个民族对他们祖先留下的传统文化不屑一顾,一个地区对它的旧貌没有任何记忆,这将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在科学高度进步的当今社会,人们很容易犯一个认识上的错误,那就是把人文学科混同于科学学科。不同的人文知识在横向上根本就没有可比性,因为它们属于不同的概念系统。所以属于人文范畴的音乐没有量上的高低,只有形态特征上的不(转第87页)(接第92页)同。但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水平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那些生发传统艺术的物质环境随之不见了。我们不可能要求保存一成不变的传统音乐艺术形式,而只能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发展传统艺术。如何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兼顾师生的审美爱好,这需要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作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三、本地传统音乐文化与外来音乐文化的关系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各少数民族地区专业音乐教育逐渐变得规范化。但正是在这个规范化的过程中由于理解和认识上的不足,使之在跟随主流的同时,忽略甚至放弃了许多宝贵的本土资源。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音乐教育,把美声、钢琴、西方乐理等作为必修课程,却极少把本土音乐纳入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大部分都不会唱本民族的母语歌曲,也不会演奏当地的民间乐器。甚至有些学生还非常骄傲地认为他们所学的才是真正的专业音乐,那些民间的音乐却是难登大雅之堂的。然而当有人问及他演奏的西洋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时,他却感到十分茫然。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没有深入地去了解音乐作品的文化知识,只停留在作品形态和音响的学习;另一方面是文化上的差异使学生无法对外国作品有深层次的理解。每种文化的音乐概念、音乐语境均不相同,并且不同的民族文化标志着不同的民族身份。当人们想起傣家生活时,会不经意地生发出凤尾竹下、小菩冒吹着葫芦丝、小菩少跳起孔雀舞的情景,甚至联想到泼水节集体狂欢的嘎光场面,它们构成了傣家人对大自然的赞颂,表现了其生活观和审美观,成为傣家文化的经典。少数民族音乐在与外来音乐的交流和碰撞中,应以发扬传统文化为主,再求得不同文化的丰富性。少数民族高等音乐教育,更要以发展本地域本民族文化为基础,突出地域优势和民族特色,同时包容地对待异域文化,这才是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的出路。
  一种音乐文化的含义并不只是一种音调,而是文化的有机部分。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来看,被作为文化定位的音乐,它不存在优劣之分,而只有表意上的差异。每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在族人对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世代沿袭相传中,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民族人文风貌。少数民族应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文化,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对本地区文化的自信心。从人类诞生之日起,无论是民间传承,还是学校授课,教育作为一种知识传承的手段就伴随而来,它必然担负起承前启后的作用。音乐教育是一种技巧上的传授,更是文化的传承。少数民族高等音乐教育作为民族地区音乐人才的培养手段,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怎样使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符合发展本地域文化的需要,正确树立办学思路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只有认清音乐是文化的有机部分、文化没有优劣之分,以当地传统文化为核心,走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之路,这样才能求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中音联智库

共享基金

中音联化蝶商学院

邻居儿童音乐学院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 示范区楼盘申请方式
  • 核心示范区学区房的服务政策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好房子
  • 中音联认证

    中音联指数

    社区指导师事务所

    中音联博览会

    CSMES Forum More

    0